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皇帝要求徐光啟上任後,在工部進行一些機構改革。
在原有的營造司,工程司,鹽政司的基礎上,增設農政司,水利司,兵器司,礦業司,工業司,運輸司,安保司。
農政司要培養農業科技人才,指導全國的農業生產,要引進各種農作物種子,尋找適合該類種子生長的地域試種,找到增產豐產的方法,然後推廣種植。
明末農民起義的原因就是旱災頻發,農民沒有收成,不造反就會餓死,那隻能造反。
朱效文相信,只要在北方地區大規模種植玉米,土豆,紅薯等對水資源要求不高的農作物,對於現在靠天吃飯的農民來說,絕對不會沒飯吃。
除了這些基本作物,還有大豆,蠶豆,赤豆,綠豆等豆類作物,對環境要求也不高,不用施肥就能生長。
在沿江沿海地帶,北方高原地帶,可以種植棉花,這些是在後世已經證明可以成功的。
至於種子哪裡來,那不是有咱這個穿越人士嗎。
水利司的工作就是疏浚拓寬河道,尋找合適的地方多建水庫;雨澇之年蓄水,以防來年乾旱;明末大旱大澇之年特別多,大旱往往伴隨著大澇,大澇之後出現大旱,原本靠天吃飯的農民基本玩完。
水利工程規模浩大,資金耗費也是巨大,所以單靠國家投資是不現實的,只能發動各個地方官府和地方民眾一起來幹,畢竟在當地搞水利工程也是造福當地百姓,百姓也能理解接受,相信一定可以推行下去的。
如果有災害嚴重的地方,官府可以趁機組織災民以工代賑,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一舉兩得。
兵器司就是專職為軍隊打造兵器,原來這個部門只是營造司下屬機構,負責的官員只是正六品的主事,現在單獨成司,主官變成正四品的郎中,下屬部門更多更全,對提高兵器生產的產量和質量肯定有幫助。
另外,兵器司要提高工匠的收入和福利待遇,集中更多的能工巧匠,可以促進製造水平和製造工藝的提高。
還有一件事,工部和兵器司要在年內完成現在大明的火藥生產廠——王恭廠的搬遷,把一個火藥工廠建在城內,肯定是不合適的,原本的歷史,在天啟六年發生了王恭廠大爆炸,損失慘重。
王恭廠搬到郊區豐臺,另外在豐臺建設軍隊大營,用軍隊來保障這種重要工廠不被外敵奸細潛入破壞,當然,王恭廠內部由安保司負責安保,要制定更合理嚴密的安保措施,實行嚴格的安全生產規定。
礦業司負責在全國範圍內尋找金銀銅鐵煤等礦產,然後開發礦產。
工業司負責在礦產地附近建設工廠,提煉金銀銅鐵,煤礦需要進行選煤洗煤,然後想辦法運到城市銷售。
運輸司負責全國的公路官道建設,河流航道的疏浚拓寬,統計記錄運輸通航情況,繪製地圖,統籌安排物資運輸,並與安保司合作,保證運輸線路的安全。
安保司屬於工部的武裝保衛力量,全部編制不超過一萬人。
另外,工業司負責監管全國的工業生產,積極鼓勵民間資本投入開發紡織業,印染業,服裝業,榨油業,糧食加工業等初級工業,統計全國的工業產量,幫助各類工廠解決一些技術問題,保護工業企業不受地方政府和地痞流氓等惡勢力的刁難欺壓。
徐光啟聽著皇帝的侃侃而談,眼睛越來越亮,不時請求皇帝暫停,他要拿紙筆記錄下來。
兩人談了整整一天帶半個晚上,連午膳和晚膳都是在內書房簡單用過的。
內閣已經收到訊息,皇上單獨召見徐光啟,兩人談了一天半夜,談話內容不得而知,但大家都清楚,皇帝要重用徐光啟了。
徐光啟這老小子要發達了,顧秉謙心裡暗暗想道。他是蘇州府崑山縣人,徐光啟是松江府上海縣人,兩地離得很近,鄉音相通,兩人年齡也相仿,妥妥的老鄉。
但兩人卻沒啥私交,蓋因兩人政治態度不同,顧秉謙是閹黨骨幹,現在是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地位比徐光啟高多了,何況徐光啟喜歡科學,喜歡跟西洋人打交道,還入了什麼西洋天主教,那是正經讀書人乾的事嗎?
顧秉謙能升官,全靠魏忠賢,當時投靠魏公公的官員都拜這個太監為乾爹(可見這些官員的做人底線),顧秉謙五六十歲了,年紀比魏忠賢還大,不好意思直接認乾爹,讓他兒子做魏公公的幹孫子,間接做了魏公公的乾兒子,這做人也真是沒啥了。
現在風向突變,整個大明官場都不看好魏公公了,顧秉謙有點心虛啊,這不眼看徐光啟深得聖寵,心裡那個羨慕嫉妒恨啊。
我是不是該找找什麼路子呢?他陷入沉思,突然一拍大腿眼睛一亮,我還要啥路子?不是有現成的路子嘛。
到了他現在這種地位,還用得著去拍誰的馬屁,直接去拍皇帝馬屁不就行了。
以前皇帝喜歡呆在深宮做木匠,不理朝政,他想拍也拍不到,所以只能拍皇帝第一寵——魏公公,現在皇帝走出深宮開始勤政了,咱不就有機會了嗎?
想著想著他眉開眼笑,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至於什麼內閣要保持一定的獨立性,與我何干?
就算到了21世紀,這種人還不是大把大把的。
顧秉謙這個崑山人向來積極主動,行動力極強,皇帝不召見我,我可以主動遞牌子求見嘛,我一個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求見皇帝彙報工作沒毛病吧?
於是第二天上午,顧秉謙就遞牌子求見皇帝,內閣辦公就在皇宮裡面,天時地利皆有啊。
天啟皇帝納悶啊,這人我不認識啊,好吧,朱效文初來咋到,認識的大臣也沒幾個。
他召見徐光啟是因為知道有這麼個人,是這個時代的科學家,還是一位實幹家,所以找他談話,讓他當工部尚書,推行工部的一系列改革。
新的工部相當於後世的農業部,水利部,建設部,交通運輸部,工業部,國土資源部,兵器工業部合併起來的一個超級大部,還附帶直屬的武警部隊,這樣一個要害部門當然要交給一個靠譜的人。
徐光啟就是現在最適合當工部尚書的人,天啟皇帝甚至給他特權,工部下屬各司的主官郎中,可以都由徐光啟推薦,皇帝保證讓他們上位,把徐光啟哄得熱血沸騰的,士為知己者死,恨不得把心掏給皇上。
其實就算是皇帝,要做到這個也是有難度的,要透過內閣,吏部,工部,六科,都察院等好多部門,以大明朝文官們的尿性,不肯配合皇帝意圖的大有人在。
而今天,第一個肯配合皇帝意圖的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