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深感幽州的波雲詭譎,選擇了抽身離開。

他隻身前往了宣城,投奔從弟李昭,此時的李昭是宣城長史,投奔過去也算是有個依靠。

李白一度認為宣城就是可以容他躲避風浪的桃花源。

在此地他能到太守長史的優待,經常受邀去寫詩詞,而且潤筆的金額不菲。

閒暇之餘,他也喜歡坐在敬亭山上,萬籟俱靜的環境中,他能感受到內心席捲而來的巨大孤寂之感。

他彷彿和這個世間顯得是那麼格格不入。

而活在這個世間的人,也沒有幾個真正能走入他李白的心扉。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期間,不遠處的涇縣縣令汪倫還盛情邀請李白到他桃花潭的別業之中作客。

李白反正閒著也是閒著,於是就應邀前去。

沒想到離別之際,汪倫竟然拿出了一筆極其豐厚的潤筆費,向李白求詩一首。

李白頓時對汪倫刮目相看,越瞧越是順眼,心情激盪之下,《贈汪倫》應運而生。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只能說,大詩人就是大詩人,要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和汪倫是結識多年的好兄弟呢。

誰又能想到這麼一首膾炙人口的詩篇,竟然是為了答謝‘榜一大哥’而臨時寫就。

李白、舟船、岸邊、潭水,以及此時此刻正在發生的事情。

捏合起來,就成為了一首千古名篇。

論就地取材的能力與敏思,估計放眼歷史,都沒幾個人是李白的對手。

但兜裡揣著榜一大哥的豐厚資助,迴歸宣城時,李白聽聞的,卻全是壞訊息。

楊國忠發兵南詔全軍覆沒,關中水旱天災連綿,餓殍遍野,楊貴妃姐妹竟然裂土封侯,前所未見!

天下崩壞了!

滔滔天下大勢之下,被他視作桃花源的宣城,難道可以倖免?

惆悵的李白寫下了——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李白的惆悵沒有錯,他預見中的天下大亂,很快就發生。

也就是我們之前提到過的安史之亂。

李白早早就攜帶妻兒老小,南下避難,躲入了廬山之中,不問世事。

但這份平靜的生活,隨著永王使者的到來,而宣告破滅。

永王李璘正擔任江南道節度使,招兵買馬,野心勃勃。

他想要借用李白的詩名,命使者以奉命平叛為理由,召李白入幕府相助。

李白啊李白,他這一輩子唯獨逃不過的,就是這功名二字!

每一次追逐功名的道路上,他都被割得遍體鱗傷,而每一次在身體痊癒後,那顆本該化作餘燼的心,又會死灰復燃。

在永王使者三次上門請求後,李白還是按捺不住自已那顆火熱的心,便追隨下山而去。

他看見了永王的大軍,舳艫千里,旌旗蔽空,軍威浩蕩。

李白的眼眶溼潤了。

他覺得這支勤王平叛的王者之師,有收復河山的希望。

心情激盪下,他連續寫了十首《永王東巡歌》。

但天真的李白對於政治上的複雜,全然無知。

畢竟他距離權力最近的身份,也只是無品無官的翰林侍奉,又非權貴子弟出身,沒人從小對他言傳身教,如何能夠悟出其中的種種門道?

李白以為永王李璘的大軍,是正義的平叛之師,卻不知此時肅宗皇帝已經下詔,讓李璘回到李隆基的身邊。

永王抗旨不從,因此,這一路軍馬,實為叛軍!

而奉旨前來討伐永王的朝廷軍隊,為帥者,正是李白的好友,高適!

想當初,李白、杜甫、高適三人,在落魄中相遇,結伴遨遊,徜徉山林之間,吟詩作對,皓月當歌,何其歡快?

如今,卻是各奔東西,甚至在命運的捉弄下,兵戎相見。

事實證明,李白不僅在政治上是個小白,對於軍事,他也實屬一竅不通。

他眼中軍威雄壯的永王大軍,在高適率領的朝廷精銳面前,如土雞瓦狗,不堪一擊。

很快就兵敗如山倒。

永王被殺,李白也在逃亡路上被抓住,投入潯陽大牢之中。

幸虧後來有人搭救,李白才能重獲自由身,被流放夜郎。

流放路上,不停有當地的官吏招待李白暫住,故舊們在用這種方式,拖延著李白遠去的步伐。

所有人都明白,李白這一次遠行,並不僅僅是一場流放之旅。

更是他邁向死亡的終點站。

以李白目前的身體狀況,幾乎沒有再返回的可能。

因此大家都希望,慢一點,再慢一點,讓這位見證了大唐璀璨繁華的詩仙,儘量……

多在這片大地上再停留一陣!

但無論怎麼拖延,李白還是來到了三峽。

兩岸起伏的山巒漸漸變成了壁立如仞的懸崖,江面窄成一線天,小舟在江面上穿行而過。

李白在三峽足足走了兩個月,才抵達夔州白帝城。

再往南走,就是夜郎了。

就連李白自已,都預設了夜郎就是他人生的最後一站,他將在這裡,結束自已驕傲又失意的一生。

但就在此時,突然有喜訊傳來。

天子下令,赦免所有流放的罪人,李白也在赦免的行列。

於是在一個天光燦爛的早晨,李白踏上了東歸的路程。

此時,同樣是從白帝城到三峽這段路,相同的人,相同的舟,卻已是截然不同的心情。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終於能和妻子宗氏重逢,攜手度過晚年的最後時光。

對這個二十出頭就辭親遠遊的浪蕩遊俠而言,或許這也是上天垂下憐憫,賜予他的最好補償吧?

年逾六十的李白,還是透過賣詩賺取潤筆費為生。

他這一輩子,都在寫詩,或許,也只是在寫詩。

蘇頲當年對他的評語絲毫沒錯,只是當時的李白,卻並不知曉,他早已遇見可以改變他一生命運的貴人。

也許,如果他當年聽懂了蘇頲的言下之意,也不會有後來的百般挫折。

當然,若真是如此,大唐就少了一位詩仙,歷史也缺了許多光彩。

六十二歲那年,李白病了,病入膏肓。

當塗縣令李陽冰被李白認作族叔,給予了李白悉心照料。

還把李白的一家都接來當塗,讓他們可以團聚。

李白感激李陽冰的恩情,躺在病榻上,把自已全部的詩稿託付,還給李陽冰講述了自已的一生。

李陽冰在離開當塗去他處赴任前,熬了幾個通宵,把李白口述的生平,寫成了《草堂集序》。

李白了卻心願後,並未選擇躺在床上安靜離開這個世界。

他不知從哪裡獲得了力量,起身推開家門,拖著孱弱的身軀,走入了青山,走向了長江。

李白究竟是如何仙逝的,後人已經不得而知。

只知道他臨死前,留下了一首《臨終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左袂。

後人得之傳此,

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從詩中來,也自詩裡去,這就是謫仙人李白的一生。

但拋開那些讓人驚豔叫絕的詩篇,去看李白其人,我眼裡看見的卻不是仙,而是人。

一個活得真實,獲得努力,也獲得掙扎,最終極其狼狽才勉強走完一生的人。

人生不過是一萬次春和景明,要學著善良,要學著委婉,但一定不要被生活磨平了自已的鋒芒。

別認命!

或許這三個字,就是李白用盡一生力氣,給後世人寫下的最後詩篇吧?

與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