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硬剛武帝
我上山為匪,有八千禁軍不合理嗎 一把電吹風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樓蕭寒與桓也子,各有心事。
但都不表現出來。
今天陛下登門,定然是有大事。
“樓先生身體怎麼樣了?”
武帝問道。
樓蕭寒躬身道:“勞陛下惦記,臣一把老骨頭,好不好,也時日無多了!”
“樓先生勿要胡說。”
“你是我武朝支柱,天下士子之師,可不能倒下!”
話說完,未等樓蕭寒回話,武帝側了側身子,沉吟一聲:
“朕此行,想問問樓先生,四國之地的清風寨,是該去還是該留?”
這個問題,世界上沒有人比樓大家更清楚。
誰人不知道,清風寨的東家沈逸秋,和樓大家最為要好?
“臣惶恐,一切皆隨比陛下劍之所向!”
樓蕭寒很清楚。
今日,武帝前來,不是來問自已的,而是來通知一聲。
一方面,是想看看自已如何表態,這關係著天下文人士子的態度。
另一方面,就是想知道,自已與清風寨再有沒有瓜葛?
“可是!”樓蕭寒卻話鋒一轉。
“臣請問,那清風寨,只是一個小小山寨而已,有攻打的必要嗎?”
聞言。
武帝眼神微眯,看了樓蕭寒足足三息,忽而笑道:
“樓大家的反應……朕有些始料未及,但樓大家可知,要想打通與西夏之間的通道,這清風寨是最大的最愛,不能留。”
只要將清風寨夷為平地,那武朝出兵西夏,就能少了整整一天的路程。
擁有絕對的主動權!
樓蕭寒此時卻一點都不退讓。
“陛下,既然是要開啟通道,大可以將清風寨詔安,沒必要趕盡殺絕,那些都是武朝之子民!”
聞言。
一旁的身外之人桓也子心中不由讚歎。
不愧是樓大家!
既表明了態度,力道十足,說的話又極為有分寸,能拿捏的恰到好處。
“武朝之子民?”
武帝反問一句道:“土匪在四國之地肆虐,朕可聽說,他們連皇商都敢劫!”
“實屬刁民!”
樓蕭寒早就知道,武帝會這麼說。
皇商之事,外人可能不太清楚,但樓家上下可是知道內情的。
皇商?
只不過是武帝發動戰爭的藉口罷了!
而且,武帝怎會不知道,四國之地的平衡,都是由清風寨維穩。
若沒有清風寨,那四國之地到現在還是人間地獄。
這全歸功於沈逸秋!
“陛下!”
樓蕭寒躬了躬身,隨即跪在地上道:
“您今日之決定,是否與沈逸秋有關係?”
“若是如此,陛下大可以放過清風寨,相信清風寨不會為難武朝士兵。”
他了解武帝,更瞭解沈逸秋。
聞言。
砰!
武帝猛然站起,大怒道:
“沈逸秋到底給了你們多少好處?”
“他都離開武朝五年了!”
“你們竟然還想著他?”
“陛下!”樓蕭寒繼續道:“靖國公雖身不在朝堂,但一直都在為武朝奔波,他理應有個安身的地方!”
靖國公便是吳夏,吳夏就是沈逸秋。
離開朝堂之後,靖國公吳夏便捨棄了皇姓,複用沈姓。
而這五年間,柱國之臣大多都與沈逸秋接觸過,但卻從未與沈逸秋有過半點利益來往。
但武帝不信。
“行了,不用再說了,朕意已決!”
“今天,只是想知道諸位臣工的想法,現在……朕明白了!”
“清風寨,必滅!”
話說完,武帝便裝著一身怒氣出走。
他不會降罪。
若是給樓蕭寒安上罪名,那就是與天下文人士子為敵,不符合利益。
半晌。
宮人傳旨:
“太學院祭酒樓蕭寒,深躬朕體,理應重用,但身體抱恙,特恩旨休養,未有詔,不上朝!”
“欽此!”
“老臣,謝陛下恩典。”
宮人走後,樓蕭寒與桓也子相對而坐,煮一壺茶。
樓蕭寒苦笑:“名為修養,實為閉門罰過啊!”
桓也子也不好說什麼。
這都是擺明了的事情,武帝就是要將樓大家,當做武朝的的吉祥物。
只要他在,武朝的文人士子就亂不了。
片刻。
樓蕭寒像是想起什麼,道:
“你為何要替沈歌認下那四句經典?”
樓蕭寒知道,桓也子不是好名利之人,背後定然是有隱情。
桓也子悠悠一嘆。
“都這麼多年了,陛下還是不肯放過靖國公啊。”
若是肯放過,就不會處心積慮要與西夏發動戰爭,順便滅了清風寨。
樓蕭寒眉眼微微閃動。
“陛下可能還在執著,輔國將軍與徵西將軍吧!”
經歷過當年那件事的人都清楚,正是因為這件事,靖國公才消失在了朝堂之上。
但只有樓蕭寒等人知道,靖國公消失,並沒有那麼簡單。
背後,就是武帝的逼迫!
“誒?”桓也子忽然眉眼皺起,問道:“都過去這麼多年了,陛下又如何突然提起此事?”
此言一出,樓蕭寒也愣了愣。
確實奇怪。
就好像是武帝突然之間的想法一般。
五年了,本應該沒動靜的!
“對了!”
桓也子突然反應過來,看向樓蕭寒道:
“聽聞,三個月前,陛下身邊多了個無職位的御前行走,專門為武帝出謀劃策!”
“是不是他出的主意?”
猛然間,樓蕭寒明白了一切。
武帝是他教出來的,說不上性行淑均,但最起碼沒那麼好戰,最多與一朝作戰。
但此時,卻同宣三朝!
甚至!
連言官的話都不聽了!
“定然是受到了那人的攛掇!”
聞言,桓也子也面色凝重,點了點頭。
短暫思慮過後,二人還是幽幽一嘆。
就算是知道了又能如何?
他們倆都是沒有實權的文官,說話的分量幾乎沒有!
又怎能左右武帝的想法?
……
……
三日時間轉瞬即逝。
太學院前,一塊石碑已然矗立在了那裡。
學子下學後,紛紛圍了上來,一同瞻仰。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文辰將軍的三女兒文晚晴,高聲朗誦道。
文府皆為武將,她也遺傳了這一基因。
再看署名,太學院司業,桓也子!
“桓也先生大才,不愧是樓大家的得意門生!”
“就是,試問這世界上,除了樓大家一系,誰能寫出如此膾炙人口之佳句!”
眾學子七嘴八舌的討論著。
但文晚晴卻從這四句中讀出了不一樣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