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突然想到這個話題呢?起因還得從我一個朋友的故事說起。

我的這位朋友(小A)呢,長得可愛,品學兼優,性格開朗。按理說呢,她應該會過得非常快樂。可是最近呢,她卻有了一個頭疼的煩惱。

她大學也離開了重慶,去了千里之外的東北。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環境,相同的忐忑,相似的習慣,讓她很快就和自已另一位來自四川的室友(小B),成為了親密無間,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大一一年,她們一起走過那座城市的許多地方,吃過許多美食,看過許多美景,一起上課,一起吃飯,一起放假回家,一起坐車返校,是在緊急聯絡人一欄毫不猶豫地互填資訊,人盡皆知的好閨蜜。

可是最近,小A慢慢地發現了一些以前不曾察覺到的,小B的缺點。

比如:①大二上期,她的教室在一樓,小B的教室在三樓,下課後,小A就會在教學樓外等著小B,倆人一起去食堂吃飯;但是這學期,兩人的樓層對調,小B一開始沒有等過小A,後來小A跟小B說了,小B也就開始等小A了,雖然一開始小B也總是忘記等人這回事,下課後還是直接走,但後來也就慢慢地記住了,倆人又恢復了一起去食堂的關係。可就是這件不起眼的小事,在小A的心裡留下了一個疙瘩。

②小A的身高比較嬌小,這也一直是她心裡的一道疤,雖然她總是很樂觀地面對,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其實很在意這一點。前不久,小A和小B,以及幾位剛認識的同學一起出去玩兒,剛開始,小B帶著其中幾位同學走得很快,絲毫不等後面的幾位同學,小A就說:“咱們走慢一點嘛。”誰知小B轉頭就對身旁的幾位同學說了一句:“咱等等她吧,畢竟她個矮腿短。”小A當即就覺得很不舒服,沉著臉回了一句:“這話就過分了吧。”但小B只是滿不在乎地笑著回應:“開玩笑的啦。”而後就繼續向前走了。有其他同學在場,小A也不好再說什麼,便順著同學給的梯子“算了算了,咱們自已走自已的吧,不跟她們一起也沒關係啦”,自已把心頭翻湧的情緒給壓了下去。

③又是某天,小B突然心血來潮,說要去校外走走,作為好朋友的小A自也是欣然同意。出發前,小A曾問過小B,有規劃過路線嗎?小B滿口保證,自已知道。而後倆人還又邀請了另外兩位同學與之同行。

但當到達小B說的公交車站一看,哦豁,路線不對,這是單線車,只有回來的班次,沒有去的班次。

不過大家出來玩的熱情高漲,絲毫沒被這個小插曲影響,小A掏出手機,在詢問了小B目的地後便開始導航。而後一行人便又跟著小A來到了第二個車站。

到達車站後,小A看了看導航,又看了看車站牌,哦豁,不對,走反了。於是小A便又領著大家向另一個車站行進。

本也不是個什麼大事兒,但小B卻在小A說方向反了後,直接拿過了小A的手機,“不愧是公認的路痴啊,跟著導航走都能走錯,還是我來吧。”略帶貶低和抱怨的話,又一次深深扎進了小A的心裡。

但看著小B若無其事的臉,小A也就知道,若她反駁,不出意外,小B又只會說她只是在開玩笑。搞得自已才是那個開不起玩笑的“罪人”似的。

於是,小A又一次壓下了情緒,繼續跟著小B來到了下一個車站。到了車站,看著站牌,小A問小B,她們應該坐哪一班車,畢竟到達小B所說站點的車有三班。雖然在一條大道上,但所屬街道名不同,稍微坐錯,那與目的地便是幾百上千米的差距。

這時,小B也湊上前去看了看站牌,“我也不知道啊。”然後拿出手機開始導航,看了半天,最後問了一句“咱們的目的地叫啥名來著?”

小A:“你不是說在xxx嘛?”

小B:“我也不確定啊!”

小A:“那咱們現在怎麼走?”

小B:“別慌,我看看哈。”

終於,在大太陽下又等待了二十來分鐘,在見證了原定站點的三四輛公交車駛過身邊後,小B那邊有了眉目。

小B:“咱們好像應該最開始的那個站點,那車好像環形線路來著。”

小A:“啊?”

另一位同行的同學:“不是吧,我記得好像是單線來著。”

……

最後,一行人在又輾轉了一個站點,半天等不到一班公交車後,選擇了隨遇而安 就沿著校外的大道散散步。

本來也就是一個準備不充分導致的小插曲,但在後來和其他同學出去玩的時候,再到小B口中就變成了,因為小A路痴而導致大家在原地打轉了好久的不堪回首的經歷。

終於,小A壓抑的情緒爆發,倆人大吵了一架,最後不歡而散。

小A找到了訴苦(可能是看到了我在朋友圈曬的優秀心理委員證書吧),當時我是怎麼安慰她的呢:

友情確實需要相互包容,但也不能因此就自我否定。每個人都有缺陷,當這個缺陷在彼此可接受的範圍內時,人與人相遇,便成為了朋友;缺陷不可控,但缺陷的度卻是可控的。偶爾指出不足,可以當作建議,但如果一味地揪著不放,往傷口上撒鹽,讓你覺得不舒服了,那我覺得,咱就有必要重新審視一下這段友誼了;畢竟,朋友之所以能被稱為朋友,最重要的前提便是,兩人惺惺相惜,相處舒服。

同理,每個人也都有屬於自已的閃光點。你和她之所以能成為朋友,並穩定地相處那麼久,那麼她身上也一定有吸引你,或者讓你感動或者舒服的優點。不妨對比一下兩者帶給你的影響,若優大於劣,那便開門見山地找她好好聊聊,友誼需要相互的理解和包容,坦誠相待,開誠佈公,以真心換真心,才是友情的經營之道;反之,若劣勝過優,那便快刀斬亂麻,不必執著於過去唸念不忘,往前看,就讓美好的回憶定格,別讓它演變為彼此都不想看見的相愛相殺,老死不相往來的be結局。

你很好,她也很好。走到這一步,或許大家都有錯,又或許大家都沒錯,只是某一瞬的不同,她選擇了左,而你選擇了右。既已如此,何不笑著揮手道別,樂觀地向前看呢。

就好比旅行,如果你覺得有她陪著會更舒服,那便邀她同行;如果你擔心她的“玩笑”,那便不請她,從源頭上掐斷。

友誼是個很奇妙的東西,偶爾會左右我們的頭腦,偶爾又會讓我們冷靜思考。

一輩子很短,千萬別把自已的時間浪費在一個讓自已痛苦的人或事上太久哦。

後來的後來,小B主動找到小A,兩人從回憶聊到未來,從缺點聊到優點,有感謝,也有抱歉,所幸,最終兩人重歸於好,並相約一起守護好這段友誼。小A不再把情緒憋在心裡,小B也會提醒自已注意言辭,照顧好朋友的情緒。

雙向奔赴,共同守護的友情,不亞於世上任何一種情感。

行文至此,又想起了之前另一位好朋友說過的話。

我當時原本是在跟她吐槽:“上大學前測著是個E人來著,才上了一年多的大學,就變成I人了。”

原以為她會跟著我一起感嘆,沒想到她是這麼回答我的:“那不挺好的嘛。你既享受過群體的快樂,現在又能享受個體的自由,沉浸在自已的小宇宙。”

那一刻我才意識到,自已似乎把E人和I人,定義得過於狹隘了。

世人大都追求E人,但如朋友所言看來,I人又何嘗不是一種舒服的人生態度呢?

任塵世喧囂紛擾,我只安穩地經營自已的小世界。有買入,也有售出;可包羅永珍,亦能守住自我。

親愛的朋友,願你我皆能成為一個有包容力,且內心堅定的人,無畏風雨,向光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