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了鋼鐵廠的陳家人,找了個路邊攤隨便吃了點東西。

太爺跟三爺爺說:“老三,你來過這兒,認識路,你帶著他們去百貨大樓逛逛,給小孩兒們買點東西,咱們出門一趟,不能空著手回去。你看著點時間,別誤了坐車就行。逛完了直接帶他們去車站。”

說孩子們沒見過世面,那是客套話,他、他兒子和侄子,都來過省城,就是孫子們沒來過。

“哎,您放心吧,誤不了。”

太爺又跟爺爺和二爺爺說:“咱們三個去報社群眾工作部走一趟,把這事跟記者同志說說。趙長泰這種情況,肯定不是獨一份。把這事寫出來,說不定那些被拋棄的人看到了,也能給自己找個說理的地方呢。”

二爺說道:“就怕他們跟咱們之前一樣,顧慮太多。”

爺爺:“咱們說咱們的,聽不聽的就是人家的事了。”

太爺:“咱們跟報社說的時候,儘量別提孩子。”

二爺:“您放心。再說了,這兩天我看著,可心不是個怕事的,她是真不在乎趙長泰。以前她啥也不說,是因為她在乎紅燕。這回寄衣服的事一出,紅燕又是那個態度,她大概對紅燕也絕望了,連她也不在乎了。”

爺爺:“不在乎好。不在乎了也就不難過。”

二爺笑道:“大哥,你能這麼想,我很高興。之前我還怕你會怨怪可心,畢竟紅燕是你閨女,以前你也疼得很,可心說放棄就放棄了,我還怕你心裡不得勁呢。”

爺爺沒好氣道:“我是那麼不明事理的人嗎?”

“不是不是!大哥你最明事理!哈哈哈。”

兩撥人分頭行動。買東西的人順便考察了點心市場,去報社的人,受到了群眾接待部的熱情招待。

太爺三人心平氣和的把這事說了說,重點放在了“受害人可以討公道”這個觀點上。

二爺跟報社接待員說:“我們這事已經解決了,但是肯定還有很多類似的情況,受害人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們就是想讓他們知道,可以找單位,找婦聯,找公安。”

爺爺補充道:“我們這件事,鋼鐵廠的領導處理的很公道,他們沒有推卸責任,也沒有偏幫自己的職工,所以,你們寫的時候可以適當表揚一下。”

接待員笑道:“您放心,不光可以表揚鋼鐵廠,我們在寫的時候也會考慮到婦女和兒童權益保護的,對兩位受害者的具體情況也會模糊帶過。”

太爺笑道:“我們老百姓不太懂法,也不知道他這種行為是不是違法了。記者同志,要不,您受累在文章裡給大家講講?”

“沒問題,我找個法律權威來講。”

第二天,報紙出來的時候,這篇文章是和趙父的道歉信一起刊發的。

老趙還以為他這個短短的道歉信會是最不起眼的角落裡的一個小豆腐塊,肯定不會引人注意,沒想到,配著一個新時代陳世美的故事,他徹底揚名了。

他的道歉信很短,也儘量輕描淡寫了,但是事實還是清楚的。

【我的兒子趙長泰在下鄉插隊期間和當地的一位農村姑娘結為夫妻,受到了姑娘家人和老鄉們頗多照顧,但是78年他回城的時候,卻堅持離婚獨自回城了。拋棄了在鄉下的妻子和孩子。我作為他的父親,沒能及時制止,沒能改正他的錯誤做法,是我教導失職。在這裡,我代表我們全家,向被他傷害了的人鄭重道歉!落款:趙興。】

原本,道歉信裡寫到了陳紅燕的名字,還提到他們生有一女,為了保護受害人,這些資訊被編輯刪掉了。

作為一封道歉信,他的誠意肯定是不夠的。但是配合著正文,效果也相當不錯了。

誰管你誠意夠不夠呢,反正你公開道歉,被大家看到,誠意不夠只會被大家罵的更慘。

記者同志說話算話,沒提紅燕和可心的名字,只是以趙長泰為例,分析了“拋棄妻女”、“拋夫棄子”這種行為的違法性,她還採訪了省法院的一位法官,講了講《婚姻法》,說了說父母對子女的撫養義務。還表揚了鋼鐵廠領導的做法,說他們在法律範圍內最大程度實現了公正。

老趙看到報紙的時候眼前一黑。

更讓他眼黑的是,鋼鐵廠領導也“破罐破摔”了,事已至此,他們能做的就是壞事變好事,用這件事教育一下全廠職工,讓他們能夠踏踏實實做人做事。所以,領導親自走進了廣播站,就像聊家常一樣把這兩天發生的事情說了說。

最後總結道:“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一個人做了壞事,哪怕時間過得再久,也總有被拆穿的一天,到時候,你自己,你的家人,都可能會受到連累。我希望大家都能認真想一想,從這個事件中得到一些啟發。我們做人,還是要堂堂正正,這樣,無論什麼時候,無論走到哪兒,都能挺直腰板。”

領導並沒有念報紙,但是大家都知道他說的是誰。

老趙悔得捶胸頓足,早知如此,他還不如在廠裡廣播道歉呢!

現在這事一上報紙,不光那些正義的老百姓會罵他們,那些拋棄妻女拋夫棄子的知青們肯定也罵他們,畢竟可能會有人受到啟發,去找他們的麻煩!

老趙只要一想,就覺的腦袋快要爆炸了。

老陳家人忙完這些事,就坐車回家了,到家時已是傍黑。本來是想聚到爺爺家一起吃飯聊天,沒想到路過陳老大家院子的時候,聞到了一股香甜的氣味,還聽見了一群人嘰嘰喳喳的說笑聲。

他們瞬間就改了主意。

堂叔一進門就咋咋呼呼:“幹什麼呢這麼熱鬧?在外面就聽見了!”

奶奶笑道:“你們回來了?快來嚐嚐娜娜烤的麵包和雞蛋糕,可好吃了。”

“娜娜都會烤了?”

這是很驚喜的二叔。

陳元娜笑的極為得意。

“我在家閒著沒事就試了試。一次成功!我太厲害了!”

可心說道:“對對對,娜娜姐早上先打了燒餅,比我們在外面買的還好吃呢。”

千萬不能小看一個吃貨兼廚藝愛好者的熱情。據二嬸講,昨天晚上娜娜回家就把面發好了,還炒了點芝麻,就等著今天早上先打個燒餅練練手。

早上可心他們去上學之後,娜娜和二嬸端著大面盆就過來了,在家裡開始打燒餅,媽媽看她這麼著急,也跟著一起幫忙。中午放學回來,他們就吃上了香噴噴的燒餅。

二嬸端著燒餅給二爺爺、三爺爺家也送了幾個,讓大家都嚐嚐娜娜的手藝。

中午,可心回家吃飯的工夫,娜娜纏著她要了雞蛋糕和麵包的配方,等到下午放學,就吃上了。

雖然對“克”的概念還不是很熟悉,也沒有精準稱,娜娜放材料都是大概、少許,但她就是有天賦,做出來的東西不管是鬆軟度還是甜度,全都正正好。

爺爺說道:“正好,我們從城裡也買回一些,你們也嚐嚐,看看咱們還有沒有改進的地方。”

媽媽招呼大家洗手洗臉,從外面風塵僕僕的回來,要先清潔一下自己。

可心給大家泡了淡茶,娜娜上點心。

事關吃的和廚藝,娜娜展現出了驚人的聰明度,她上了兩份,但是沒有說哪份是自己的,哪份是買來的,讓大家嘗,然後再說哪個好吃,還需要改進什麼。

二嬸跟媽媽嘀咕:“你看娜娜,她要是上學有這份聰明勁,應該能考個大學吧?”

媽媽笑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娜娜就是愛做吃的,咱們就在這方面培養她。”

“也是,我們早就不勸她去上學了,這都在家裡待了好幾年了,還上啥學啊。”

毫無例外,大家嘗完,都把票投給了娜娜。

陳元娜笑的都看見嗓子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