突然來襲的猛烈地震持續了十幾分鍾才緩緩停了下來。

“哦買噶!看來你說的是對的,天災真的可能會來,我這還是頭一回遇到地震,嚇死我了!”

方舟一號裡的安娜仍然心有餘悸,此刻的她對末世天災的觀點似乎更加認同了。

剛剛發生的這場地震振幅不小,蘇凌知道後面很有可能還會餘震不斷,得趕緊想辦法加固下倉庫。

趁著地震停滯的間隙,蘇凌讓桑迪和五小隻將倉庫進行了簡單的加固和修繕。

這樣起碼不會房頂上往下掉東西了。

不過現在看來,眼前這套準工業5.0的生產線還是很有弊端的。

最大的問題就是它移動不了,這要是地震的規模再大一些,或是遇到洪水海嘯,那坐地就得完蛋。

這事還得另想辦法,不過眼前的關鍵是先把安娜的研究所造出來。

然後把蟬翼速乾衣的生產暫時停止,集中全部的生產力量先完成安娜的微型生物研究所的收尾。

產能的轉移很快產生了效果,隨著五小隻的加入,第二臺搭載著微型生物研究所的方舟一號,僅用了不到三天的時間就完成了。

雖然前面一段時間桑迪已經獨立完成了大部分工作,但是這個速度也算是非常驚人的了。

完成微型研究所工程收尾的這三天餘震並未間斷,大大小小的又發生十餘次。

蘇凌和安娜也從桑迪獲取的官方災害報告那裡得知,這次地震級別並不算太誇張,初始最高一次的震級已經達到了6.3級。

好在蘇凌租住的這個物流園區內所有的建築都是輕鋼結構的,這個級別的地震並不會影響倉庫的安全性。

輕鋼結構的建築比鋼筋混凝土的建築造價高一些,但是優點好處實在是太多了。

施工簡單,建造週期短,一般情況下抗震和抗風性都遠高於同級別的常規建築,甚至還可以冬季施工。

最關鍵的是如果哪個部位壞了,輕鋼結構的建築可以對其進行修復或是更換,就算是主要承重位置都可以換。

但要是一般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建築就完全做不到。

大家想必都看到過某某居民因為過度裝修,破壞樓體承載結構,導致整棟居民樓變成危房的新聞。

這樣的事件層出不窮,除了當事者無知無畏大傻逼以外,最關鍵的問題是這些建築無法進行有效修復了,因為鋼筋混凝土的力學特性是要求一次性澆築成型的,一旦成型後被破壞,後面再行澆築修復,它的力學性質也就變了。

所以在這方面輕鋼結構的建築有著更加優異的表現。

鋼結構的承重部件都是可以透過緊韌體和焊接進行加固的,只要是結構設計合理,甚至連主樑和稱重柱子都可以拆掉換成新的。

物流園區這邊整體還好,特別是蘇凌租住的這個倉庫,經過五小隻的修繕加固,可以說比之前的還結實了一些。

可是其他地方的情況就不容樂觀了。

這次地震導致整個城市數萬人受災,因地震死亡和失蹤人口數量官方給出的資料是136人,而實際的死亡人數,根據桑迪對整個地震的資料分析來看,官方通報的這個人數應該還是有不少水分的。

倒也不是官方為減少群眾恐慌刻意隱瞞什麼,主要是地震過程中死亡人口統計很難做到特別的及時和準確。

一般情況下,在地震發生之後,官方和很多民間救援組織會第一時間積極的組織營救,但是總體看結果一般都是收效甚微。

絕大部分死難者都是地震初始那幾分鐘內丟掉的性命。

而且由於倒塌的建築物殘骸非常難以清理和挪動,加上道路運輸受阻,所以搜救成效十分有限。

要知道地震災害發生後,黃金的搜救時間只有72小時,過了這個時間節點,生存下來的機會就十分渺茫了。

不要說那些受了重傷的人挺不了多長時間,就算是一個健康的正常人,斷了水也很難挺得過三天。

很多被壓在廢墟之下的倖存者都是因為搜救時間過長,沒有得到及時的救助,眼睜睜的失去了生命。

這種經歷要比被地震一波直接帶走更令人感到絕望。

所以那些無腦末世小說裡的大男女主們住在高樓裡,靠加固加固窗戶防盜門,或是挖個地洞,挖個山洞當末世堡壘的,是嫌自己殘死的不夠踏實嗎?

這其實也不怪那些作者中二,只是認知有誤罷了。

他們最容易犯的認知錯誤,就是把備戰思想和防災概念混淆了,上述那些做法要是防人禍還行,但要是用來防災嘛,那就是分分鐘給你來個團滅。

這次的地震雖然沒有對蘇凌她們造成實質性的損失,但是這她也深深的意識到一個問題。

那就是這個倉庫打造的臨時基地現在並不算安全,如果是更大規模的地質災害或是全球性的海嘯,這個物流園區的建築可不是什麼災難都能抗的住的。

所以安娜的微型生物研究所下線以後,她就馬上和桑迪著手完成工業5.0生產線的改造。

其實就是把她自己的那臺方舟一號重新改造一下,把生產線搬到房車上來。

這也是透過給安娜定製微型生物研究所的過程中蘇凌被激發出來的靈感。

工業4.0標準的那些ABB的機械臂過於巨大,精度和靈活性也遠不如鈦鉭肌肉打造的五小隻的機體。

用它們來建造方舟一號這樣的初級末世裝備還行,但是再精細的就跟不上了。

而且這些大傢伙裝進方舟一號裡也確實活動不開呀。

所以蘇凌讓桑迪重新制作了一些鈦鉭肌肉的機械臂代替這些粗大笨重的傢伙,這樣整個產線就可以變的足夠小,小到可以裝進方舟一號這樣的集裝箱尺寸的空間內。

而且這才是真正符合工業5.0的硬體裝備規格。

雖然真正的工業5.0的硬體是桑迪和五小隻那樣的類人型鈦鉭機器人,但是沒辦法,造價實在是太貴了,而且就算有錢,現在的產能也不大可能大批次生產,再說那些機體上使用的很稀有的定製元器件也沒那麼多供應。

別看蘇凌送給安娜的生化研究所將近一百億,那也是逛完酒吧騎單車,咱們該花花,該省省。

所以蘇凌乾脆來個斷章取義,化繁入簡,只製造出鈦鉭機器人的機械臂就夠用了。

不管是加工蟬翼速乾衣還是鈦鉭防護服,亦或是聚能核心或是手搓晶片,這些鈦鉭肌肉打造的機械臂就完全可以滿足製造需要。

這樣的話,倉庫裡這套巨大的工業生產線,就可以完全實現小型化的改型。

它可以輕鬆裝進方舟一號,可以說是一套小型化的工業5.0生產線。

當然這樣一來,這條小型產線就不能直接用於生產方舟一號那麼大的傢伙了。

所以蘇凌就安排原來的那條配備著巨大機械臂的工業4.0的產線開足馬力,去生產鈦鉭金屬版的方舟一號。

由於地震的影響,整個城市的物流系統基本處於大面積癱瘓狀態,打通的運輸通道十分有限,除了官方組織的救災物資,其他東西基本上運不進來,也拉不出去。

所以蘇凌手裡也就只夠勉強能湊齊製造兩臺方舟一號的材料。

不過新打造的這兩臺方舟一號,在功能配置上可是完全不一樣的。

因為方舟一號除了箱體是相對固定的設計,它內部的各種元件都是模組化的思路,可以根據使用者的需求隨意進行的改變和定製。

蘇凌原來的房車改造成了可移動版的小型工業5.0產線,她和安娜就沒有地方住了。

雖然可以擠一擠,但是那可不是蘇凌的風格,住就得住的寬敞舒服些才符合末世大女主的人設。

所以新下線的方舟一號重新做了設計,完全可以滿足四個成年人的生活起居需要。

畢竟展開的方舟一號可以達到一百多平米的使用面積,而且是模組化設計理念,所以裝進四個獨立臥室那是妥妥的。

其實很簡單,前面講到過,方舟一號的主箱體的寬度是按國際通用標準的40英尺大型集裝箱尺寸來套用的,長度為13米,寬度為2.5米,高度為3米。

之所以採用國際通用標準,是因為這樣的尺寸符合大部分國家公路鐵路運輸的需要,太過巨大的話很多公路橋樑或隧道是無法通行的。

而方舟一號主箱體兩側是可以伸縮的結構,別看行進中只有2.5米寬,但是展開後整個箱體內部空間的寬度就可以達到6.5米。

四個獨立的臥室就位於兩側可展開的中間部位6米左右的箱體內,每間獨立臥室收縮狀態下是1米寬,3米長。展開狀態下長度不變,但是寬度則會拓展成2米。

由於裡面的傢俱採用的是摺疊結構,收納行進時的狀態,四間獨立臥室的床會變成1米寬的單人床,而展開後,就自動變成1.5米寬的雙人床了。

收納行進時,四間臥室之間只有一個40公分寬的狹長通道,但是展開後,這個通道就變成了將近3米寬,6米長的寬敞客廳。

這還不算,展開後車廂前部是3米長6米寬的駕駛和廚房區域,以及車廂後部同樣大小的洗浴間和衛生間,以及進出門的淨化恆溫區域。

四個臥室以及車廂前端的駕駛室和廚房區域,都鋪設了巨大的全尺寸透明OLED玻璃幕牆,仍是採用多層複合結構,抗衝擊以及防彈和抗颱風的等級都和之前的方舟一號無異。

而車廂的二層也改成了可以硬升頂的同等面積的拓展空間,升頂拓展後可以得到一個6米寬12米長,3米高的巨大空間,總面積更是達到了70平米,這比一般的方舟一號的二層升頂可是足足大了3倍,完全可以作為四個成年人生活起居和健身娛樂的綜合起居室。

而更加巧妙的是這個二層拓展區的地板同樣內嵌了不少摺疊傢俱,別看收納時它會變成一個平面,但是展開後會從地板中央上彈出摺疊餐桌和椅子,當然也可以隨時收納摺疊起來,還你一個空無一物的平整地面。

這並不是什麼高科技,只不過是一些巧妙的結構設計,大家應該經常會見到這類設計的產品。

當然能夠實現這麼完美的結構,鈦鉭金屬那個變態的強度也是關鍵,一般傢俱為了承重和力學需要才會不得已去用那些厚重的板材。

而鈦鉭金屬就可以把傢俱做的很薄還不變形,反而是為了不讓邊緣過於輕薄造成割傷,還得特意做的厚點。

當然基本上也就是一兩毫米的厚度就夠了,太突兀的邊緣都做倒角或折邊處理,可謂細節十分到位。

當然效能功能強大和結構佈局合理這是基礎,桑迪可是具備看齊世界頂級藝術大師的水準的。

藝術與科學總在山腳下分手,卻在美學的頂峰相遇,說的就是桑迪的設計水平。

蘇凌和安娜對於這個擁有140平米空間的新家喜歡的不得了,安娜貼心的還給這臺方舟一號單獨命名為小怪獸尼莫號。

除了新的豪華大四室尼莫號以外,另一臺新下線的方舟一號則被全部用來改造成了農業種養殖基地。

它同樣具備兩側伸縮和雙層拓展結構,只不過它的車廂上的玻璃面積更大,用來更有效的採光,展開後幾乎就是兩層巨大的玻璃溫室。

蘇凌則給尼莫外的那三臺各有特色的方舟一號也起了名字,不過她起的名字就沒安娜那麼浪漫了,說是給起的名字,但更像是代號,務實才是蘇凌的風格。

三臺方舟一號分別是:

全面裝備了魚菜共生系統,擁有兩層溫室用於生產食物的叫“豐收一號”;

裝備了小型工業5.0生產線,可以製造逆天末世裝備的叫做“生產二號”;

以及可以研發製造藥品和進行基因工程的叫做“生化三號”。

這個嘛,這名字土是土了點,但是一聽就知道好養活。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這四臺方舟一號都安放在各自獨立的鈦鉭機械臂底盤之上,但是它們互相之間所採用的都是通用介面,所以這四臺方舟一號還可以組合起來,形成一個完全與外界隔離的小型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