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仙郡冒天止雨 孫大聖勸善施霖
白話西遊記【原著無刪節】 清風隨竹影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大道幽深,如何訊息,說破鬼神驚駭。挾藏宇宙,剖判玄光,真樂世間無賽。靈鷲峰前,寶珠拈出,明映五般光彩。照徹乾坤,上下群生,知者壽同山海。說三藏師徒四眾,別樵子下了隱霧山,奔上大路。行經數日,忽見一座城池相近。三藏道:“悟空,你看那前面城池,可是天竺國麼?”行者搖手道:“不是!不是!如來處雖稱極樂,卻沒有城池,乃是一座大山,山中有樓臺殿閣,喚作靈山大雷音寺。就到了天竺國,也不是如來住處。天竺國還不知離靈山有多少路哩,那城想是天竺之外郡。到邊前方知明白。”不一時至城外,三藏下馬,入到三層門裡,見那民事荒涼,街衢冷落。又到市口之間,見許多穿青衣者,左右擺列,有幾個冠帶者,立於房簷之下。他四眾順街行走,那些人更不遜避。豬八戒村愚,把長嘴掬一掬,叫道:“讓路!讓路!”那些人猛抬頭,看見模樣,一個個骨軟筋麻,跌跌倒倒,都道:“妖精來了!妖精來了!”唬得那簷下冠帶者,戰兢兢躬身問道:“那方來者?”三藏恐他們闖禍,一力當先,對眾道:“貧僧乃東土大唐駕下拜天竺國大雷音寺佛祖求經者。路過寶方,一則不知地名,二則未落人家,才進城甚失迴避,望列公恕罪。”那官人卻才施禮道:“此處乃天竺外郡,地名鳳仙郡。連年乾旱,郡侯差我等在此出榜,招求法師祈雨救民也。”行者聞言道:“你的榜文何在?”眾官道:“榜文在此。適間才打掃廊簷,還未張掛。”行者道:“拿來我看看。”眾官即將榜文展開,掛在簷下。行者四眾上前同看。榜上寫著:“大天竺國鳳仙郡郡侯上官,為榜聘明師,招求大法事。茲因郡土寬弘,軍民殷實,連年亢旱,累歲幹荒。民田菑而軍地薄,河道淺而溝澮空。井中無水,泉底無津。富民聊以全生,窮軍難以活命。鬥粟百金之價,束薪五兩之資。十歲女易米三升,五歲男隨人帶去。城中懼法,典衣當物以存身;鄉下欺公,打劫吃人而顧命。為此出給榜文,仰望十方賢哲,禱雨救民,恩當重報。願以千金奉謝,決不虛言。須至榜者。”行者看罷,對眾官道:“‘郡侯上官’何也?”眾官道:“上官乃是姓,此我郡侯之姓也。”行者笑道:“此姓卻少。”八戒道:“哥哥不曾讀書。《百家姓》後有一句‘上官歐陽’。”三藏道:“徒弟們,且休閒講。那個會求雨,與他求一場甘雨,以濟民瘼,此乃萬善之事;如不會,就行,莫誤了走路。”行者道:“祈雨有甚難事!我老孫翻江攪海,換鬥移星,踢天弄井,吐霧噴雲,擔山趕月,喚雨呼風,那一件兒不是幼年耍子的勾當!何為稀罕!”眾官聽說,著兩個急去郡中報道:“老爺,萬千之喜至也!”那郡侯正焚香默祝,聽得報聲喜至,即問:“何喜?”那官道:“今日領榜,方至市口張掛,即有四個和尚,稱是東土大唐差往天竺國大雷音拜佛求經者,見榜即道能祈甘雨。特來報知。”那郡侯即整衣步行,不用轎馬多人,徑至市口,以禮敦請。忽有人報道:“郡侯老爹來了。”眾人閃過。那郡侯一見唐僧,不怕他徒弟醜惡,當街心倒身下拜道:“下官乃鳳仙郡郡侯上官氏,薰沐拜請老師祈雨救民。望師大舍慈悲,運神功,拔濟拔濟!”三藏答禮道:“此間不是講話處。待貧僧到那寺觀,卻好行事。”郡侯道:“老師同到小衙,自有潔淨之處。”
師徒們隨即拉著馬,挑著擔,徑直走到侯府,一個個互相見面。郡侯立即命人端茶供齋。片刻後,齋食就來了,八戒吃得飯量驚人,像餓瘋了的老虎一樣。那些端盤子的人嚇得心驚膽戰,來回忙碌著,不停地加湯加飯,就像旋轉木馬一樣,剛剛上菜,他就吃得飽飽的。齋食結束後,唐僧謝過齋食,卻問:“尊貴的郡侯,貴地遭受乾旱有多長時間了?”郡侯回答說:“我國是大國天竺的一部分,作為外地的郡侯,我負責農牧業。連續三年都遭受乾旱,草木不生,五穀絕收。大小人家的買賣都很困難,十門九戶都在哭泣。每逢三次停水,就會有兩個人餓死,只剩一個人像燭火中的風一樣脆弱。我曾釋出榜單廣泛尋找有才能的人,幸虧遇到了真正的高僧來到我們國家。如果能施以一寸雨水來救濟百姓,我願意奉獻千金來酬謝你的恩德!” 悟空聽了,滿臉喜悅,笑道:“不用說!不用說!如果說千金來謝我,連一滴雨都沒有。”但是,就積累功德來說,老孫送你一場大雨吧。” 郡侯原本非常正直和善良,心地善良,立即請行者上座,並低頭下拜道:“老師果然慈悲為懷,下官必定不敢違背德行。” 行者說:“請不要這樣說,起來吧。但煩請你好好照看我師父,等我去辦事。” 沙僧問道:“哥哥,你要怎麼辦?” 行者說:“你和八戒過來,就在這裡陪著我,等我召喚龍來降雨。” 八戒、沙僧都依命行事,在庭院裡等候。郡侯燒香禱告,三藏坐在一旁唸經。 行者念動真言,誦咒語,立刻看到東方天空上,一朵烏雲漸漸飄到了庭前,那是東海老龍王敖廣的身影。敖廣收起雲腳,變成人形,走過來,向行者行了個禮:“大聖喚小龍來,您有什麼事情吩咐?” 行者說:“請起來吧。辛苦您遠來,沒有其他事情。這裡是鳳仙郡,一連幾年都遭受乾旱,請問您為什麼不來下雨呢?”老龍說:“稟告大聖,雖然我能下雨,但那是上天派遣的職責。上天沒有命令,我豈敢擅自為之。行者說:“我經過這裡的時候,看到長時間的乾旱,民眾受苦。我呼喚龍王前來下雨救濟,他說沒有玉帝的命令,不敢擅自行動,於是特來請示是否可以救濟民眾。” 龍王說:“我豈敢推託?只是大聖念真言呼喚,我不敢不來。一方面是因為不奉行上天的命令,另一方面是因為沒有帶來下雨的神仙軍隊,怎麼能下雨呢?既然大聖有救濟民眾的心,容我回海派遣下雨的部隊。麻煩大聖到天宮奏準,請求一道降雨的聖旨,請水官放出龍來,我就可以按照聖旨下雨了。” 行者聽了,只好讓老龍返回海洋。他跳出筋斗雲,告訴唐僧有關龍王的事情。唐僧說:“既然如此,你去辦吧,但不要說謊話。” 行者便吩咐八戒、沙僧:“保護好師父,我去天宮了。” 大聖說著就離開了,不見了蹤影。那個郡侯心驚膽戰地說:“孫老爺去哪裡了?” 八戒笑著說:“他駕著雲上天去了。”郡侯非常恭敬,傳出飛報,命令全城大街小巷所有的人,無論是官員還是平民百姓,家家戶戶都要供奉龍王的神牌位,門前要設清水缸,裡面插上楊柳枝,上香拜天。
說了這麼多,行者乘著筋斗雲,徑直來到西天的門外,早就見到了護國天王,他引領天兵天將前來迎接道:“大聖,取經一事已經完成了嗎?” 行者說:“差不多了。現在已經到了天竺國的邊境,有一個名叫鳳仙郡的外郡。那裡已經連續三年沒有下雨了,人民生活非常艱難。我想召喚龍王來降雨,但他說沒有玉帝的命令,不敢私自行動。所以特來向玉帝請命。” 天王說:“那個地方不該下雨。我曾聽說:那個郡侯無禮,冒犯天地,上帝看到了他的罪行,立下了三個條件,在披香殿裡設立了米山、面山和黃金大鎖,只等這三個條件倒下來,才可以下雨。” 行者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只想見玉帝。天王不敢阻攔,讓他進入。行者來到通明殿外,又見到四位大天師迎接道:“大聖來這裡做什麼?” 行者說:“因為保護唐僧,我路過天竺國的邊境,鳳仙郡已經連續三年沒有下雨,郡侯請師父祈雨。我召喚了龍王,他說沒有得到玉帝的命令,不敢擅自行動,所以特來請示是否可以救濟民眾。” 四位天師說:“那個地方不應該下雨。” 行者笑著說:“是否該下雨,請您為我們引奏一下,看看大聖的情面怎麼樣。” 葛仙翁說:“俗話說:‘蒼蠅包網,丟人現眼!’” 許旌陽說:“不要亂說話,只是帶他進去吧。” 丘弘濟、張道陵和葛、許四位真人帶著行者來到靈霄殿下,啟稟道:“萬歲,孫悟空來到天竺國的鳳仙郡,請旨降雨。” 玉帝說:“那個傢伙三年前在十二月二十五日,我出師監視萬天,遍遊三界,來到了那個地方,看到那個郡侯不仁,將齋天素供物推倒了餵狗,口出穢言,犯了大罪。我就在披香殿裡立下了三個條件。你們帶孫悟空去看一下。如果這些條件都倒下來,就給他下旨;如果不倒下來,就別管閒事了。”
四位天師引導行者進入披香殿,看到一座十丈高的米山和一座二十丈高的面山。米山旁邊有一隻拳頭大小的雞,在那裡吃米飯;面山旁邊有一隻金毛的狗,在那裡吃麵食。左邊懸掛著一個鐵架子,上面掛著一把一尺三四寸長的金鎖,鎖身有指頭大小,下面有一盞明亮的燈,燈火燒亮著鎖身。行者不知道其中的含義,回頭問天師:“這是什麼意思?”天師解釋說:“那個郡侯犯了天規,玉帝就設立了這三個條件,只等雞吃光了米,狗吃光了面,燈燒斷了鎖,才能下雨。”
行者聽了,非常驚訝,再也不敢奏稟,走出殿外,滿臉羞愧。四位天師笑著說:“大聖不必擔心,這個問題只要行善就能解決。只要有一絲慈悲的心,能感動上天,那米山、面山就會倒下,鎖就會斷開。你去勸說那個郡侯回頭做善事,福氣自然會來。”行者按照天師的建議,不向玉帝辭別,直接降雲返回凡夫界。片刻後,到達西天門,又見到護國天王。天王問:“怎麼樣請旨了?”行者把米山、面山、金鎖的事情告訴了天王,說:“按照你的意思,他們不肯傳旨。正好天師送我走,教我去勸說那個郡侯做善事,這就是福氣。”於是告別天王,降雲返回下界。
那個郡侯和三藏、八戒、沙僧以及大小官員們都迎接過來,紛紛詢問。行者對郡侯喝道:“只因為你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冒犯了天地,導致黎民受苦,現在不願降雨!” 郡侯驚慌地跪倒在地,說:“老師,您是怎麼知道三年前的事情的?” 行者說:“你為什麼把那供奉天神的食物推倒餵狗?實話告訴我!” 那郡侯不敢隱瞞,說:“三年前的十二月二十五日,我在本官衙裡舉行供奉天神的儀式。因為妻子不賢良,我們爭吵起來,我一時性急,推倒供桌,潑掉素饌,結果給狗吃了。這兩年來,我的心中一直念念不忘,思慮紛亂,無法解釋。不知道我犯了上天的罪過,給民眾帶來了災害。現在遇到您降臨,希望您能明示,上天要如何懲罰。” 行者說:“那一天正是玉皇下界的日子。看到你把齋供餵給了狗,再加上你口出穢言,玉帝就立下了三個條件來記下你的罪過。” 八戒問道:“哥哥,那三個條件是什麼?” 行者說:“披香殿裡設立了一座米山,大約十丈高;一座面山,大約二十丈高。米山旁邊有一隻拳頭大小的小雞,在那裡吃米飯;面山旁邊有一隻金毛的狗,在那裡吃麵食。左邊還有一座鐵架子,上面掛著一把黃金大鎖,鎖身有指頭粗細,下面有一盞明亮的燈,燈火燒亮著鎖身。只等那隻雞吃光了米,狗吃光了面,燈火燒斷了鎖,這裡才會下雨。” 八戒笑道:“沒關係!沒關係!哥哥帶我去,變出法身來,一頓把它們的米麵都吃掉,鎖就會斷掉,肯定會下雨。” 行者說:“傻瓜別胡說!這是上天設定的條件,你怎麼能見到呢?” 三藏問道:“看起來還有什麼辦法嗎?” 行者說:“不難!不難!我離開時,天師告訴我,只要行善就能解決。” 那郡侯跪倒在地,懇求道:“請您指教,我願意一一歸依。” 行者說:“如果你真心悔過,及早唸佛看經,我願意替你求情;如果你繼續堅持錯誤,我也不能向佛降神,不久之後上天就會懲罰你,你的生命將無法保全。” 那郡侯叩頭禮拜,發誓願意歸依。當時召集本地僧道,建立道場,大家寫發文書,上奏了三天。 郡侯帶領群眾燒香拜佛,對天謝地,自責自罪。三藏也和他們一起唸經。突然,傳出飛報,教城內城外的人,不論男女老少,都要燒香唸佛。從那時起,一片善聲充斥著大街小巷。行者心情愉快地對八戒、沙僧說:“你們要好好保護師父,我再去求玉帝降雨。”八戒問道:“哥哥,你要去哪裡?”行者說:“這位郡侯聽信了我的話,真心接受教誨,恭敬行善,誠心念佛。我要去再奏告玉帝,請求一些雨水。”沙僧說:“哥哥既然要去,就不必遲疑了。我們一起上路,一定要求來一罈雨水,實現我們的目標。”
好大聖,又縱雲頭,直至天門外,還遇到了護國天王。天王問道:“你今天又來做什麼?”行者回答道:“那郡侯已經歸順了。”天王也很高興。正說著,就看到了直符使者,捧著道家文書和僧家關牒,傳遞到天門外。符使見到行者,施禮道:“這是大聖勸善的功勞。”行者問道:“你要把這些文牒送去哪裡?”符使說道:“直接送到通明殿上,傳遞到玉皇大天尊面前。”行者說道:“那麼你先走,我會隨後去。”符使進入了天門。護國天王說道:“大聖,不用見玉帝了。你只需要去九天應元府,借點雷神,自己發出雷聲,就有雨下了。”
行者按照話語,進入了天門,沒有去靈霄殿請求旨意,而是轉身雲步,徑直前往九天應元府。見到了雷門使者、糾錄典者、廉訪典者都前來迎接,行者施禮道:“大聖來意何在?”行者回答道:“有事要見天尊。”三位使者便去稟報。天尊隨即下九鳳丹霞之扆,整理衣裳出來迎接。彼此見面禮畢,行者說道:“我有一事特地前來求助。”天尊問道:“什麼事?”行者回答道:“因為我保護唐僧,到了鳳仙郡,看到那裡乾旱得很厲害,我已經答應他幫他求雨,特地借你部門的官員前去發聲雷。”天尊說道:“我知道那郡侯得罪了上天,立下了三件事,不知道是否可以下雨。”行者笑道:“我昨天已經見了玉帝請示。玉帝讓天師帶我去披香殿,看了那三件事,分別是米山、面山、金鎖。只有把這三件事解決了,才會傳旨意。我擔心難以解決,天師教我勸化郡侯等人行善,以為‘人有善念,天必從之’。或許可以迴天心,解除災難。現在善念已經產生,善聲充斥耳際。剛好直符使者已經把改行善的文牒奏上玉帝了。我特地來尊府,請求借用雷部官員的幫助。”天尊說道:“既然如此,派遣鄧、辛、張、陶四位將軍,帶領閃電娘子,隨大聖前往鳳仙郡發聲雷。”
四位將軍與大聖一同,不久便到了鳳仙境界,在半空中施展法力。只聽到隆隆的雷聲,又見到閃電,真是:
電掣紫金蛇,雷轟群蟄哄。熒煌飛火光,霹靂崩山洞。列缺滿天明,震驚連地縱。紅銷一閃發萌芽,萬里江山都撼動。
鳳仙郡城內外,大小官員,軍民百姓,整整三年沒有聽到過雷電聲音;今天突然聽到雷聲和閃電,大家都跪倒在地,頭上高舉著香爐,有人手拈著柳枝,都念起:“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一聲善念果然震動了上天。正如古詩所說: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
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
且不說孫大聖指揮雷將,在鳳仙郡掣電轟雷,人人歸順善果。現在說上界的直符使者,將僧人和道士兩方的文牒送到通明殿,四位天師傳奏靈霄殿。玉帝見了文牒,說道:“既然他們有了善念,那三件事有何結果?”正在說話的時候,忽然披香殿的將官報告說:“所立的米山和麵山都倒了,短時間內米麵全無,鎖梃也斷了。”還沒報告完,駕前的天官引領著鳳仙郡的土地、城隍、社令等神來拜奏道:“本郡的郡主和所有人都歸順了善果,敬佛恭天。請陛下施以慈悲,普降甘雨,救濟百姓。”玉帝聽聞非常高興,立即傳旨:“風部、雲部、雨部,按照號令,前往鳳仙郡界,即刻發聲雷,降下三尺四十二點的雨水。”時有四位大天師奉旨,傳給各部,隨時下界,各施神威,一起振作起來。
行者正與鄧、辛、張、陶四位將軍,指揮閃電娘子在空中嬉戲,只見眾神祇都到齊了。天空中風雲交匯,甘雨傾盆而下。下起了一場好雨:
濃密的雲霧漫漫,深沉的黑霧瀰漫。雷聲轟隆隆,閃電閃爍不斷。狂風呼嘯,大雨傾盆而下。這就是所謂“一念迴天,萬民心滿”。全憑大聖施展自己的法力,讓萬里江山都籠罩在陰雲之下。好雨傾瀉如江河倒海,遮蔽了田野迷失了天空。屋簷前垂下瀑布,窗外響起玲瓏的聲音。萬戶千門的人民都在唸佛,六街三市的水流變得滔滔洪水。東西的河道都變得水泊橫斜,南北的河灣處處通暢。枯萎的莊稼得到了滋潤,枯木又重新發芽。田疇裡的麻麥茂盛,村堡裡的豆糧豐收。旅客和商人都高興地進行貿易,農夫們喜歡耕種。從今以後,黍稷多得豐收,自然莊稼得到豐收。風調雨順,人民安樂,海洋平靜,河水清澈,享受太平盛世。
一天的時間裡,雨水總共下了三尺零四十二點,眾神祇漸漸收回。孫大聖高聲喊道:“那四部眾神,請暫停雲從,等我去叫郡侯來感謝列位。請列位離開雲霧,現出真身,讓這凡夫俗人親眼見識,他們才能虔誠供奉。”眾神聽到後,只能停在空中。
行者落下雲頭,徑直前往郡城,早見到三藏、八戒、沙僧前來迎接,郡侯更是一步一拜來謝。行者說:“暫時不要謝我。我已將四部神祇留下,你可以傳召更多的人前來感謝,讓他們以後好來下雨。”郡侯立即傳令,召集眾人一起感謝,讓他們一個個拈香朝拜。只見那四部神祇,驅散了雲霧,各自顯露真身。四部神祇分別是雨部、雷部、雲部和風部。只見:
龍王現出身形,雷將展示威容。雲童出現,風伯顯真。龍王形象莊嚴,銀鬚蒼老世上無雙;雷將展示身姿,鉤嘴威風令人敬畏。雲童出現,容貌如玉;風伯顯真,神情猶如燥熱的眉毛和眼睛。齊齊地顯現在青霄之上,依次排列著莊嚴的姿態。鳳仙郡的人們被感動了,頂禮拜佛,懺悔自己的惡行。現在他們都信仰大聖,頂禮拈香,歸依善果。
眾神祇陪待了一個時辰,民眾還在拜謝之中。孫行者又飛上雲端,向眾人行禮道:“辛苦了!辛苦了!請各位返回各自的職責所在。老孫還要讓郡城的人民供奉高僧,逢時節舉行廟會以示感謝。從今以後,每隔五天颳風,十天降雨,依然前來救濟。”眾神依言,各自返回各自的部門,不再贅述。
說完這些,大聖降落到雲頭,對三藏說:“事情已經辦完,我們可以收拾行李繼續旅途了。”那郡侯聽到後,忙忙行禮道:“孫老爺說笑了!今天這場雨,是無量無邊的恩德。我這裡已經安排了人準備了小宴,以表示對您的感激之情。另外,還會購買民間的田地,建造寺廟,為您建造祠堂,刻下碑文,四季進行祭祀。雖然心有千言萬語,難以報答,怎麼能說要走呢!”三藏說道:“大人的話雖然正確,但我們是西方掛搭行腳的僧人,不能久留此地。再過一兩天,我們必須繼續趕路。”郡侯不肯放行,連夜派人準備酒席,建造祠廟。
第二天,郡侯設了盛大的宴會,讓唐僧坐上高位,孫大聖與八戒、沙僧一同入席。郡侯與郡內大小官員向他們獻上酒杯和美食,音樂齊奏,款待了一整天。這場宴會真是喜慶無比。有詩為證,詩曰:
田地乾旱迎甘雨,河流商道通行方。
感謝神僧降郡界,多虧大聖上天堂。
解除前惡善果顯,一念唯心誠佛房。
今後願逢堯舜世,風雨豐收萬年長。
宴席連綿兩日,今日酬謝,明日告別。郡內張燈結綵,郡外鼓樂喧天,送別行程約有三十里,依依不捨,眼淚紛紛,直到看不見方才返身。這正是:莊嚴神僧留普濟,齊天大聖施恩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