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當然拜傅恆所賜
裙下寵,嬌嬌郡主色誘後被強取豪奪 呦呦鹿鳴 加書籤 章節報錯
貼著的身軀猛地一僵,像是被觸碰到可怕的回憶一般,在程京妤的懷裡有點呼吸急促。
果然猜對了。
程京妤心疼地摟緊傅硯辭,她在拿到執夙查的當年李玉舒死的密辛時,就曾經懷疑過。
她的死應該不只是‘被殺’這麼簡單。
前世傅硯辭踩著累累白骨上位,她隱約記得那會兒曾在哪聽到過。
說他是一代暴君,冷血無情,殺了嫡母,弒了嫡兄。
總之傅硯辭上位的手段極其殘忍。
之後他又以鐵血手腕血洗五洲,成了十足十的霸主。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只是看著面前的人,程京妤是想象不到傅硯辭冷血殺人的模樣的。
但是她還是覺得,那些謠言不完全是假的。
傅硯辭可能血洗皇室,但定然師出有名,這些,跟他早逝的母親脫不了干係。
以前不敢問,覺得自己沒有立場,覺得這個話題太沉重。
但現在他們共處同一條船,程京妤想知道有些事情自己能不能做,能做的程度是深還是淺。
傅硯辭有好一會兒沒說話,似乎陷入了某種深沉的回憶裡。
程京妤也沒有催促,只是抱著他的肩,將自己縮小窩在他懷裡。
良久之後他才有了動作——放開程京妤,轉而坐在另一邊榻上。
倒了杯溫水遞給他,程京妤伸手蓋住他的手背,握到了一片冰涼。
果然是不怎麼美好的回憶。
甚至破爛到,傅硯辭將手裡那杯水喝完了,還覺得開口是乾澀的。
大概有十餘年的時間了,很多時候他想起李玉舒,對方的面容是一片模糊的。
她愛穿小褂,素色襯得她溫婉寧靜,坐在院子裡刺繡,偶爾抬眼望一望。
她對傅硯辭不怎麼上心,但是對視上了,總是會彎唇一笑。
很小的時候傅硯辭就覺得,皇宮是困住李玉舒的籠子。
李家不是一開始就沒落,在李玉舒小十歲之前,也曾是一代望族。
祖父在地方為官,曾官至四品。
所以她出生的時候也是含著金湯匙,正正經經的掌上明珠一枚。
四書五經,琴棋書畫,也曾天真爛漫。
只是好景不長,祖父祖母相繼病逝,而她父親染上了賭癮。
家產都被敗空之後,僕人紛紛遣散。
後來父親不光賭,還愛上花樓,母親因此含恨自殺。
再後來,父親將主意打在她身上。
他將李玉舒賣了,尋常人家賣不了高價,於是打聽了許久,將目標放在都城。
運氣很好,也應該說李玉舒的長相太過亮眼,被宮裡出來買奴的太監看上,帶回了宮裡。
傅硯辭說到這,聲音非常乾澀:“這些她從來不跟我說,我東拼西湊,縫補出她大概的身世。”
是個命很不好的女人。
程京妤心裡想著,對後面的事好奇:“所以她因著長相,被帶去了御前?”
“恰恰相反,那老太監不願意她露臉。”傅硯辭的聲音裡漫上一股殺意:“美的事物,權勢滔天就罷了,低賤如泥就惹人垂涎。”
程京妤不是沒想過,但她還是驚愕地捂住唇。
原來道聽途說當真是謠傳,那李玉舒年歲這麼小,在一個老太監手底下....可想而知要遭遇什麼。
“謠傳也不全是假的,比如她蓄意去了御前。”傅硯辭失神地望著一點:“在這座皇宮裡,要活下去就得做人上人。”
李玉舒也不敢肖想高位,她只想碰上宮裡的哪個貴人,皇后、貴妃,誰都好。
只要她能擺脫那個老太監,平靜地苟活到出宮的那一天,然後去過自己想過的日子。
但她萬萬沒想到,她碰上的是傅恆。
宮道上驚鴻一瞥,動了賊心的是傅恆,而非像謠言,說李玉舒蓄意勾引。
她很快被調到御前,老太監是擺脫了,可隨之而來的是傅恆越來越多的注視。
“那後來——”程京妤唇色有些發白。
“權勢在握的皇帝,要什麼就得得到什麼,她,”傅硯辭說到李玉舒的時候會莫名地停頓,眼裡的洩露一點點難過。
程京妤知道這是什麼意思。
穿過將近二十年的時空,她彷彿看到曾經有一個身形羸弱的女人,踽踽獨行於宮牆之下。
她渴望逃脫,但命運總會給她一擊。
“那杯含著催、情、藥的茶水是誰下的藥,我已經追查不到了。”傅硯辭輕聲:“過了太久。”
過了太久,他連想還母親一個清白都做不到。
很快,李玉舒懷了孕。
那杯酒到底與傅恆有沒有關係,誰也不知道,但他表現出來的厭惡,就像李玉舒真的算計爬上龍床。
“背地裡說她的人太多,我也聽到過很多。”傅硯辭繼續說:“很小的時候我會反駁。”
“我年歲不大都想的明白的道理,如果她真的不擇手段,怎麼會停留在一個嬪位上,她根本不想待在宮裡,教我認字時,同我講的都是林間趣事。”
如果李玉舒要爭寵,憑著她那張臉,軟化傅恆只是時間問題。
反而是傅恆,一面露出厭惡,一面又頻繁到她住的宮殿去。
傅硯辭抹了一把眼尾,那裡被他揉的一片通紅,他笑了一聲,戾氣又陰森。
程京妤有點害怕他這個樣子。
可能是察覺到自己嚇到她了,傅硯辭牽過她的手,磨搓著安撫。
“後來我才知道,是傅恆無意中得知了老太監的事,因此他覺得她....才會每回都厭惡,但又欲罷不能。”
程京妤不知道李玉舒當年是怎麼承受這些的。
她聽到這兒,除了澀然更是驚懼。
所以傅恆對李玉舒究竟懷著什麼樣的態度?
不可憐她一個女人如履薄冰,還在她身上施與輕視,連帶著對她的兒子也是虛假不仁?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放過呢?
程京妤有點不敢問下去:“那後來,你母親,她的死——”
“當然拜傅恆所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