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寇員外既然得到了重生,重新整理了旗幟、鼓樂,僧道親友們都依舊送行,不再贅述。唐僧四人上了大路,果然西方佛地與其他地方不同,到處都是美麗的花草和古老的柏樹松樹。所經之地,家家向善,戶戶供奉僧人。每逢山下有人修行,又見林中有客人唸經。師徒們夜宿早行,已經過了六七天,突然看到一片高樓,有幾層雄偉的閣樓。真的是:

高得沖天,聳立在雲端。低頭可以觀賞落日,伸手可以摘取飛星。寬敞的窗戶吞噬著整個宇宙,巍峨的建築與雲屏相接。黃鶴傳來秋天樹老了,綵鸞的書到了晚風清涼的時候。這裡是靈宮的寶闕,琳琅滿目的珠宮。真堂上討論道理,宇宙中傳播經文。花朵在春天中美麗綻放,松樹在雨中青翠欲滴。紫芝仙果每年都長得很美,丹鳳在空中飛翔,感受萬種靈動之感。

三藏舉起馬鞭遠遠指著道:“悟空,這裡真是個好地方啊!”行者說:“師父,你在那個虛假的境界,假佛像面前,還強迫我們下拜。今天到了這個真實的境界,真正的佛像面前,你卻不下馬,這是怎麼回事?”三藏聽了,慌忙跳下馬來。已經到了樓閣門口,只見一個道童斜站在山門前,應聲問道:“你們是不是東土取經的人?”長老急忙整理衣服,抬頭觀看。看到他:

身穿錦衣,手持玉麈。身穿錦衣,常常去寶閣瑤池參加宴會;手持玉麈,經常在丹臺紫府中掃塵。肘上掛著仙籙,腳上踩著履鞋。他飄然如真正的羽士,美麗而又奇特。修煉出長生的居住環境,成就了永恆的壽命,遠離塵埃。聖僧不認識這位靈山的客人,但當年金頂大仙曾經來過。

孫大聖認出了他,便喊道:“師父,這是靈山腳下的玉真觀金頂大仙,他來接我們了。”三藏這才醒悟,走上前行禮。大仙笑著說:“聖僧你才來到,我被觀音菩薩忽悠了。他十年前接到佛陀的旨意,要在東土找取經人,當時說二三年就會到我這裡。我每年等候,卻毫無訊息,沒想到今年才見面。”三藏合掌道:“非常感謝大仙的盛情,感激!感激!”於是,四人牽馬挑擔,一同進入觀裡,與大仙一一見面。大仙命人端茶布齋,又叫小童燒香湯給聖僧洗浴,好準備登上佛地。正如那句詩所說的:

功勳已滿,行程已完,宜沐浴以洗淨塵埃,修煉本性以合天真。

經歷了千辛萬苦,現在才得到休息,守著九戒三皈,重新開始修行。

魔障已盡,果然登上佛地,災難消散,所以能夠見到沙門。

洗去塵埃,洗淨汙垢,恢復本來面目,身體不再受損。

師徒們洗浴完畢,不知不覺已經天色將晚,就在玉真觀安歇下來。

第二天早上,唐僧換上了新衣服,披上錦襴袈裟,戴上毗盧帽,手持錫杖,上堂向大仙辭別。大仙笑著說:“昨天模糊不清,今天清晰明亮,看你的樣子,真是個真正的佛子。”三藏行禮告別,大仙說:“等等,我送你們。”行者說:“不必您送了,老孫認識路。”大仙說:“你認識的是雲路,聖僧還未登上雲路,應該從本路出發。”行者說:“您說得對。老孫雖然走過幾次,但只是在雲中飛行,從未真正踏足這片土地。既然有本路,還麻煩您送送吧。我師父對佛非常虔誠,請您不要猶豫。”大仙笑著拉著唐僧的手,引領他們登上法門。原來這條路不出山門,從觀宇中堂穿過後門就是了。大仙指著靈山說:“聖僧,你看那半天中有五彩祥光,千重奇異的景象,那就是靈鷲高峰,是佛祖的聖境。”唐僧見了就拜了下去。行者笑道:“師父,還沒到拜的地方呢。俗話說得好:‘望山走倒馬。’離這個鎮還有很遠的路程,怎麼就這麼急著拜呢!要是拜到山頂,得磕多少個頭啊?”大仙說:“聖僧,你和大聖、天蓬、捲簾四位已經到了福地,看見了靈山,我就回去了。”三藏便告別離開。

大聖引著唐僧等人,慢慢地登上了靈山。走了大約五六里,他們看見了一道活水,水聲潺潺,波浪滾滾,寬闊約有八九里,四周沒有人跡。三藏心中驚訝地說道:“悟空,我們走錯了路嗎?難道大仙給錯了指引嗎?這水如此寬闊,如此洶湧,又沒有船隻,我們怎麼過得去?”行者笑著說:“沒錯!你看那邊不是有座大橋嗎?我們要從那座橋上走過去,才能成功。”長老等人走近一看,橋邊有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凌雲渡”。原來是一座獨木橋。正是:遠遠看去,橫跨在空中,像一座玉棟;近近觀察,水面斷開,只剩下一根枯槎。如果是架在河上,還容易過去,但這是一根獨木樑,人怎麼走得過去呢?萬丈虹霓像是平臥在橋上,千尋白練似乎接觸天際。橋面非常細滑,十分難以過去,除非是神仙才能踏著彩霞行走。三藏心中驚恐,膽戰心驚地說道:“悟空,這座橋不是人能走的。我們還是尋找其他路途吧。”行者笑著說:“這就是路!這就是路!”八戒著急地說道:“這是路,誰敢走?水面又寬,波浪又湧,只有一根木頭,又細又滑,怎麼走得過去?”行者說道:“你們都站在這邊,等我走一段讓你們看。”大聖勇敢地邁開步子,跳上了獨木橋,搖搖晃晃地走著。片刻之間,他已經跑過去了,在那邊招呼道:“過來!過來!”唐僧搖手,八戒、沙僧咬著手指說道:“太難了!太難了!太難了!”行者又從那邊跑回來,拉著八戒說道:“傻瓜,跟我走,跟我走!”八戒臥倒在地上說道:“太滑了!太滑了!走不動!你饒了我吧!讓我駕馭風霧過去!”行者按住他說道:“這是什麼地方,你憑什麼能駕馭風霧?必須從這座橋上走過去,才能成佛。”八戒說道:“哥哥啊,成佛不成也罷,實在是過不去!”

他們在橋邊爭鬥不休,扯扯拉拉,直到沙僧上前勸解,才鬆開手。三藏回頭一看,發現有人划著一隻船過來,喊道:“上船!上船!”長老高興地說:“徒弟們,別鬧了。有隻渡船過來了。”他們三個跳起來站定,一同注視著,船越來越近,原來是一隻沒有底的船。行者眼疾手快,早已認出是接引佛祖,又稱南無寶幢光王佛。行者沒有透露真相,只是叫道:“過來這邊!靠近一點!”船很快靠近岸邊,又喊道:“上船!上船!”三藏看著,心中又驚又疑:“這隻沒有底的破船,怎麼能渡人?”佛祖說:“我的船:

鴻蒙初判有聲名,幸我撐來不變更。

有浪有風還自穩,無終無始樂昇平。

六塵不染能歸一,萬劫安然自在行。

無底船兒難過海,今來古往渡群生。”孫大聖合掌道謝:“感謝您的盛情,接引我們的師父。——師父,上船吧。這隻船雖然沒有底,但很穩定,即使遇到風浪也不會翻船。”長老仍然心存疑慮,行者叉著胳膊將他推上了船,他一腳踩不住,跌入水中,被船伕拉起來站在船上。師父還在抖衣服、跺腳,埋怨行者。行者帶領沙僧、八戒,牽馬挑擔,也上了船,站在上面。佛祖輕輕地撐開船,只見船頭下面浮出一個屍體。長老大驚,行者笑道:“師父別怕,那其實是你自己。”八戒也說:“是你,是你!”沙僧拍著手道:“是你,是你!”船伕打著招呼,也說:“是你!可喜,可喜!”

他們三個人一起高聲合唱,撐著船,不一會兒就穩穩地過了凌雲仙渡。三藏轉身後,輕輕地跳上了彼岸。有一首詩作為證據。詩說:

脫去了親人的肉體,親密相愛的是靈魂。

今天早晨完成了成佛的道路,洗淨了過去的塵埃。

這真是廣大的智慧,登上彼岸的無極法門。

四個人上岸回頭,卻不知道無底船去了哪裡,行者才說是接引佛祖。三藏才恍然大悟,急忙轉身,反過來感謝了三個徒弟。行者說:“我們互相扶持,不用互相感謝。我們受益於師父的解脫,透過門路修行,幸運地獲得了正果;師父也得益於我們的保護,秉持教法,喜悅地脫離了凡胎。師父,你面前的花草松篁,鸞鳳鶴鹿的美景,與那妖邪的顯化之處相比,哪個更美好,哪個更邪惡?哪個是善,哪個是惡?”三藏不斷地表示感謝。一個個身輕體快,步入靈山。很快他們看到了雷音古剎:

頂部觸控著蒼穹,根部連線著須彌山。巧峰排列,怪石錯落。懸崖下有瑤草琪花,曲徑旁有紫芝香草。仙猿摘果進入桃林,就像火燒金一樣;白鶴棲息在松樹上,就像煙捧玉一樣。綵鳳成雙,青鸞對對。綵鳳成雙,一鳴天下瑞;青鸞對對,迎風舞動世間稀。還看到了黃金瓦片上疊著鴛鴦,明亮的花磚鋪滿了瑪瑙。東邊一排,西邊一排,都是宮殿和寶闕;南邊一片,北邊一片,看不完的寶閣珍樓。天王殿上放著霞光,護法堂前噴出紫焰。浮屠塔顯現,佛陀花香。這裡真是地勝勝似天,雲閒覺得白天很長。紅塵無法進入這個寧靜之地,萬劫也無法損害這座偉大的法堂。

師徒們歡歡喜喜地走上了靈山之巔。他們又見到了青松林下排列著優婆和翠柏叢中站著善士。長老便施禮,優婆塞、優婆夷、比丘僧、比丘尼連忙合掌說道:“聖僧請不要行禮,待見了佛祖再來相敘。”行者笑著說:“早啊!早啊!先去拜見位高者。”長老高興地手舞足蹈,跟著行者一直走到雷音寺山門外。那裡有兩位大金剛迎面而來,問道:“聖僧來了嗎?”三藏躬身回答:“是弟子玄奘到了。”說完,就想進門。金剛說:“聖僧請稍等,讓我報告過再進。”那金剛立即派一個人轉告山門,說唐僧到了;山門上又傳到二門上,說唐僧到了;三山門內原本是打供的神僧,一聽到唐僧到了,便急忙趕到大雄殿下,向如來釋迦牟尼佛彙報說:“唐朝聖僧到寶山取經來了。”佛祖大喜,立即召集了八菩薩、四大金剛、五百阿羅、三千揭諦、十一大曜、十八伽藍,排成兩行,傳下金旨,召唐僧進入。裡面一層一節地依照佛祖的旨意,叫道:“聖僧請進。”唐僧遵守規矩,與悟空、悟能、悟淨牽馬挑擔,徑直走進山門。正是:

當年奮志奉欽差,領牒辭王出玉階。

清曉登山迎霧露,黃昏枕石臥雲霾。

挑禪遠步三千水,飛錫長行萬里崖。

念念在心求正果,今朝終於見如來。

四位僧人來到大雄寶殿前,向如來佛跪拜。拜完後,又向左右再次拜禮。每人都行了三次禮拜,然後再次跪在佛前,將通關文牒呈上。如來逐一檢視後,將文牒交給了三藏。三藏再次行禮,說道:“弟子玄奘奉命來自東土大唐皇帝,遠道而來,前來拜求真經,以利益眾生。懇請佛祖施恩,早日賜予回國之道。”如來心生憐憫之情,滿懷慈悲之心,對三藏說道:“你所來的東土,是南膳部洲。因為那裡天高地厚,物產豐富,人口眾多,貪婪殘忍,淫亂詭詐,欺騙無度;不遵循佛教,不行善緣,不敬重三寶,不重視五穀;不忠不孝,不義不仁,心懷欺騙,用大斗小秤,傷害生命,殺害牲畜,造下無盡的罪孽,罪惡滿盈,導致地獄之災難。所以永遠墮入幽冥之地,受到無盡的磨難;變化成畜類,化身為各種動物形態,將自己的身體還債,將自己的肉食養活人類。那些永遠無法超脫苦難,無法昇天的人,都是因為這樣。雖然孔子在那裡確立了仁義禮智之教,帝王們相繼統治,實行了徒刑絞刑,但對於愚昧無知、放縱無忌之輩又能起到多大作用呢?我現在有三藏經,可以解脫苦難,解釋災禍。三藏經包括《法藏》講述天道,《論藏》講述地理,《經藏》講述度化鬼神。共計三十五部,總共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真正是修行之道,正正善之門。天下四大洲的天文、地理、人物、動植物、器物、人事等方面的知識,無一不載於經中。你們遠道而來,我願將這些經書全部交給你們帶回去,只是那邊的人愚昧無知,會毀謗真言,不懂得我沙門的奧義。”他叫道:“阿儺、迦葉,你們兩個引領他們四位僧人,到珍樓下,先給他們齋食。齋食結束後,開啟寶閣,從我的三藏經中選取幾卷,讓他們帶回東土,永遠傳承洪恩。”

兩位尊者依照佛陀的旨意,帶領著四位僧人來到樓下。眼前的珍寶無數,琳琅滿目。供奉的眾神宴席擺設得華麗而瑰麗,仙品仙餚、仙茶仙果,珍饈美味,與凡間截然不同。師徒們對佛陀的恩惠表示感恩,並心滿意足地享用。實際上,這是:

寶焰金光照得眼明,異香奇品更加精緻。

千層金閣美麗無窮,一派仙音入耳清澈。

素味仙花罕見,香茶異食帶來長生。

歷經千般苦難,今日終於榮華喜道成。

這番福分讓八戒得到了,沙僧也受益:佛陀所賜的長壽、脫胎換骨的美饌,都由他們享用。兩位尊者陪同四位僧人用餐完畢後,進入寶閣,開啟門窗檢視。裡面充滿了霞光和吉祥的雲霧,籠罩著一千重。經櫃上的寶箱外貼著紅籤,上面用楷書寫著經卷的名字。它們分別是:

《涅槃經》共748卷《菩薩經》共1,021卷《虛空藏經》共400卷《首楞嚴經》共110卷《恩意經大集》共50卷《決定經》共140卷《寶藏經》共45卷《華嚴經》共500卷《禮真如經》共90卷《大般若經》共916卷《大光明經》共300卷《未曾有經》共1,111卷《維摩經》共170卷《三論別經》共270卷《金剛經》共100卷《正法輪經》共120卷《佛本行經》共800卷《五龍經》共32卷《菩薩戒經》共116卷《大集經》共130卷《摩竭經》共350卷《法華經》共100卷《瑜伽經》共100卷《寶常經》共220卷《西天論經》共130卷《僧祇經》共157卷《佛國雜經》共1,950卷《起信論經》共1,000卷《大智度經》共1,080卷《寶威經》共1,280卷《本閣經》共850卷《正律文經》共200卷《大孔雀經》共220卷《唯識論經》共100卷《俱舍論經》共200卷阿儺和迦葉引領唐僧看遍經卷的名字,對唐僧說:“聖僧從東土來到這裡,有些人事要送給我們。快拿出來,好傳經給你。”唐僧聽後說:“弟子玄奘,來路遙遠,沒有準備好。”兩位尊者笑著說:“好,好,好!空手傳經給後人,後人註定會餓死!”悟空聽到他們的扭捏口氣,不願傳經,忍不住發出怒聲說:“師父,我們去告訴如來,讓他親自來把經給老孫。”阿儺說:“別吵!這裡是什麼地方,你還胡鬧!這邊來接經吧。”八戒和沙僧忍住性子,勸住了悟空,轉身接過經卷。他們將經卷一卷卷收進包裡,放在馬上,還捆了兩擔,八戒和沙僧揹著,然後來到寶座前叩頭,向如來表示感謝,然後徑直離開。他們遇到一個佛祖,行兩拜;見到一個菩薩,也行兩拜。又到大門,向比丘僧、尼,優婆夷和塞行兩拜,一一告別,下山繼續前行,不再描述。

此時,寶閣上有一尊燃燈古佛,他在暗中聽著傳經的事情,心中明白,原來阿儺和迦葉傳遞了無字之經,他暗自笑道:“東土眾生愚昧,不懂無字之經,聖僧來這裡也白費了功夫。”他問:“座邊有誰在這裡?”只見白雄尊者出現。古佛吩咐道:“你以神威出現,追上唐僧,奪取無字之經,讓他再來求取有字真經。”白雄尊者駕馭狂風,離開雷音寺山門,展現神威。那陣狂風,真是:

佛前的勇士,比不上巽二風神的威力。仙竅怒吼,遠勝吹噓的少女。這一陣風,使得魚龍失去了藏身之處,江海逆流波濤翻滾。玄猿捧果難以獻上,黃鶴回雲尋找老巢。丹鳳清音不再美妙,錦雞喔運的叫聲嘈雜。青松枝折,優缽花飄落。翠竹倒下,金蓮朵朵搖曳。鐘聲遠送三千里,經音輕飛穿越萬壑高山。崖下的琪花殘落美麗的顏色,路旁的瑤草偃倒鮮豔的嫩苗。綵鸞難以展翅,白鹿躲藏在山崖之間。蕩蕩的異香瀰漫在宇宙間,清清的風氣穿透雲霄。

唐長老正行走之間,突然聽到香風翻滾,以為是佛祖的祥瑞,沒有提防。又聽到一聲響,半空中伸出一隻手,輕輕搶走了馬背上的經書。唐僧嚇得捶胸叫喊,八戒滾地追趕,沙僧守護著經書包,孫行者急速追趕如飛。白雄尊者見行者追近,擔心他的棍頭沒有眼睛,一時分不清是非,會打傷自己,於是將經書包捽碎,扔到塵埃中。行者看到經書包破碎,被香風吹散,便停下雲頭顧及經書,不再追趕。白雄尊者收起神威,回報給古佛。

八戒追趕過去,發現經書掉落下來,於是與行者一起整理背在身上,回到唐僧面前。唐僧眼中垂淚道:“徒弟啊!這個極樂世界,居然還有兇魔欺害!”沙僧接過抱著的散經,開啟一看,原來是雪白一片,沒有一絲字跡,急忙遞給三藏道:“師父,這一卷沒有字。”行者又開啟一卷,也沒有字。八戒開啟一卷,同樣沒有字。三藏叫道:“都開啟來看看。”每一卷都是白紙。長老短嘆長吁地說:“我們東土人果然沒有福氣!這樣沒有字的空白經書,帶去有什麼用?怎麼敢見唐王!欺騙君主的罪行,真是不可容忍!”行者早已知道,對唐僧說:“師父,不用再說了。這一定是阿儺和迦葉那兩個傢伙,問我要人事,我沒有,所以給了我們這些白紙經書。快回去在如來面前告發他們貪財行騙的罪行。”八戒嚷道:“正是!正是!去告發他們!”眾人急忙返回山上,沒有什麼好步伐,匆忙地又回到了雷音寺。

不久,他們到達了山門外。眾人都鞠躬迎接,笑著說:“大師是來換經的嗎?”三藏點頭表示感謝。金剛們也沒有阻攔,讓他進去,一直到大雄殿前。行者大聲喊道:“如來啊!我師徒們經歷了萬蜇千魔,千辛萬苦,從東土拜到這裡,得到如來的傳經之命,卻被阿儺和迦葉阻撓財路不順,串通作弊,故意給我們無字的白紙經書。我們拿他們去做什麼?請如來懲治!”佛祖笑著說:“你先別喊。他們兩個問你要人事的事情,我已經知道了。但是經書不能輕易傳授,也不能空手取走。之前比丘聖僧下山時,曾經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裡誦讀了一遍這本經書,保住了他家人的安全,讓亡者超脫。只換得了三鬥三升麥粒黃金。我還說他們太便宜了,讓後代子孫沒有錢使用。你現在空手而來,所以傳了白紙版本。白紙版本雖然沒有字,但也是好的。因為你們東土眾生愚昧無知,只能用這個版本。”然後叫道:“阿儺、迦葉,快把有字的真經,每部都檢查幾卷給他們,來這裡報數。”兩位尊者再次帶領眾人,來到珍樓寶閣下面,再次問唐僧要人事。三藏沒有東西奉獻,便命沙僧取出紫金缽盂,雙手奉上說:“弟子身無長物,路途遙遠,沒有準備人事。這個缽盂是唐王親手賜予的,教弟子用來化齋。現在特意奉上,表達一點心意。希望尊者不要看輕,收下這個,等回朝奏上唐王,定會有厚謝。只是以有字真經賜下,庶不辜負欽差之意,也算是遠道而來的辛勞。”阿儺接過來,微笑著。那些管理珍樓的力士、管香積的廚子、看閣的尊者,你擠他臉,我拍他背,一個個笑著說:“不要臉!不要臉!居然索取人事!”不一會兒,臉皮都笑皺了,只是拿著缽盂不放。迦葉則進閣檢查經書,一一核對給三藏。三藏叫道:“徒弟們,你們要仔細看,不要像上次那樣。”他們三人接過一卷,看一卷,都是有字的。一共傳了五千零四十八卷,正好是一部經書的數量。

他們整理好行囊,裝在馬上;剩下的,裝在一擔裡,由八戒挑著。沙僧負責自己的行囊。行者牽著馬,唐僧拿著錫杖,整理一下毗盧帽,抖一抖錦袈裟,才高興地來到如來佛前。真經的滋味真甜美,如來的造就非常嚴謹。要知道玄奘登山的艱辛,可笑的是阿儺卻愛錢。起初不詳古佛的原因,後來才真正安然無恙。至今他們得意地傳播到東土,大眾都受益於他們的教誨。

阿儺和迦葉引領唐僧前來見如來。如來高升蓮座,指示降龍羅漢和伏虎羅漢敲響雲磬,邀請三千諸佛、三千揭諦、八金剛、四菩薩、五百尊羅漢、八百比丘僧、大眾優婆塞、比丘尼、優婆夷,以及各天各洞、福地靈山的大小尊者聖僧,應坐的請登上寶座,應立的侍立兩旁。一時間,天籟之音遙遠傳來,仙音嘹亮,空中充滿祥光和瑞氣,諸佛紛紛到齊,向如來參見。如來問道:“阿儺、迦葉,你們傳給他們多少經卷了?要一一報數。”兩位尊者立即回答:“現在交付給唐朝的有:

《涅槃經》四百卷《菩薩經》三百六十卷《虛空藏經》二十卷《首楞嚴經》三十卷《恩意經大集》四十卷《決定經》四十卷《寶藏經》二十卷《華嚴經》八十一卷《禮真如經》三十卷《大般若經》六百卷《金光明品經》五十卷《未曾有經》五百五十卷《維摩經》三十卷《三論別經》四十二卷《金剛經》一卷《正法輪經》二十卷《佛本行經》一百一十六卷《五龍經》二十卷《菩薩戒經》六十卷《大集經》三十卷《摩竭經》一百四十卷《法華經》十卷《瑜伽經》三十卷《寶常經》一百七十卷《西天論經》三十卷《僧祇經》一百一十卷《佛國雜經》一千六百三十八卷《起信論經》五十卷《大智度經》九十卷《寶威經》一百四十卷《本閣經》五十六卷《正律文經》十卷《大孔雀經》十四卷《唯識論經》十卷

《俱舍論經》十卷這些經典共有三十五部,總計五千零四十八卷,都留在唐朝傳承給聖僧們。現在已經整理好,裝在人馬馱擔上,等待領取謝恩。”三藏師徒解下馬,卸下擔子,合掌向上禮拜。如來對唐僧說:“這些經典的功德無法估量。雖然是我們門派的寶貝,但實際上是三教的源流。當你到達南膳部洲後,要向所有眾生展示,不能輕視。必須沐浴齋戒後才能開卷閱讀。這些經典寶貴而重要,其中包含了修仙成道的奧妙,以及發現萬物變化的奇妙方法。”三藏叩頭謝恩,表示接受並遵行,然後再次向佛祖鞠躬三匝,恭敬地接過經典離開。他們來到三山門,一一向眾聖表示感謝,不再贅述。

如來送走唐僧後,便解散了傳經之會。這時,觀世音菩薩出現在一旁,合掌向佛祖啟稟道:“弟子當年奉命前往東土尋找取經之人,如今已經成功,歷時十四年,共計五千零四十天,只剩下八天,與經卷數不符。請求世尊早日賜予聖僧返回東土轉西,必須在八天之內完成經卷數,讓弟子歸還使命金旨。”如來大喜道:“你說得非常對。我准許歸還使命金旨。”他立即命令八大金剛說:“你們快展現神威,駕馭聖僧返回東土,將真經傳承下去,然後引領聖僧西歸。必須在八天之內完成一整套經卷的數目,切勿遲延。”金剛們立即趕上唐僧,喊道:“取經的人,跟我來!”唐僧等人身輕體健,飄飄然地隨著金剛們,駕雲而起。這正是:悟性明心,參悟佛祖,功德圓滿,即可飛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