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哥,我給你講個故事吧!”
柳乘風沉默了一會,開口說道。
“什麼故事?”王楓有些好奇,開口就問。
於是,柳乘風就開始給王楓講故事了。
話說,在一處廟宇裡面,香火鼎盛
一尊佛陀正端坐在大殿之上享受著人們給予的香火。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著一個少年,看著端坐高處的佛陀,不由的感嘆:“當佛陀真好,只要坐著不動,什麼都不要做,就能享受世人供養的香火。我要是也什麼都不用做,也能有這些好處,那該多好!”
少年的感嘆,被佛陀聽到了,於是顯形出來,對著少年說:“你覺得,我端坐高堂,什麼都不做,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麼?沒有一點道行,你不可能端坐那裡,什麼都不做的!”
聞聽佛陀的話言,少年相當不屑。
不由輕蔑的說:“只是坐著,什麼都不做,還能有那麼多的好處,有什麼難得?”
於是佛陀微微一笑,對著少年說:“那麼,你來坐坐我的位置,我讓你在我的位置上坐一天,如果你能做到只看,只聽,不動作,我就滿足一個心願,如何?”
少年一聽,這有何難?於是一口就答應了下來。
於是少年化身佛陀,坐到了高堂之上,看著熙熙攘攘的香客上香。
而真正的佛陀,則化身少年,前往人世間瀟灑自在去了。
然後,不多久,廟宇中來了兩人。
一人珠光寶氣,滿臉紅光,一看就是大富貴的人家。
一人一襲青衫,頭束書生髮髻,文質彬彬,一看就是一個書生,還是一個滿腹經綸的書生。
兩人一道入門,但是看樣子,卻是互不相識的。
兩人進來後,就在少年化身的佛陀像前的兩個蒲團上跪下,誠心禱告。
化身佛陀的少年,自然是聽到了兩人的禱告聲音。
珠光寶氣的大富貴之人,原來是一個商人,今天,正式他舉全部力量,準備了十艘海船,貯備大量的貨物,準備出海貿易。
今天就是他出海的日子。所以商人就來這裡拜一拜,祈求這一路順風順水,一路平安
而那個書生,正是上京趕考的舉子,今天路過此廟,看到這廟宇香火鼎盛,便就也進來拜上一拜,祈求自己能夠在今年的恩科取士上,金榜題名。
可是忽然,那個商人發現,自己的錢袋子不見了,而跪在他旁邊的那個書生,就成了這個商人的頭號懷疑物件。
所以這個商人,就一把抓住了那個書生,堅持說那個書生偷了自己的錢袋子。
可書生卻不承認,書生自認苦讀聖賢之書,懂禮儀開教化,怎屑於去做如此雞鳴狗盜之事。
於是兩個人就爭執了起來。
兩個人一爭執起來,頓時就讓原本熙熙攘攘人群顯得有些混亂了。
大家都是喜愛看熱鬧的主,就三兩句的討論了起來。
有人說是商人誣陷,說商人都黑心的,就是想要坑這個書生。
有人說是書生在裝傻,別看這個書生文質彬彬,誰知道內裡,是否是那種敗絮其中之人。
一下子,整個現場就亂成了一鍋粥。
但是端坐高堂之上的少年,自然是看的清清楚楚,商人的錢袋子,不是這個書生所偷。
而是這個商人綁錢袋子的繩子鬆了,錢袋子在熙熙攘攘人群的亂撞之間,掉了下來,被人踢到了供桌的桌圍子下面。
少年看著堂下亂糟糟的現場,終於忍不住了。
於是他顯形出來,和眾人說明了真相。
還開啟了桌圍子,就看了商人丟失的錢袋子。
商人這才知道,自己錯怪了書生。
拱手作揖向書生賠禮道歉,並且拿出來兩錠銀子表示對書生的歉意。
書生也是個知禮之人,接受了商人的道歉,卻沒有銀子,表示在那個情況下,著急是人之常情。自己不會怪罪。
於是,兩人賓主盡歡
圍觀眾人也讚歎兩人的品質高潔。
原本亂哄哄的現場,又恢復了之前的一派和樂融融。
商人和書生,也都相互告別,奔向自己的前程了。
少年看著這一切,很滿意自己的行為。
他認為,自己雖然違背了自己和佛陀的約定,出手干預了兩個人的事情,但是他覺得,自己做的沒有錯,甚至還起了很好的效果。
當暮色降臨,廟宇的香客逐漸散去之時。
佛陀回來了。
少年迫不及待的和佛陀說了這件事
少年本以為佛陀一定會誇讚自己做得很對。
可是沒想到,佛陀卻臉色大變,大呼少年糊塗
少年不解,詢問緣由。
佛陀讓少年明天再來一趟,就知道緣由了。
少年回去後,一夜無法入眠。反覆思量自己所做之事,並不覺得自己所做之事有何錯處。
第二天,天色剛剛矇矇亮,少年便就起床,來到廟宇。
只是佛陀說的緣由,少年一直沒有等到。
在廟宇中盤桓了一天,終於,在臨近傍晚的時候,少年聽到了兩個讓他吃驚的訊息。
昨天,那個出海的商人,在海上遇上了風暴,他所有的船隻盡毀,那個商人也是在海上失去了蹤影,估計是十死無生了。
而那個少年,在前往京城趕考的路上,遇到了劫道的匪徒,最終成了匪徒的刀下亡魂。
聽到訊息的少年愣住了,
就在少年愣神之間。
佛陀顯形出現在少年面前。
對少年說:“如果昨天,你不出手干預這兩個人的爭吵,那麼最後,這兩個人的引起的騷亂,會把官差引來。然後官差在一番搜查之下,同樣也會在香案下面發現這個錢袋子。然後兩人也會知道,這事一個誤會。”
“只不過不同的是,兩個人會因為這個誤會,商人錯過了出海的時辰,書生會因為天色一晚而選擇在廟裡借宿一宿,然後兩人都能夠避開殺生之禍。”
“可是因為你的介入,使得這兩個人的命運發生了改變。甚至,你還沾染上了兩人的因果”
“所以少年,你還覺得,當一個只看,只聽,不動作的佛陀,很容易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