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之間,就到了這一年的五月初四,這天正是明仁祖朱世珍的生辰。

朱肅就過來跟朱元璋夫婦商量,要不要一同回去祭祀先祖?

哪知道,最近一段時間馬皇后身體有些欠佳,老朱擔心妻子的身體,也不願意多運動。

於是就說:“老五呀,咱不樂意動彈啊,這次就全權由你代勞吧,這次你還有一個任務,那就是像先祖陳述大明最近發生的事,另外你立有燉為太子的事,也應該讓你皇爺爺知道一下,有燉跟你們一起走吧。”

一般情況下,如果天子遠行,歷來都是安排太子監國,然而太子要隨駕而行呢?

這種事兒也不是沒有發生過,但那種時候一般都找一些信得著的宰閣之臣主持政務。

但是這一點朱肅用不上。

他這皇位本來就是從他大哥朱標那裡搶過來的,為了表示自己的仁慈,把朱標手下的大臣他也基本上全部繼承了。

那些人現在肯定是向著朱標而不向著他朱肅,這可真的有些難頂了。

於是朱肅就說:“既然父皇保留著訓政之權,那就由父皇暫掌朝政,而臣是絕對信得過的。”

誰知道老朱卻打了一個哈欠。

“擔子從卸了人以後才知道,原來當太上皇是這麼輕鬆自在,這種散漫的日子過慣了,再叫我像以前一樣宵衣旰食,實在受不了了,你還是另選人選吧,實在有難以處理的事兒,暫可以兜底。”

聽到老朱甩鍋,朱肅沒有辦法,想了半天這才說。

“兒臣對雄英相當的看好,他也頗有一些理事之能,不如叫他擔任總理大臣,處理朝中大小事務,有懸而未決者,兼取父皇進止。”

老朱的神態似乎有些精彩,想說什麼又被他嚥了回去。

朱肅問:“父皇,你有什麼事儘管直言,兒臣洗耳恭聽。”

老朱不顧身邊馬皇后反對,直來直去問了一句:“你真的放心?”

朱肅非常凝重的點頭:“兒臣對於大哥父子一向都是推心置腹,絕無嫌疑之處。想必他們也必不負兒臣!”

老朱仍然不置可否:“”既然你認定了就這麼辦吧。”

朱肅回到後宮見到了馮後。

“皇后,皇祖的祭日,你跟著一起去吧,咱們要把立皇而有燉為太子的事稟告皇祖父。”

聽到這個訊息以後,馮皇后非常高興,轉念一想又覺得不妥。

“如果我們一家都走了,誰坐鎮京師?”

朱肅坦言相告:“我已經稟明父皇,叫雄英在家監國。”

馮皇后沒有說話,但一臉凝重的表情可以看得出來她對這件事並不支援,朱肅就給她解釋。

“第一,我這皇位是從大哥手裡奪過來的,如果不重用大哥一脈的人,肯定會引起大哥一塊的芥蒂,再說我們出去了以後,指揮這些朝臣,也只有大哥一系的人才能做到,咱們這麼做其實是減少了圖中的阻力。”

聽到朱肅把話攤開了說,馮皇后這才點頭。

“既然如此,臣妾支援陛下的決定,不如把雄英叫到宮裡來詢問他的意思。”

不久,漢王朱雄英就進了朱肅的寢宮,拜見了皇叔和皇嬸。

“雄英啊,最近朕要去中都祭祖,到時候你皇神母和你的太子皇弟一起跟著去,需要你留在京師,堅果不知你本人意下如何?”

朱雄英誠惶誠恐的跪了下去。

“皇叔,臣侄才疏學淺,恐無法擔此重任,還請皇叔收回成命!”

朱肅叫他抬起頭來,非常平靜的看著他的眼睛。

“朕叫你監國是信得過你,你一定要抗旨不尊嗎?”

朱雄英卻並不害怕:“皇叔,侄兒曾經做過前朝的太子,身份相當敏感,又處在嫌疑之地,瓜田李下,恐怕無法順利執政,辜負了皇叔的信任,還請皇叔收回成命。”

朱肅卻早已打定了主意,直接對他說,這很快就會以聖旨的形式下達到你手裡,你接旨吧。”

說著拍了一下手旁邊的秉筆太監,遞給他一個黃綾子包裹的聖旨。

“漢王朱雄英,跪下聽宣!”

朱雄英剛剛跪倒,就聽朱肅嚴肅的說。

“朕去中都祭祖之日,令漢王朱雄英監國,嗣燕王朱高熾副之,有懸而未解者,可去御仙宮奏明太上皇定奪,欽此!”

朱雄英無奈,只好跪下戒指。

不久,嗣燕王朱高熾也接到了同樣的聖旨。

朱肅一切準備停當,就去南宮向父皇和母后辭行,朱元璋夫婦又仔細的囑咐朱肅一頓,對於那些禮儀又進行了諄諄的教導。

所有事都完成以後,朱肅跪辭了父皇和母后,然後帶著皇后太子以及京城十三團營的兵馬,浩浩蕩蕩,趕往中都。

送別朱肅一行人以後,朱元璋就回到了自己的王府,剛回去突然就聽門下有人來彙報。

“其稟王爺,有許多老臣前來求見您,要不要見面?”

朱雄英是一個謹小慎微的人,越是在這種敏感時刻,他越不敢和這些人私下見面。

於是他馬上就給推拒了。

“告訴那些求見的人,本王奉旨監國,不敢懈怠。如果是公事,請去內閣和隔塵商議,如果是私事,皇命在身,不敢謀私!”

然後他就命令人緊閉腐門,閉門謝客。

有人建議他應該去你父王那裡寬慰一下他,但卻被朱雄英拒絕了。

一個是前朝的皇帝,一個是前朝的太子,被多少雙眼睛盯著?

一旦兩個人私下裡見面,傳到皇叔的耳朵裡,肯定都變成了父子兩個共同謀反。

就這樣過了一天,到了第二天又是上大朝的日子。

朱雄英很早就來到了朝堂之上,有人就吩咐他,坐那把主事的椅子。

但這些人卻低估了朱雄英的智商和情商,他率領著文武百官對於朝上那把控制的椅子行禮。

然後以總理大臣的名義站在龍椅旁邊,聽所有大臣的奏報。

如果他能解決的,就當場解決了,需要皇帝親筆批覆的,就命令人六百里加急送到行在批覆。

這一天下來井井有條,所有大臣無不讚嘆。

當然也有一些朱標的鐵桿認為機會來了,他們就想去漢王府裡遊說朱雄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