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的成功,在於發動戰爭前的謹小慎微,充分準備,有點未慮勝先慮敗那個意思。
西方人有句話:發動戰爭前,要想好該如何結束戰爭。
戰爭與和平,相對而言,和平才應該是常態。
縱觀後金國的崛起史,短短几十年,似乎全靠戰爭掠奪才發展起來的,不知不覺中,他們將戰爭掠奪當成了國家發展的常態。
這大概是遊牧民族的特點。
現在的後金國就處在這個階段,皇太極等後金國的權貴並沒有覺得這有什麼不對,一切似乎很正常。
他們也沒有未慮勝先慮敗的覺悟。
旅順之戰的失敗,雖然損失很大,但他們並沒有引起多大重視,只是覺得明軍再也不能隨意拿捏了,對待戰爭依然沒有慎重。
雖然范文程等漢人給皇太極提了建議,大力發展生產,才是增強國力的正途,但皇太極等人始終認為,後金國兵鋒銳利,戰爭掠奪能快速充實國力。
皇太極對朝鮮戰爭作了周密的安排,四平八穩,似乎足以應對任何突發事件。
但此時的東北亞格局,已經跟原本歷史位面發生了很大改變,後金國周圍暗流洶湧,幾方勢力的軍事實力也發生了很大改變。
後金國沒有考慮過,萬一他們失敗,該如何應對?
與原本位面的不同,蒙古各部落對後金產生了提防和敵視,因此他們團結起來,抱團取暖,共同對抗後金。
原本位面,後金沒有吞併科爾沁,並且和科爾沁、喀喇沁、奈曼等相鄰蒙古部落關係熱絡,這幾個部落已經傾向後金國,準備暗中投靠後金,反而跟林丹汗這邊不太親近。
造成這個局面的,是大明天啟皇帝突然向科爾沁郡主海蘭珠提親,科爾沁和海蘭珠本人都對大明很有意向,這就讓對海蘭珠情根深種,把她視作禁臠的皇太極大為憤怒,衝冠一怒為紅顏,連努爾哈赤也被裹挾著順勢吞併了科爾沁。
如果努爾哈赤還能再活五年,或許他會對蒙古各部落發動迅猛攻擊,逼迫蒙古各部落,要麼加入,要麼消滅,在林丹汗沒有組成蒙古部落聯盟之前,迅速收編漠南蒙古部落。
可惜努爾哈赤沒過多久就死了,在天啟皇帝和王象乾這對組合的攪動下,蒙古部落對後金心生反感,林丹汗及時進入狀態,召集蒙古部落聯合起來,共同對抗後金。
局勢由此變得完全不同。
歷史能否改變,在於撬動的支點對不對,推力夠不夠。
這裡面最冤的就是皇太極了,人沒得到,蒙古部落沒得到,還都離心離德了。
生生的把一把好牌打得稀爛。
可他自己不知道啊,現在的他初窺權謀之道門徑,覺得自己已經基本掌控後金國大權,內心還是相當得意的。
所以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現在的後金國,正開始入侵朝鮮,皇太極留守瀋陽總攬全域性,國內事務不說面面俱到吧,四平八穩還是有的。
代善和阿敏率領大軍一路疾行,狼奔豕突,女真騎兵殺氣騰騰,代表著這個時代戰鬥力的最強存在。
女真不滿萬,滿萬不能敵,此時的女真軍隊,個個帶著蠻橫兇悍之氣,在冷兵器時代,這種全員兇悍的軍隊,絕對是所向披靡。
在東北苦寒地帶長大的女真人,以漁獵為生,從小就跟大自然搏鬥,那些無法捕獵野獸的女真人,都被淘汰了,活下來的就是天生強悍的戰士。
這個民族在崛起之初,戰鬥力一直是北方遊牧民族中最強的,北宋時期的大金國是這樣,現在的後金國也是如此。
當初大金國的女真人,打敗了蒙古人,打敗了契丹人的遼國,打敗了大宋,建立了大金國,可惜沒多久他們就腐朽不堪了,被崛起的成吉思汗滅國了。
清朝中晚期的八旗軍隊也是腐朽不堪,根本無法作戰,,這個民族就是不能過上好日子,只要日子一好過,他們的軍隊就垮掉了。
朝鮮王國由於很早就獲悉後金國即將入侵,組建了好幾條防線,考慮到自身實力的不足,這些防線採用前弱後強的佈置。
朝鮮人也知道一而再、再而衰的道理,用疲敵之計消耗建奴軍隊的銳氣,然後在後面的幾道防線堅守,拖延時間,同時消耗建奴的實力。
一旦建奴國內出事,這邊的攻擊也受挫,勢必會退兵離去。
還有一個原因,皮島的毛文龍就在朝鮮境內,義州後面的鐵山地區,就是毛文龍軍隊的陸上駐守區,建奴軍隊攻下義州後,肯定會打掉毛文龍的陸上據點,朝鮮人也想讓毛文龍吸引建奴的火力。
總之死道友不死貧道,能算計的都在算計,能利用的都要利用。
實際上建奴早就將毛文龍視作剷除物件,必欲除之而後快。
建奴大軍行軍如風,一日之內就來到鴨綠江邊,趁著夜色安營紮寨,準備明日一早攻打義州。
女真騎兵兵峰犀利就在於此,來去如風,攻勢如潮,大明的軍隊根本不適應這種戰術,野戰至今無一勝績。
可惜現在的朝鮮跟原本歷史位面不同,早就開始提防了,山林裡到處都是朝鮮的探子,看到建奴軍隊後立即向義州城內報告。
義州城作為朝鮮的門戶,前些日子就開始實行堅壁清野之策,城內百姓都疏散逃離了,官員和守軍連夜撤離,根本沒有抵抗。
朝鮮國王給他們的命令是稍作抵抗,堅壁清野,堅壁清野他們做到了,他們交給上面的報告肯定也是稍作抵抗,至於什麼才算稍作抵抗,反正各有各的理解,反正誰也沒較真。
這種官場的醃髒事,哪裡都不缺,沒有最爛,只有更爛。
建奴大軍黎明時分渡過已經凍得瓷實的鴨綠江,一鼓而下直取義州,誰知義州已是一座空城,不戰而下。
這讓代善對朝鮮人愈加蔑視,阿敏卻是臉色陰晴不定,因為打下一座空城,沒有獲取什麼戰利品,也沒有俘獲人口,這種勝利對號稱五萬大軍的他們來說,又有什麼意義?
朝鮮地形其實不適合大軍作戰,到處都是山,如果朝鮮人一直採用這種堅壁清野戰術,這仗是好打了,可沒有繳獲,沒有戰利品,他們這次戰爭很難說是勝利了。
因為他們發動這次戰爭的目的就是繳獲大量糧食物資,來彌補後金國內的糧食短缺,還有就是擄掠大量青壯,帶回遼東讓他們開荒種地,養活女真人。
要知道出動五萬大軍,是要消耗掉大批糧草物資的,要是繳獲不多,豈不是做了一場虧本買賣?
城裡沒有糧草物資,朝鮮的鄉村肯定有,可要把軍隊象灑胡椒麵那樣撒到山區鄉村去,不但軍隊會有危險,靠這種方式收集糧食物資的速度太慢了。
戰爭已經發動,只能硬著頭皮打下去,阿敏也不作多想,只希望接下來的朝鮮城池不會再是一座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