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鬼谷子》原文
粵若稽古,聖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觀陰陽之開闔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門戶。籌策萬類之終始,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門戶。故聖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馳或張。是故聖人一守司其門戶,審察其所先後,度權量能,校其技巧短長。夫賢、不肖;智、愚;勇、怯。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以牧之。審定有無,與其虛實,隨其嗜慾以見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實,貴得其指。闔而捭之,以求其利。或開而示之,或闔而閉之。開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闔而閉之者,異其誠也。可與不可,審明其計謀,以原其同異。離合有守,先從其志。即欲捭之,貴周;即欲闔之,貴密。周密之貴微,而與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闔之者,結其誠也。皆見其權衡輕重,乃為之度數。聖人因而為之慮。其不中權衡度數,聖人因而自為之慮。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內之。闔者,或闔而取之,或闔而去之。捭闔者,天地之道。捭闔者,以變動陰陽,四時開閉以化萬物;縱橫、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
捭闔者,道之大化,說之變也。必豫審其變化。吉凶大命系焉。口者,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慮、智謀,皆由門戶出入。故關之以捭闔,制之以出入。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陰陽其和,終始其義。故言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為“陽”,曰“始”。故言死亡、憂患、貧賤、苦辱、棄損、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誅罰,為“陰”,曰“終”。諸言法陽之類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諸言法陰之類者,皆曰“終”;言惡以終其謀。
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故與陽言者,依崇高。與陰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可。可以說人,可以說家,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為小無內,為大無外;益損、去就、倍反,皆以陰陽御其事。陽動而行,陰止而藏;陽動而出,陰隱而入;陽還終陰,陰極反陽。以陽動者,德相生也。以陰靜者,形相成也。以陽求陰,苞以德也;以陰結陽,施以力也。陰陽相求,由捭闔也。此天地陰陽之道,而說人之法也。為萬事之先,是謂“圓方之門戶”。
二、本篇提要
本篇是:先聖智,鬼谷先生的謀略、處事、為人。經驗總結,開宗明義的第一篇“捭闔”。 捭:就是撥動,開放;闔:就是閉合、隱藏。
捭闔:一開一合是自然與社會之發展規律;是縱橫家的遊說原理;是遊說之士必備之法。其實用範圍:“為小無內”“為大無外”,即小得沒有小的限制,大得沒有邊際。可用於說人、說家、說國,乃至遊說世界。當時鬼谷子的學生蘇秦,運用鬼谷子合縱術,聯合六個弱小的國家攻一強。強大的秦國,不敢動,太平了十多年。蘇秦死後,又是鬼谷子的學生張儀,運用鬼谷子“連橫術”, 連橫事一強 ,以攻眾弱。幫助秦始皇,近交遠攻,逐一消滅瓦解了各眾弱六國,最終統一全中國,稱帝秦始皇,大功告成。
三、原文讀注
原文:
粵若稽古,聖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
讀注:
粵若稽古:本語出自於尚書·堯典。
粵:是發語詞,用在句首,表示莊重,無實義。
若:是順著、上溯。稽:是考察。
古:是古代,上溯古今歷史的總結都是經驗與智慧。
聖人:能用捭闔之術來處理天地自然和社會人事的人。通俗地講,思想、道德、傑出、有膽有識敢於擔當的人。
之:(代詞,他)代指聖人。
在天地間也:不在上天,又不在地下,既不是神,又不是鬼,是天地之間食五穀雜糧,通達民心民意,為百姓辦事的人。
也:語助詞,用在語末、判斷、反問、祈使等。
為眾生:成為芸芸眾生。
之先:先知先覺的導師。
原文:
觀陰陽之開闔以名命物。
讀注:
觀:是觀測。
陰陽:鬼谷子認為,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由陰陽組成的,人有男有女,動物分公母,天分白天黑夜,我們用的電還分正電和負電,負正之交才能形成實用電流。陰陽之變化而成其事。
之:指陰陽。開:開是開放。
闔:是閉合,事物閉合到一定成度,必須開放,這是自然之道。人一出生,從幼兒到老年直至死亡,有生必有死,陽極必陰。
以名命物:根據各種事物,不同階段取名,分類。
原文:
知存亡之門戶。
讀注:
知:知道。
存亡:由生存發育到死亡。
之:的。
門戶:房間的大門及窗戶。喻指事物發生的關鍵和要害,生存和死亡的途徑。
原文:
籌策萬類之終始。
讀注:
籌:籌備。
策:策劃。
萬類:指萬事萬物,發展變化。
之終始:之是它的;終是終結;始是開始。
原文:
達人心之理。
讀注:
達:到達。
人心之理:每個人的心理。能使人人心情舒暢。
原文:
見變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門戶。
讀注:
見變化: 能發現和看清事物變化。
之朕焉:它的初始徵兆。
朕:是徵兆。
焉:助詞,用於句中表示語句氣舒緩,停頓。而
守司:守是守護,司是掌管。
其:指他的。
門戶:與上文的存亡之門戶是一個意思。
原文:
故,聖人之在天下也,至古及今,其道一也。
讀注:
故:是所以。
聖人之在:聖人他在。
天下也:天下的人民大眾之中。
自古及今:從古到今。
其道一也:這個道理是一樣的。
原文:
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馳,或張。
讀注:
變化無窮:事物的變化是沒有窮盡的。
各有所歸:但各有各的歸宿。
或陰或陽:或者是陰,或者處於陽。
或柔或剛:或者柔弱或者剛強。
或開或閉:或者是開啟或者是閉合。
或馳或張:或者是鬆弛,或者是緊張。根據當時具體情況分別採用不同對策。
原文:
是故聖人一守司其門戶,審查其所先後,度權量能,校其技巧,短長。
讀注:
是故:是所以,聖人一:聖人專一。
守司:掌握。
其門戶:其指陰陽。門戶和上存亡之門戶相同。
審查:是審視和考察。
其:代詞,指事物。
所先後:所產生髮展的先後秩序。
度權:度是衡量,權是權謀。
量能:測量他的才能。
校:實習,比較。
其:代詞,指被考察之人。
技巧:技術及才能。
短長:即大小、長短。也就是技能的高低。
原文:
夫賢不肖,智愚,勇怯有差。
讀注:
夫:在這裡助詞。用在句首,引起議論。
賢:賢惠。
不肖:不開肖,心胸狹隘堵塞。
智:智慧,聰明。
愚:指愚呆。
勇:指勇猛。
怯:膽小怕事。
有差:人的品行有差別,要區別對待。
原文:
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以牧之。
讀注:
乃可捭:根據他的能力及稟性分別安排,可放開使用。
乃可闔:可拒絕不用。
乃可進:可晉升,提拔。
乃可退:可開除,斥退。
乃可賤:可輕視,賤壓。
乃可貴:可歌頌推崇。
無為:順其自然不加任何人為干預。
以牧之:用來駕馭他們,管控他們。
原文:
審定有無與其實虛,隨其嗜慾以見其志意。
讀注:
審定:審是透過審查。定是再確定。
有無與其實虛:有還是無,真實還是虛假。
隨其:隨著他的。
嗜慾:個人喜好和慾望。
以見:用以發現。
其志意:他的志向和意願。
原文: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實,貴得其指,闔而捭之,以求其利。
讀注:
微排:微而試探性地反駁。
其所言:他所談論的言論。
而捭反之:而等對方敞開後再加以反駁。
以求其實:用以求得他的實際情況。
貴:貴在。
得:得到。
其:他的。
指:宗旨其真實意圖。
闔而捭之:先闔而沉默不語,爾後挑動對方促使捭開發言。
以求其利:以判求是否對自己有利。
原文:
或開而示之, 或闔而閉之。
讀注:
或開而示之:或者敞開心扉予以展示。
或闔而閉之:或者封閉心扉予以沉默。
原文:
開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闔而閉之者,異其誠也。
讀注:
開而示之者:敞開心扉向對方展示。
同其情也:是因為與對方的情意相同。
闔而閉之者:封閉心扉。
異其誠也:是因為與對方的觀點情感相異。沒有共同語言,不予接受所以闔而閉之,封閉心扉.,不表白觀點。
原文:
可與不可,審明其計謀,以原其同異。
讀注:
可與不可:可行與不可行。
審明:弄清楚。
其計謀:他的計謀。
以原:用以考察探索。
其同異:其中相同與不同的地方。
原文:
離合有守,先從其志。即欲捭之貴周,即欲闔之貴密,周密之貴微,而與道相追。
讀注:
離合有守:離開還是合夥有防守。
先從其志:先順從對方的心思意願。
即欲:如果想。
捭之:開啟發動。
原文:
志意,喜欲,思慮智謀,皆由門戶出入。故關之以捭闔,制之以出入。
讀注:
志意:人的志向與意願。
喜欲:慾望。
思慮:思考與謀慮。
智謀:心智與謀略。
皆由門戶出入:都是出至於“門戶”來至於心靈。
故:所以。
關之以捭闔:用捭闔來控制說話。 制之以出入:控制語言的出入,把握語言的分寸。
原文:
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
讀注:
捭之者:開啟之術。
開也:就是讓對方開口。
言:就是能夠說的話。
陽也:是屬於陽之道。
闔之者:閉合之術。
閉也:讓對方閉口。
默也:使對方沉默。
陰也:是屬於陰之道。
原文:
陰陽其和,終始其義。
讀注:
陰陽其和:陰陽諧調。
終始其義:開啟和閉合必須符合捭闔的理義,開放封閉要有個節度,才能善始善終。
原文:
故言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為“陽”曰始。
讀注:
故:所以。
言:說,凡是。
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為“陽”曰始:這九項屬於陽也即新生派,叫作開始, 以善開始談。
原文:
故言:死亡,憂患,貧賤,苦辱,棄損、亡利,失意、有害、形戮,誅罰為“陰”曰終。
讀注:
故言:所以說。
死亡,憂患,貧賤,苦辱,棄損、亡利,失意、有害、形戮,誅罰為“陰”曰終:凡是死亡、憂患、貧賤、苦辱、毀損、失利、失意、災害、刑戮、誅罰等,為“陰”曰終等這些項都歸屬陰的方面,叫做終結,即終止施展。
原文:
諸言法陽之類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諸言法陰之類者,皆曰終,言惡以終其謀。
讀注:
諸言:各種遊說之辭。
法陽之類者:採用“陽”這一類來立說的。
皆曰始:都可以稱為開始。
言善:從事情好的一面和美好的語言。
以始其事:開始遊說對方,從事某項事業,去誘導對方,促使成功。
諸言:各種遊說之辭。
法陰之類者:採用“陰”這一類來立說的。
皆曰終:都是稱為“終”。
言惡:說事情不利的方面。
厭惡,失敗之事。
以終其謀:來終結和阻止他的謀劃。
原文:
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
讀注:
捭闔之道:開放與閉合之道法。
以陰陽試之:就是從陰陽兩個方面來試探。
原文:
故,與陽言者,依崇高,與陰言者,依卑小。
讀注:
故:所以。
與陽言者:與品行高尚的人。
依崇高:就要說崇敬高尚的事。
與陰言者:與品行低賤的人。
依卑小:以謙和的卑小姿態,去引導他,說些近利實惠之事。
原文:
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可。
讀注:
以下:用低下,近利。
求小:去順應志向低小的人。
以高:崇高遠大的陽言。
求大:去順應志向高遠的人。
由此言之:照這樣去遊說。
無所不出:沒有試不出來的真實情感,沒有不聽從我們決策的人。
無所不入:沒有什麼不能進入。
無所不可:沒有什麼事情不可以實現。
原文:
可以說人,可以說家,可以說國,可說天下。
讀注:
可以說人:用捭闔之術,可以遊說普通人。
可以說家:可以遊說大夫。
可以說國:可以遊說諸侯國的國君。
可說天下: 可以遊說周天下之君王。
原文:
為小無內,為大無外。益損去就,倍反,皆以陰陽御其事。
讀注:
為小:做小的事情。
無內:沒有內的邊界。
為大:做大事。
無外:沒有外界的限制,做事不能被內, 外所侷限。
益損:增加或減少。
去就:離開或走進。
倍反:倍通背,背離。
反:通返,返回。
皆以陰陽御其事:都用陰陽開合之道來控制,料理此事。
御:控制,主宰。
原文:
陽動而行,陰止而藏,陽動而出,陰隱而入,陽還終陰,陰極返陽。
讀注:
上述六句講陰陽的相互作用及其相互轉化。
陽動而行:陽活動前進。
陰止而藏:陰靜止潛藏。
陽動而出:陽活動外出。
陰隱而入:陰隱匿內入。
陽還終陰: 陽執行到極點最終復歸於陰。
陰極返陽:陰執行到極點最後返歸於陽,物極必返。
原文:
以陽動者,德相生也;以陰靜者,形相成也。
讀注:
以陽動者:以陽的特徵行動的人。
德相生也:其德行隨之而生。
以陰靜者:以陰的特徵靜默的人。
形相成也:其形體就亦伴隨而至。
原文:
以陽求陰,苞以德也;以陰結陽,施以力也。
讀注:
以陽求陰:用陽來感求陰。
苞以德也:要以德行來包容。古時“苞”同“包”。
以陰結陽:用陰來結納陽。
施以力也:需施加一定的外力。
原文:
陰陽相求,由捭闔也。
讀注:
陰陽相求:陰陽之間的相互感求。
由捭闔也:要遵循捭闔之法則。
原文:
此天地陰陽之道,而說人之法也。為萬事之先,是謂圓方之門戶。
讀注:
此天地:這就是自然與社會中。
陰陽之道:陰陽執行的道理。
而說人之法也:是遊說的基本方法。
為萬事之先:捭闔是做任何事情的先導。
是謂圓方之門戶:這就是所謂的方正園融,處事的要道之門戶。
四、讀後感
本篇鬼谷子用陰陽學說,作為捭闔的理論基礎。老子說:“通常無為而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萬物負陰而抱陽”。周易繫辭上說:“一陰一陽謂之道,一闔一闢謂之變”,本篇中把一切陽剛進取的舉動和事物都稱為捭,即哲學上的“陽”。把一切陰柔,退讓的舉動和事物都稱為闔,即哲學上的“陰”,具有明顯的哲學意義。把遊說的實踐提到哲學的高度。把陰陽學說的運用具體到政治人事活動領域。文章的開頭就指出聖人的職責是:“觀陰陽之開合,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門戶。籌策萬類之終始,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門戶……。”鬼谷子在這裡點名指的是聖人,其實普通人家還不是如此。誰家沒有門戶,人人都要面臨捭(開)與闔(閉)之道,陰與陽相依之事。
易經的神聖它有三易:變易、不易和簡易。變易就是:萬事萬物都要變。不易:下級服從上級永不能變。簡易:還未弄明白的事感到很神秘,弄明白之後原來這麼簡單。鬼谷子的捭闔之需,陰陽之依,進出之理。何不是與周易同轍一出?只不過周易側重天道、大自然。而鬼谷子側重於人間政亊,兩者象似周易中的乾坤兩卦互補而完美。記得小時候爺爺給我講的故事,一盛氣凌人的財主,站在馬旁邊,一隻腳踩著馬蹬,身子向上一挺,向旁邊要飯的小姑娘說:“你說我是上馬還是下馬?說對了,我獎給你一千文,說不對你給我牽馬。”小姑娘立馬跑向門邊,一腳踩在門檻上反問財主“你說我是進門還是出門?你先回答我的向題,我再回答你的問題。回答對了我不要你的錢,叫我三聲姑奶即可。”
聰明可愛的要飯小姑娘,反其道而用之,她也能領悟使用進出、上下、陰陽之理。“捭闔之道,而說人之法”。正是看人不可取貌,處事不能欺弱。捭闔有度、有術,辦事必成,違背無度,雖成必敗。
鄰居小孩很頑皮經常在地上爬著玩,叔叔和嬸嬸來了,突然把他叫起來,小猴屁,你上了幼兒園三年,又上了小學一年,還在地上爬,叔叔考你個數看你算不算得出。“什麼數?”小孩問,叔叔說:“你聽好喔!雞和兔10只,共有30只腳,問你雞和兔各幾隻?”他歪著頭在地上畫了幾下,不久便告訴叔叔說:“兔子5只雞5只,對不對?”叔叔驚奇地問他是怎樣算出來的,小孩說:“假如雞和兔都聽我的話,我用手一指,它抬起一隻腳,30-10=20。再手又一指,又抬一隻腳,20-10=10。這時雞都一屁股坐地上了,剩下兔子兩隻腳還站著。所以,兔子有10÷2=5只,雞有10-5=5只。”叔叔又反問道:‘‘是誰告訴你這麼算的,小孩說“幼兒園老師,兔子畫4只腳,雞2只腳。後去朋友家看到活的雞兔也是這樣”。嬸嬸聽了也很高興,從口袋裡拿出一隻熟雞蛋,從籃子裡又拿出生雞蛋一隻伴混在一起,說:“小猴屁你這麼乖,你來區分下這兩枚蛋那只是熟的,那只是生的?”他只顧自己玩,眼都不看下說:“生的旁邊那只是熟的,謝謝嬸嬸大人拿給我。”“觀陰陽之開闔,以名命物”、“審定有無與其虛實”、“乃為之度數”。鬼谷子之智慧,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代代相傳。
五、經典案例
“捭闔之道”——判家產
張富翁的妻僅生一女,無子,張老漢招一上門女婿。後來,張老漢的小妾為他生一子,取名一飛。因為是獨苗,大家都喊他張一郎,有時直接喊張一。那麼問題來了,招贅女婿和親生兒子,遺產如何分割呢?
張一飛四歲時,張老漢病重。彌留之際,張老漢當女婿面手書一份遺囑:張一非吾子也家財盡與女婿外人不得爭奪,並念道:張一非吾子也,家財盡與女婿,外人不得爭奪。張老漢死後,女婿據此遺囑繼承了全部遺產。張一飛長大後,其母告訴他,當年張老漢留下這個遺囑,是為了保護他們,並囑託等一飛長大後,持遺囑找清官起訴。第一次起訴中,官府以遺囑為據駁回張一飛的請求。此後,上級官員巡視到此,張一飛再次起訴。這位官員作出新的斷句:張一非,吾子也,家產盡與,女婿外人不得爭奪。官員推斷張老漢把張一飛的“飛”寫成了“非”,最終把遺產判給張一飛。
在事物由闔“陰”到捭“陽”的轉化中,要善於耐心等待時機到來和形勢的允許。
孫臏“以陰制陽”洗雪冤仇
孫臏、龐涓在鬼谷子處曾同師學軍事兵法。龐涓人世心切,早早下山去了魏國,被拜為軍師,指揮魏軍東征西殺,屢戰屢勝,威震諸侯,魏王十分倚重他。但龐涓心裡總是有點不安。他知道,自他走後,孫臏又跟師傅學了三年,又聽說孫臏還有祖傳的兵法,若他有一天下山來,依附某地國君,便會成為自己的勁敵。思謀良久,心生一計。第二天,他入宮去見魏王,大吹了一通師弟孫臏之能,並自願修書召他來為魏國出力。魏王大喜,忙命使者持書帶重金前去相聘。孫臏見師兄不忘舊好,果然欣喜而來,想助師兄成立大業。到魏之後,魏王忙請進宮裡面談,果然見其才學在龐涓之上,故欲委以重任,便與龐涓商議。龐涓假意高興,但又說師弟剛來,沒立半點功勞,不如等有功時再委以重任,以服眾心。魏王見說得有理,只好依此而行。龐涓第一步陰謀得逞,便加緊實施第二步,模仿孫臏筆跡,寫了一封情報信,讓一個商人帶到齊國,而讓邊防將士扣住,送到魏王面前。魏王大驚,召孫臏來問。
商人已被龐涓收買,一日咬定是孫臏所託。魏王欲斬孫臏,龐涓百般求情,最後孫臏被砍去膝蓋骨,成了殘廢。龐涓假意同情,精心調護,使孫臏大感其恩,欲將自己所學盡傳師兄,便日寫百簡,著兵書傳龐涓。後來,龐涓一僕人看不慣,氣不過,將實情告訴了孫臏。孫臏大驚,苦思半天,決定以軟制硬,裝瘋離魏,再報此仇。晚飯時,下人送飯來,孫臏起身,突然撲倒在地。眾人救起,只見他口冒白沫,半日方醒。一睜開眼便大哭三聲,又大笑三聲,手舞足蹈,胡言亂語,將所寫的竹書盡數投入爐火之中。等下人稟告,龐涓趕來,所寫之書盡數化為灰燼,孫臏在龐涓面前仍瘋瘋癲癲,言笑失常。龐涓認為他有詐,命人將他拖入豬圈。孫臏便與豬爭食,又撿起豬糞,吃得津津有味。龐涓命人端來酒飯,孫臏摔在地上,又去搶豬食吃。龐涓長嘆一聲,只有由他而去。此後,孫臏仍舊瘋癲,以豬圈為家。或外出遊蕩,胡言亂語;或與豬同眠,撿豬屎吃。
日久天長,人們都說他真瘋了,龐涓也放鬆了警惕。某日,孫臏瘋遊街上,遇齊國使者,便在避人處講出真情。齊國使者將他偷偷載回齊國,拜為軍師。後來終於在馬陵道戰役中大敗魏軍,射死了龐涓,報了大仇。
龐涓以軟中藏硬的詐術殘害孫臏,妄圖奪其才學而害之。孫臏以軟手段陰——詐瘋避開龐涓的硬招,終於報了仇。若孫臏知情後,以硬對硬,是不會有報仇的機會的。
項羽的破釜沉舟計“陰極返陽”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首舉義旗,各地抗秦大軍此起彼伏。陳勝大軍失敗後,項梁採用謀士范增之計,擁立楚懷王,新的抗秦中心就這樣形成了。秦國大將軍章邯大敗項梁,殺死項梁後揮軍渡河,攻擊另一股起義軍—趙王歇和陳餘、張耳率領的趙軍。趙軍向懷王求援,懷王派上將軍宋義前去救援。宋義觀望,被項梁的侄子項羽斬殺奪得兵權後,前去救趙。大軍渡河後,項羽傳令將所有渡船全部鑿沉,又命令將士們只帶三天口糧,將其餘輜重焚掉,軍鍋砸爛,做完這一切後衝向秦軍。手下將士一看退路已絕,個個奮勇當先,把二十萬秦軍打得大敗。自此,項羽威名遠揚,做了天下霸主。司馬遷寫《史記》時將項羽與天子同等看待,並立其為“本紀”。項羽所用,正是“陰極返陽”之術。有一些軍事家懂得“陰極返陽”的道理,故在某些形勢下不讓局勢達到“陰極”。俗話說:“狗急跳牆。“困獸猶鬥。”把對手逼急了,他會捨命相博,就難制服。這時,就要虛設一條生路,讓對手拼死相鬥的積極性調動不起來,分散他的注意力,再伺機將其殲滅。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舉兵攻楚,在柏舉大破楚軍。楚兵潰逃,吳軍追擊,在清發河又追上了楚軍。吳王揮軍殺過去,其弟道:“困獸猶鬥,逼它急了,也會與人拼命,何況人呢!若我們把楚軍逼急了,他們看到絕無逃生之路,必定返回頭來拚命死戰。我們不如給他們留下一線希望,讓他們一部分人先渡河,人人知道渡過河去能保全性命,誰都會拼命搶著渡河,誰還有心思與我們拼殺?這時,我們再掩殺過去,必能殲滅大部分敵軍。”闔閭依計而行,最終殲滅了楚軍的有生力量,得以順利攻入楚之郢都。在同時不使形勢達到“陰極”時,要掌握一種“度”。如果吳軍出擊過早,楚軍過河沒幾個人,大部分還是覺得沒有生路,肯定會“困獸猶鬥”;但渡河的人太多,殲滅不了楚軍的有生力量,這樣就達不到戰鬥目的。其合適的“度”,是在敵軍有一部分人已過河足以引動全軍爭相過河而沒來得及渡過之時,這時軍心大亂,他們注意力都集中在求生上,能一舉殲敵有生力量。
智者做事,善於把握“陰”“陽”及時轉化方向和發展程序,一方面要讓己方“置之死地而後生”,製造一種局勢,充分調動己方的各種積極因素,使之達到“極限”,另一方面要防止敵方“困獸猶鬥”而把他們的積極因素激發起來,把他們逼到“極限”。做到這些,達到了如此境界,就掌握了“陰極返陽術”就會戰無不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