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李天順說的新制度,月華聽明白了又似乎聽不明白。

李天順道:“聽不太明白也沒什麼,現在還不到這個時候,我只是先和你一個人說說這種設想。

至於說娶你的事……不止是你,蟬兒、靈兒、圓圓、紅兒要取就一起娶進門。

我已經想好了,先在京城建一座府宅,等建好後再說。”

月華看向李天順幽幽的道:“怎麼的,聽你這話取了五個還嫌不夠啊?”

李天順頓感頭皮發麻,知道她是誤會了,一臉嚴肅的道:

“你想哪去了?當初我們的約定是不變的,我只是想把全國的局面再穩定一下,然後風風火火穩穩當當辦個大婚。”

月華轉念一想也是,如果按原有的朝廷法度,現在國家已經很穩定了。

可如果按李天順的想法,將瓊州島的經驗推廣到全國,那將是一場翻天覆地的改革,事情千頭萬緒還都十分棘手。

李郎是個幹大事的人,把這些事都捋順出來再結婚也不錯。

……

兩天後,太極宮內。

以李天順為首的內閣大臣都被叫到了這裡,與女帝一起商議國事。

這次御前會議與其說是女帝召集的,還不如說是李天順召集的。

為了提高行政效率,也為了權衡目前朝野內局勢,李天順在這之前就改組了內閣。

由他任內閣首輔,張志偉為次輔,閣員有嶽華峰、趙武平、王吉德,還有原來朝廷的三位大臣組成。

這樣的安排是有深意的,既有文官也有武將,又形成新舊勢力五比三的態勢,保證權力在李天順這一邊。

按理說內閣已經完全交給了李天順,女帝月華本沒有必要參加。

但今天討論的議題卻非常重要,是關於。行省制度改革的事,為了讓這件事迅速透過所以就參加了。

“見過陛下。”

在李天順的帶領下,眾人對著女帝躬身施禮。

“免禮。”女帝一邊回應一邊坐到龍椅上道:“今日召集大家來此,是李首輔倡議的,朕只是過來給你們做最後的決斷。”

言罷看向李天順道:“李愛卿,就由你來主持會議吧,朕就在這裡聽。”

李天順對著女帝笑了笑,看向眾人道:“大家隨便坐,隨便坐。”

有太監搬來了椅子在正堂擺開,眾人都坐了下來。

李天順又讓太監去泡茶,然後才道:“這段時日我一直在想,如今國家的行政效率太過低下,要改變這種制度,具體內容諸位都看一看。”

隨著話音落下,張志偉從袖中取出若干份檔案,分別給於會人員發了一份。

眾人開啟一看,內容是要將原來的道府制改為省市縣鎮鄉的行政制。

這是前幾日李天順就寫完了的,只不過都是大白話,由女帝親自潤色後,讓人印刷了若干份。

自從李天順改良了活字印刷術後,但凡公務用文皆都印刷出來,大大提升了效率。

對於張志偉、嶽華峰、趙武平、王吉德這些人來說,李天順弄出的這套東西絕無問題。

今日給其他三位大臣看,就是為了徵求各方的意見。

這三位大臣其實知道行省制,因為李天順沒有進京前,在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嶺南道和瓊州島就已經開始實行了。

他們也知道,這種行省制要比道府制優越得多,是在農耕會是基礎上成立各級行政部門,大大提升了治理力度。

不過戶部尚書還是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看向李天順道:“李首輔,我以為此法卻是不錯,但有一點兒擔心。”

看著這個由戶部侍郎提上來的戶部尚書,李天順知道此人,在戶部多年是個幹吏,人品德行也不錯,謙虛的道:“您說。”

戶部尚書道:“就是一旦實行,科舉就要錄取更多的人,因為按照您的行省制來算,做官的人要比以往至少多出一倍。”

後面的話他沒往下說,但所有的人都明白,他指的是錢的事。

嶽華峰道:“這一點你不必擔心,我們以前在江南東西兩道和其他地方都已經實施過。

雖說官員增加了一倍,但辦起事來也快了許多,收上來的賦稅也是如此,最為緊要的是能更好的為百姓們謀福祉。”

張志偉也道:“還有一點,大帥曾經提過廢除科舉的事。

雖說這件事並不是馬上要辦,但從我們以往的經驗看,廣辦學校、培養人才、擇優選拔要比科舉制強的多。

而且這些人做了官後,為民辦事的能力要比以往的官員要強,變相也增加了辦差的力度。”

聽到這話,李天順點點頭。

廢除科舉是件大事,特別是在全國推廣。所以自己提出了三步走的計劃。

既第一年依照舊制,第二年改革一半,第三年徹底廢除科舉。

在此期間李天順的要在全國省會城市設立大學,在市縣城市設立高中初中小學,用以培養人才,提升全民素質。

這項計劃當時提出來的時候阻力很大,因為這個時代科舉也是從貴族官宦子弟中選拔,是月華力排眾議幫著自己開始實施的。

聽完嶽華峰和張志偉的話後,戶部尚書想了想道:“既如此,那我沒有異議。”

李天順讚許的看了看他,看來把這個人提上來是對的,頗有革新意識。

見戶部尚書表態,另一個工部尚書和吏部尚書也跟著表示支援。

於是這件事就被內閣全數透過,眾人看向龍椅上的皇帝。

女帝笑了笑道:“既然如此,下次朝會上就直接頒佈,也要在報紙上釋出,讓百姓也知道這些政策。”

說到這時,她還看向李天順道:“你認為如何?”

李天順豎起大拇指道:“陛下這一招當真是高!”

嶽華峰、張志偉等人也點頭同意;

如今的天下時報已經被李天順推廣成了全國性報紙,牢牢抓住了宣傳的主動性,能及時得到天下百姓的支援。

這也讓那些原有的貴族階層無法隱瞞國家的政策,起到了發動群眾的效果。

李天順形象的將其比喻為……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