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朝現在的內閣首輔是朱國禎,閣員有朱延禧,丁紹軾,顧秉謙,魏廣微。
後兩位是投靠魏忠賢后升上來的, 可見此時魏公公尚未掌控朝政,內閣的前三位都是反對閹黨的。
內閣就在紫禁城內辦公,首先收到訊息的就是他們。
前三位內閣大佬頓時心花怒放,魏公公的勢力太大,他們快頂不住了,朱國禎已經準備告老回鄉,這突然來了個柳暗花明,老天保佑啊,看來當今聖上還是英明的,這內閣首輔嘛,老夫就勉為其難再做一陣子吧。
後兩位閣員就憂心忡忡了,特別是魏廣微,他是靠跟魏公公同鄉同姓攀附上去的,這種沒有氣節的文官最令同僚不齒,魏公公一旦失勢,他肯定沒有好下場。
丁紹軾瞄了一眼這二位,拉了首輔次輔進入隔壁,小聲說道:“皇上此番作為,手段頗為老辣,一反常態,果真天威難測乎?”
首輔大人微微頷首:“聖上可能是受了刺激,這一朝頓悟,也是有的”。
次輔大人點頭贊同:“但願聖上從此奮發,遠小人親賢臣,大明中興有望矣”。
大明內閣五位成員分為兩派,朝堂上的大臣們更是門派紛呈,閹黨,浙黨,東林黨,官員之間論鄉黨,同年,蔚然成風也。
中國的封建王朝,到了中後期,結黨營私,黨爭之類的事情是難免的,只有王朝初期,官場風氣尚算健康,越往後各種亂七八糟的事越多。
經過幾天的發酵,各路人馬聞到了味道,御史言官彈劾閹黨的奏章像雪片一般呈入皇宮。
天啟年間由於皇帝疏於朝政,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想掌控大權,各路人馬勾心鬥角,陷入黨爭,朝廷施政一片混亂。
努爾哈赤卻在東北發展壯大,逐步吞噬遼東,一步步向京師逼近。
原本遼東督師孫承宗,登萊巡撫袁可立,天津巡撫李邦華三方遙相呼應,以寧遠城加覺華島,旅順的雙島,東江的皮島為三個支點,讓努爾哈赤的後金疲於應付,只得派重兵看護,不敢隨意向遼西進攻。
雖然此時明朝軍隊的戰鬥力不如金兵,但明朝的這個戰略還是正確的,限制了後金的發展。
此時努爾哈赤畢竟地盤不大,人口數量才幾十萬,財力就這麼點,軍隊的數量也就五六萬,其中真正的金兵只有兩三萬人。
可是這段時間的大明朝正在自毀長城,閹黨為了爭權,已經罷了登萊巡撫袁可立的官,正在彈劾遼東督師孫承宗,還想殺掉原來的遼東經略熊廷弼。
原本的歷史,這些事情都被閹黨得逞了。
孫承宗被迫辭官歸鄉,遼東從此沒有了知兵統軍大帥,沒有了一位威信足以壓服眾將的大帥,明軍的戰鬥力直線下降。
明軍從此開始戰略收縮,精兵簡政,的確可以節省部分軍費,但也給了努爾哈赤更大的發展空間,努爾哈赤也節省了許多防備明軍的財力物力,可以更快地發展壯大。
我打不過你,但我用人力物力財力壓制你,這是大國對小國採用的戰略,雖然耗費甚多,但這是沒有辦法的事,說明當時大明朝廷上下已經意識到了,後金是大明最大的敵人,是事關大明生死存亡之敵。
對付這樣一個敵人,怎麼可能輕輕鬆鬆化解?
事實上,孫承宗罷官後,後金發展壯大,大明花在遼東的費用並沒有節省,財政差點被拖垮,然後陝西農民起義愈演愈烈,明朝國力耗盡無力鎮壓,最後轟然倒下。
看起來似乎明朝的滅亡是必然的,這是一個無解的題。
後金和陝西農民軍好像戰略盟友一般,雙方一起不斷消耗明朝國家實力,待他消耗殆盡,一推而倒。
再加上此時處於小冰河時期,天氣變冷了許多,災害頻發,農業欠收,大明朝實在是雪上加霜。
可就算在這樣的時代,大明朝廷黨爭內鬥愈演愈烈,你說大明朝不死誰死?
閹黨想要處死的原遼東經略熊廷弼其實很冤,他在遼東呆了很多年,直接面對後金,打了很多次,大部分是打敗了的,他手下的部將為大明戰死了好幾個,可以說他是大明朝最瞭解後金軍隊戰鬥力的文官。
所以他認為大明應該採用戰略收縮的策略,退守山海關,儘量避免跟金兵直接交戰,省得損兵折將,還耗費大量財力物力。
但熊廷弼並不是怕死膽怯之人,只是這麼多年跟後金交戰,讓他的頭腦很清醒,再打下去是沒有用的。
在大明沒有找到對付後金軍隊的辦法之前,儘量不要跟後金交戰。
這樣熊廷弼的戰略和孫承宗的戰略不同,雖然熊廷弼也是一心為國的好官,兩人之間的矛盾卻是必然的。
客觀的說,熊廷弼沒錯,但他只看到了第一層,孫承宗卻看到了第二層。
孫承宗知道,大明找不到直接打敗金兵的辦法,歷來農耕民族對上游牧民族,步兵對抗騎兵,天然吃虧;況且如今的大明再也恢復不到明朝初期那般強盛,所以只能採用圍堵的辦法困住後金。
熊廷弼還想找到更好的辦法對付後金,孫承宗知道找不到的,這個已經是最好的了。
熊廷弼被罷官抓進大牢,是受了王化貞拖累,當時熊廷弼是遼東經略,王化貞是遼東巡撫,按說熊廷弼官大,應該聽他的。
可王化貞此人好大喜功剛愎自用,他的老師是東林黨大佬當朝首輔葉向高,後臺槓槓的,硬是不聽熊廷弼的話,兩人根本不合作,各幹各的。
最後王化貞迎來一場大敗,丟掉了廣寧城,損失了六萬兵馬,代價太大了。
後金得到了大片地盤和十幾萬百姓,還有大量的軍械物資和大批降軍,在發展壯大的道路上又邁出了一大步。
王化貞妥妥的當了一回運輸大隊長。
事後朝廷追究責任,王化貞的後臺發揮作用,把熊廷弼也拖下水,把水搞渾,減輕東林黨的責任,企圖來個法不責眾。
熊廷弼沒有後臺,他的家人走了一步臭棋,為了救他走了魏忠賢的門路,魏公公獅子大開口索要大筆錢財,熊廷弼家人咬牙答應,事後卻湊不出這一大筆錢財,熊廷弼得知後堅決不允許家人賄賂魏忠賢,這事情就僵住了。
於是魏公公覺得自己被愚弄了,下決心一定要弄死熊廷弼,否則魏公公臉面何在?還怎麼在朝堂上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