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朝堂上,熱血青年們的一陣火力輸出鬧了一個虎頭蛇尾,被天啟帝一招出其不意給輕鬆化解。
那些閹黨成員們神情放鬆了許多,看來皇帝是要保他們的,他們這個派系不會倒臺,魏公公據說已經重獲聖寵,如今看來是八九不離十的。
某個聰明靈活的崑山人甚至在想:咱們這個團體乾脆改名叫帝黨得了,閹黨這個名字是東林黨那幫人給起的,侮辱人啊,還不好聽,帝黨聽上去多氣派!
他們這些人當初為了升官投靠魏公公,某種意義上就是背叛了文官集團,所以現在成了文官集團的眼中釘和攻擊目標,雙方勢成水火,他們已經沒有回頭路了。
原本的歷史,崇禎皇帝一上臺,所有的閹黨成員都被清算,殺的殺,關的關,能保住一條命的就算是運氣好的。
單純的崇禎皇帝,不聽哥的話,把送上來的幫手給丟棄了,然後把大明王朝給葬送了!
再說今天的早朝,朝堂上原本被文官集團掌控的節奏被打亂了,天啟皇帝便給旁邊的當值太監劉若愚遞了個眼色,劉太監馬上高喊:“有事上奏,無事退朝!”
聰明靈活的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顧秉謙馬上站出來:“啟稟陛下,工部尚書之位已經空缺了一個多月,吏部推薦工部侍郎徐光啟出任工部尚書,請陛下恩准”。
雖然是天啟帝想讓徐光啟接任工部尚書,但現在已經不能象朱元璋那樣由皇帝直接任命,大明朝廷對這些高階別官員的任命已經有了一套設定的程式,皇帝的權力已經被關進籠子裡了。
實際上這種高階官員的任命,私下裡肯定要做好溝通,皇帝,內閣,吏部,司禮監這幾個事關人事任命的主要單位都要透過,才會在朝會上象徵性的討論透過一下,然後聖旨和吏部行文才能發出來,任命才能生效。
本來這種高官的任命,就是赤裸裸的權力鬥爭,文官集團肯定要維護本集團的利益,最好是讓自己人上位。
但這件事是皇帝在操作,皇帝,司禮監肯定透過,現在吏部也透過了,內閣之前顧秉謙已經跟另外四人溝透過了,什麼利益交換的也談好了,再說徐光啟也不屬於閹黨成員,,所以內閣幾位大佬都同意了。
那些熱血青年雖然對閹黨的核心成員顧秉謙提出的人事任命心有牴觸,可這件事大家事先都談好了,他們也不能貿然違背集體決定。
再說顧秉謙是吏部尚書,對官員具有天然約束性,吏部尚書權力實在太大了,得罪他對方隨時可以給你穿小鞋。
這些人只能暗暗下決心,一定要把吏部尚書這個重要位置從閹黨手裡搶回來。
徐光啟的任命透過以後,早朝已經進入垃圾時間,很快就退朝散場了。
下朝以後,那些熱血青年開始積極串聯,詢問某個大佬的門生為什麼不支援他們的彈劾,弄得大夥好尷尬。
該門生也不知道啊,只能答應眾人去找老師瞭解情況,同時表示,大佬們肯定有了某種共識,否則不會一個人也不站出來。
現在天啟朝的文官集團主要由東林黨,浙黨,齊黨,楚黨,閩黨,晉黨等學術團體,鄉黨,門生同年等派系組成,內部關係也是錯綜複雜,有勾結也有鬥爭,但是在對抗皇權的大方向上大家的利益是一致的。
前幾年,文官集團被閹黨打壓得很慘,閹黨代表皇權,手握兩大特務組織錦衣衛和東廠,敢跟他們作對的,有證據就直接抓你,沒證據就製造證據再抓你。
連當朝內閣首輔葉向高都抵擋不住告老回鄉了,葉向高兩度擔任內閣首輔,人生已經風光得不能再風光了,這些年撈到的銀子創下的家業足夠子孫三代花銷了,還跟你們玩幹嘛?老夫回到家鄉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不香嗎?
從葉向高離開內閣後,閹黨成員紛紛上位,六部尚書除了禮部和工部,其餘位置都被閹黨佔了,現在的首輔朱國楨雖然不象葉向高那樣已經功成名就名利雙收,可也不想晚節不保下場難看,這幫閹黨做事不講武德,太嚇人了,趕緊辭官規避風險才是上策,所以連上三道奏疏,告病乞歸,如果皇帝批准了,就可以走人,也必須走人。
前一陣天啟帝打壓魏忠賢,他們頓覺翻身的機會來了,首輔朱國楨都後悔自己要求辭官歸鄉的奏疏上得太早了,後來也就不再繼續上了。他想葉向高是連上六十七道奏疏要求告老回鄉,皇帝才批准同意的,自己才上了三道,估計皇帝怎麼滴也會挽留一下吧。
可是今天的早朝,局勢仍舊不明朗,魏忠賢是失去了東廠提督的實權位置,可皇帝卻手下留情,不再繼續打壓魏公公了。
於是下朝後,內閣“非閹黨系”的三位大佬商量了下,然後出宮找來東林黨的兩位大佬,都察院左都御史高攀龍,左副都御史楊漣,大家一起商量怎麼應對目前的局勢。
他們不知道的是京師到處都是錦衣衛和東廠的密探,他們這幾個大佬本就是密探們重點關注的物件。
當天晚上,他們幾個人秘密聚會的事情已經被錦衣衛密報給皇帝。
第二天,錦衣衛都指揮使田爾耕進宮求見天啟皇帝。
“田卿,你今天一早過來,可有急事稟報?”
“回稟皇上,前些日子,魏公公想讓我們錦衣衛抓捕東林黨的幾個干將,後來因為發生了皇上溺水事件,此事被我暫停,但是昨晚收到報告,東林黨人魏大中已經在他家鄉被浙江的錦衣衛抓捕,浙江來信詢問是否要遞解至京師”。
天啟帝思考了下,問道:“魏公公想抓的人有哪幾個?”
“回皇上,這件事的起因是都察院的左副都御史楊漣彈劾魏公公二十四條大罪,要皇上殺魏公公,然後東林黨人魏大中,左光斗,袁化中,周朝瑞,顧大章也上疏彈劾魏公公,所以魏公公想先下手把他們都抓起來”。
哦,聽他一說,皇帝明白了,原來是明末歷史上有名的“東林六君子事件”,這魏忠賢果然是心狠手辣,你們彈劾我想弄死我,那我就先弄死你們。
不過這傢伙膽子也太大了,六個朝廷命官,級別最高的楊漣是正三品的都察院三把手,相當於後世的中紀委副書記,魏公公想抓就抓,想弄死就弄死,真是驕橫跋扈啊。
原本的歷史上,這東林六君子就是被魏忠賢弄死了,還是在監獄裡嚴刑拷打打死的,據說死得都很慘,而面前的田爾耕和許顯純都是幫兇。
皇帝仔細思考了會兒,表態了:“都不用抓了,那個已經抓了的就在原地放了,不過,你要讓人透露給他,是朕知道這件事後,決定放了他的”。
“是,微臣明白,微臣一定讓人辦好這件事”。
“哦,田卿你明白了,說說,你明白了什麼?”
“這,微臣以為,皇上是想讓那魏大中明白皇上的皇恩浩蕩,讓他以後好好為國盡忠”。
“這是其一,其二呢,朕想要讓東林黨人明白,朕不允許魏公公隨便抓人隨便殺人,也不會聽從他們的意見殺魏公公,朕做事難道要受他們指揮?”
“皇上聖明,恕微臣愚鈍,想不到這麼多”。
“哈哈哈哈,朕的錦衣衛指揮使哪會是愚鈍之人,你只是不想多說而已”,皇帝哈哈大笑。
田爾耕一時又尷尬又開心,尷尬是因為他的小心思被皇帝當場說穿,高興是因為皇帝這句話是在誇他聰明。
但是想想似乎還有一層意思,是說他在皇帝面前耍小聰明?
唉,咱們這位萬歲爺,怎麼跟突然變了個人似的,一下子變得深不可測了。
唉呀,這皇帝的帝王心術,帝王心術,厲害啊!
“好了,田卿不要多想了,朕問你,這邊關的事情都安排好了嗎?”
“回稟皇上,都安排下去了,派出去的密探都是經驗豐富頭腦靈活的人,臣允許他們到地方後可以花錢收買幾個線人,或者發展一些編外人員,但是叮囑他們一定要小心謹慎,老許他想親自去遼東,我沒同意,因為皇上吩咐了是暗察,他這麼大目標去了還怎麼暗察?”
“嗯,田卿你想得很周到,錦衣衛交給你來管理朕可以放心了,許顯純想去遼東,估計是他手癢了想去打仗吧”。
“皇上聖明,老許就是想去跟建奴真刀真槍的幹一仗,他想不明白為什麼咱大明這麼多將領都折在建奴手上?”
“嗨!他這叫無知者無畏!想不明白他還敢自己上,兩軍對陣可不是兩個武將比武,許顯純武藝是不錯,是個猛將,可要是面對千軍萬馬,個人那點武勇沒多大用的”。
“朕跟你說,為啥我們大明的軍隊屢戰屢敗?是軍隊整體實力不如建奴,他們是騎兵,我們大多數是步兵,就算用五萬步兵對抗一萬騎兵,也很容易被對方沖垮,而步兵陣型一旦被沖垮,馬上會造成混亂,將領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而步兵被對方騎兵殺死的人多了,就會引起大量計程車兵產生恐慌,這仗就沒法打了,肯定一敗塗地了”。
“朕研究過大明對建奴的歷次戰爭,都是這樣被打敗的,薩爾滸的時候,努爾哈赤才多少兵力?大明的二十萬大軍搞了個兵分三路,被他集中全部騎兵猛攻其中一路,最後來了個各個擊破,用一萬多騎兵全殲了我們二十萬大軍,你說厲不厲害?”
田爾耕都聽傻了,這位從小到大一直被關在紫禁城裡,從未到戰場前線看過,更不用說是親自參與戰爭了,怎麼啥都懂?
關鍵是他不是在吹牛逼,雖然是紙上談兵,但分析得明明白白的,都在點子上啊!
當即跪倒在地,砰砰砰的磕頭:“皇上聖明,臣佩服得五體投地!”
這回他是真心佩服,真沒有拍馬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