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去非洲出趟差,就改寫了整個非洲軍閥格局?】

【他就是本世紀,憑能力犯下戰爭罪的華夏小哥。白天在工地搬磚,晚上去部落坐鎮當軍師,三年總共指揮了750多場戰鬥,李雲龍來了都要叫聲“爺們”的人。】

【小哥總共幫軍閥吞併了13個部落和地盤,估計再給他幾年時間,統一非洲不是夢。】

【可誰能想到,這個小哥只是花瓣5G的一名打工人。】

【小哥姓劉,公司指派去非洲貝南共和國出差,本來劉哥不情願過去,可領導將一沓錢放在他面前時,他折服了。】

【非洲治安不是很好,通常是在工地,二樓辦公睡覺,一樓擺放些槍械,還僱有本地健壯小哥充當保安。】

【這樣的保安團隊,可跟咱小區保安不能同一而論,不是隻會開門關門敬禮∠(°ゝ°),而是‘打架我敢上,持槍我敢放’的一群狠人。】

【劉哥到非洲已經三個星期,可基本都是在工地裡轉悠,實在無聊。聯想看過戰狼電影,非洲人民對華夏還是相對友好,初生牛犢不怕虎。某天,他駕車打算去非洲廣袤的大草原尋找雄鷹,可誰知雄鷹沒找到,就一個去便利店買菸的功夫,碰上了當地軍閥的混戰。】

【AK47的威力,不斷有人倒下,劉哥也不停的尋找掩體,躲避亂飛的子彈。】

……

“這是什麼武器,怎麼只聽得‘砰’一聲,人就倒下了!”

武帝劉徹驚訝於黑人小哥手中的AK47,他也沒在意小哥的膚色。

視線被冒火花槍口牢牢吸引住了。

一個穿著短袖短褲,腳上還光著的人,手中武器竟然如此奇特!

只聽見槍響,人就應聲而倒。

一旁衛青道:“大王,這應該是一種遠距離攻擊的武器,跟弓箭有異曲同工之妙。”

他心裡也納悶,刀槍劍戟等十八種兵器我通通見過,可這個究竟是什麼。

就只有口子噴出火星,噠噠噠,對面的人就死了?

如果真能掌握這樣的武器,那攻打匈奴的時候豈不是易如反掌?

當真妙啊!

……

崇禎看到天幕,心道若是我大明有這樣的連銃火器,何愁戰爭不勝。

可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了!

他自從看到了天幕中自己的結局,也不像其他帝王那般,還想著透過當中提供的資訊,扭轉乾坤。

從他即位以來,幾乎年年天災不斷。

既然最後都是自盡的結局,還是給減輕些民間疾苦吧。

明後期,已經有火器傳入。

著名的“紅夷大炮”(因“夷”在清朝犯忌,故而用“衣”替代),由“紅毛子”荷蘭與葡萄牙在天啟年間(後改年號“崇禎”)傳入。

薩爾滸之戰,有圖示明軍利用火槍對戰,可畢竟單銃火槍填彈速度慢,並不能威脅到大軍。

而稱汗的後金領袖努爾哈赤,很早就注意到了火器,還專門在戰後派人“撿。”

一開始,建州女真,也就是我國黑、吉、遼外加內蒙部分割槽域(整個雞頭位置),根本就沒有什麼生產力。

由於氣候嚴寒,而且多數地區是沼澤和鹽鹼地,幾乎很少耕種,更多的是原始森林。

對戰明北軍之時,明軍裝備的火器以“三眼神銃”這種原始火槍為主,一句話概括:質量低劣,殺傷力差。

努爾哈赤用了最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搞定了:挑選精銳建州士兵,穿兩層棉甲。

戰時直接頂著“三眼神銃”,上去跟明軍士兵肉搏。

這個戰術在薩爾滸之戰、廣寧之戰中屢試不爽。

而南下碰到浙軍士兵,這個辦法就是送菜了。

因為他們裝備的是火繩槍和弗朗機炮,渾河戰役還想沿用對北軍士兵那樣的戰法,穿兩層棉甲,結果直接翻車。

明天啟六年(1626)的寧遠城大戰中,明大將徐天啟主持,從澳門購得的十一門紅夷大炮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對沖鋒的後金軍隊造成了重大殺傷,將不少後金軍轟得膽戰心寒。

此時雙方都意識到了紅夷大炮的威力所在,崇禎二年,明從澳門的葡萄牙人手中獲贈十門紅夷大炮。

崇禎三年,明廷招募150名葡萄牙技師,攜帶四十門紅夷大炮進京的提議,受到言官彈劾而終止。

當時崇禎與一些愛國大臣還是有意識的,有了這門攻堅神器或許明朝還能支撐。

包括後期一直到崇禎帝十七年上吊,期間一直在研究火炮。

可由於技術落後,炮兵戰術原始,導致鑄造的幾百門紅夷大炮,技戰術跟原版相差甚遠。

如果當年把那幾名彈劾的言官直接一刀砍死,就讓那四十門紅夷大炮和150名技師進京,歷史格局絕對會有很大的變化。

……

清朝。

康熙帝倒是兩眼一抹精光。

對火器他有著極其濃厚的興趣。

遙想十多年前,跟噶爾丹統率的噶爾軍在烏蘭布統大戰。

清軍首次使用紅衣大炮、火繩槍及劍盾兵配合,將八旗官兵槍炮按旗分為三排。

主要就是軍器營先開炮,然後火器營射殺敵人有生力量,最後精銳驍騎營騎兵重灌發起衝鋒,奠定勝局。

而後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昭莫多戰役,出擊的中路清軍三萬餘人,就包括了京營八旗火器營一萬餘人,這個營全都是配備熱武器。

三萬餘人,冷熱兵器之比就達到了驚人的2:1,戰術相較歐洲仍顯落後,但已經完成了不同種類的、兵種、火器的配置。

若是此時外夷來犯,還不至於慘敗。

而開始對火器的限制,是康熙的四子雍正。

他認為國家安定,沒有戰爭,已經用不到這樣威力強大的火器。

另外這樣火器的流通對皇權而言,萬一冷不丁捱上那麼一槍,一命嗚呼,這樣潛在威脅必須得清除,故而限制了火器的發展。

真可謂老子努力發展,兒子限制發展,孫子直接斷絕發展。

若康熙帝知道正是這兒子和孫子做的好事,導致大清走下坡路,不知道會不會口噴鮮血三尺高。

而且照康熙當時的態勢發展下去,清朝不說能長久統治,至少不會出現後期鴉片戰爭,清軍只使用冷兵器作戰的“二B”局面。

聽到當時的數字,只能讓人無比髮指。

“英軍傷亡523人,清軍傷亡2.279萬人,可恥的1:43的戰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