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這,,這是西安城??
大明:我只想長生不死! 自知自明 加書籤 章節報錯
“終於到了。”
死皮賴臉跟來的朱高熾,這一路上可算是折騰壞了。
身子胖,體力不好,一路的折騰,吃不好,住不好,對朱高熾而言,實在是太過難受了。
這一路上,都不知道後悔了多少次。
當初只想著跟老頭子一起來一趟這西安府,看看這西安府中的劉福通到底在做什麼,搞出了這麼大的陣仗。
同時也想好好瞧瞧,這西安府的災情到底如何了。
畢竟這劉福通是老頭子的人,若是老頭子顧及顏面,暗中隱瞞了一些事情,他這個太子身處京城可不就跟個瞎子一樣嘛?
當然,除了這些明面上的原因外,朱高熾自己也是真想來。
什麼詩會比武之類的他壓根不在意,也沒那個閒心跟那些閒人們比較什麼詩書。
真正讓他感覺有趣的是,那大明佳人....
太子是太子,太子這個身份只是別人賦予他的職責,但他朱高熾也是人啊。
絕世佳麗,這名字一聽就感覺十分帶勁。
當然,這樣的話,他是絕對不會說出口的。
有些東西,想不想是一回事,說出來,可就是另一回事了。
隨著朱高熾從那馬車中走下來,另外一輛馬車上的皇上朱棣以及幾個朝中官員們,也都從馬車上走了下來。
“相比於西安城這個名字,朕倒是覺得長安才更有韻味。”朱棣遠遠眺望著遠處的西安城,笑著說道。
一旁的幾名官員在附和的同時,一名官員也是說道:“長安確實更有韻味,但一說起長安,總是讓人想到曾經那座代表著大唐榮耀的古城。可唐末的三把火,到如今,這座城池早已經和原來的長安不可同日而語。算是在曾經的長安城上又建起的城池。這樣的話,以西安為名,倒是更契合一些。”
講到這裡,光是從馬車上走下來就有些氣喘吁吁的朱高熾,此刻的呼吸倒也平和了些,然後立馬便插話道:“每三百年一把火,到了如今,又豈止是長安不在。”
聞言,眾人皆是感同身受的點點頭。
瞧著這些文人們矯情做作的模樣,朱棣嫌棄的瞥了他們一眼:“走吧,在京城不是都一心想要搞清楚這西安府到底在做什麼嘛?都到眼前了,自己去瞧瞧吧。”
因為此處距離那西安城倒也不是太遠,眾人都默契的沒有再去乘車,而是陪同在皇上朱棣的身邊,一步步的朝著西安城內走了過去。
只是這一路走來,讓他們非常困惑的一件事是,這西安城似乎並不像他們印象當中災民遍佈,混亂不堪的場景。
相反,別的先不講,就看看這從西安城內延綿而出的大道,長已看不清,光是寬便可容納四五駕馬車並肩同行。
而且路面光滑平整,實在讓人有些意外。
仔細看看腳下,卻發現這腳下的路面既不是厚土碾實,也不是磚石鋪砌。
摸上去,非常的堅硬,卻表面平整異常。
怪不得...
朱高熾突然想起,自己這一路上一直都在埋怨道路不平,致使他在那馬車中顛的想吐。
可在今日快到西安城時,卻突然感覺道路異常平坦起來。
開始他還只當是運氣好,如今下了馬車一瞧,才發覺其中關鍵所在。
這一幕自然也是被老皇帝朱棣所察覺,朱棣一生並未來過這西安城,所以在看到這一幕時,不禁問道:“這西安城一直都是這樣嘛?”
旁邊一名來過西安城的官員立馬回道:“回皇上,微臣三年前來過一趟這西安城,當時路面與其它地方無異,都是崎嶇不平,坐在馬車上也是顛顛倒倒。如果微臣猜的不錯,這路面應該是新修的。”
此話一說,這名官員雖然並沒有講的那麼篤定,但大家也都明白,如果之前不是一直這樣,那應該就是那劉福通來了西安城後才重修的。
畢竟在平時,哪個地方的主官會沒事搞這些華而不實的東西。
隨著他們不斷的靠近西安城。
讓所有人都覺得詫異的是,這西安城外確實如他們所想的那般,聚集了非常多的人。
和當初西安府衙奏摺中的描述一樣,只不過,這怎麼看也不像是逃荒過來的難民吧?
此時就站在那西安城門口的朱棣一行人,瞧著這城外左右兩側,猶如兩條小巷一般的攤位隊伍,有些發懵。
小攤位上什麼都有,吃的喝的玩的用的.....
應有盡有,各種各樣的小攤子,一左一右,將中間的道路硬生生夾出了一條商品街。
好像鄉里固定節日的集會一般。
災民呢?
奏摺中的五六十萬災民跑哪去了?
為了城中即將舉辦的詩會,硬生生把災民們都趕跑了?
這是所有人第一時間想到的。
可是,隨著朱棣親自伸手抓了一人,詢問過後,所有人都懵了。
“我聽說這裡之前不是有好幾十萬的災民嘛?都去哪了?”
被朱棣拽住的人也不在意,只是瞧了瞧他們一行人的模樣,便說道:“你們都是外地人吧?現在哪還有什麼災民,都去幹活了!你不知道?人家官府說了,跟著去開耕荒地,不僅有飯吃,日後你開墾出來的耕地,還能優先給你種。”
“每年只需要你給五分之一的收成,剩下的,就都是你的。只要是有官府開具戶籍證明的,還能無條件幫忙轉移戶籍。這西安地界的地,和北面的地能比嘛?現在一窩蜂都跑去開荒了!”
說到這裡,這人又上下打量了一眼朱棣一行人,疑惑道:“瞧你們的穿著也不像是窮苦人,問這個幹嘛?”
聞言,朱棣趕忙打了個哈哈,說是尋親,便藉口搪塞了過去。
而在這人離開後,朱棣一行人則一副大眼瞪小眼的模樣,顯然事情的發展已經完全超出了他們的預料。
大災之年不賑災,還開荒?
隨著他們進城後,所看到的一切更是讓他們終生難忘。
“這...這是西安城?還是大災之年的西安城?”
戶部尚書夏原吉,掌管戶部多年,對於經濟這方面的事情最是瞭解。
只是一眼望過去,所看到的一切便完全超出了他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