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那倆傢伙真不算武者?”

顧重山不禁動容,天心嶼陣幕穹頂上兩人的搏殺,始終保持在一臂距離,動作快得眼花繚亂,很難讓人相信這是法道修士間的戰鬥。

“法武雙修,需要極強的毅力和自律。”

高陽很少稱讚別人,這種話能從他嘴裡說出來,相當難能可貴。

“這種修行豈非沒有破綻?”

“也不算,就武道而言,他們的真元不夠純粹,始終無法把體魄洗煉到最強狀態,只不過相較於絕大多數法道修士,他們不僅有著更強更快的速度,也有更為寬闊的身體小天地,單是這種優勢,已經可以甩開九成修行者兩條街。”

顧重山目光眺望高處,莊生正無限接近緩緩飄墜的五色道種。

“這傢伙運氣也算好到了極點,竟撿下了這麼個天漏。”

“得天眷者,善也。”

高陽才正經說了三句話,馬上開啟了他的毒舌天賦。

“狗屎運總會不偏不倚,砸中同一個人頭頂。”

顧重山瞥了他一眼,“如果說你不是謫仙人,打死我都不信。”

高陽哼哼,不願再搭理他。

……

直到莊生拿下道種,振翅遠去。

烏散木這才突然收拳暴退,一聲呼哨,兩名與黑石山弟子糾纏的女子也同時滑下陣幕穹頂,祭出一條小船,三人乘船揚長而去。

只留下渾身傷痕累累的莫遷兀自站在穹頂之上喝罵不止。

遠離湖心的叢林峭崖間。

莊生攔下了悠然前行的烏散木一行。

兩名女子肌肉繃緊,下意識的將手放在刀柄上。

烏散木抬手製止了她們。

“我想這位莊道友不是來找麻煩的。”

說話的同時,他抬起頭,望向懸崖峭壁之上。

峭壁上隱隱可見兩條人影。

莊生爽快地道:“我來就是道句謝,將來烏道友若有需要,隨時可以要求莊某償還這個人情。”

烏散木點了點頭:“記住了。”

莊生轉身,轉到一半又轉了回去,“你為何不爭奪罕見的五色種?”

烏散木看著他,沉默了好一會兒,突然笑了起來,笑起來的時候,給人感覺他的年紀絕對不大,至少不比莊生年長。

“不是我不眼饞,而是已經有了,過來找莫遷麻煩,不過是想阻止他得手,僅此而已。”

“莫遷真的在萬幽大山殺過很多人?”

烏散木嗯了一聲,閉上了嘴。

莊生不打算再問下去。

每個人心裡都有不願意與人分享的東西,尤其是痛苦。

就像顧重山,從不在別人面前提及他的過往,哪怕提到“青戶縣”三個字,都會顯得無比沉重。

他們三人沒有回若蓋山,直接去了百溪峪。

這是顧重山的堅持,他不願給關心自己的人帶去危險,高陽也出聲支援,然而很難從這傢伙臉上和語氣裡面分辨他的真實意圖。

餘佳楠沒有食言,尤其見到三人各自取得了罕見道種後,更沒有任何理由懷疑他們借地盤築基的理由。

“煉化道種和築基期間,本門弟子會輪替守護大陣不被他人攻破,你們若有人築基提前成功,也有義務幫助本門弟子守護陣法。”

這是她唯一要求。

大家都明白,秘境之外便是西蜀山地盤,哪怕暗地裡作妖的白骨道人弟子,也不敢冒著走不出西蜀山危險,在這裡興風作浪。

“要求很合理,大家互相幫助,一回生二回熟嘛!將來佳楠妹妹有什麼需求,儘管開口,我高陽一定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顧重山感覺這傢伙不對勁,很不對勁。

“他該不會對餘佳楠有意思吧!”

“是嗎?”莊生眨著眼,雙手在胸前畫弧比畫,“咋感覺他不太會中意這種型別才對。”

高陽雙手枕在腦後,屁股一搖三晃往餘佳楠給他們分配的築基地點走去。

“我耳朵沒聾,少在別人背後說三道四。”

“我們沒有說三道四啊!不是事實嗎?”

“老莊比畫那個幾個意思?莫非沒聽老人言,情人得找凸的,媳婦得找平的。”

顧重山大搖其頭,“沒聽過,哪位老人說的。”

高陽指了指自己鼻子,“高老人所言。”

別人信不信不知道,反正顧重山不信。

……

煉化道種並不費力,只需真元澆灌,讓道種化實為虛,順著經絡通道進入人身小天地道壤最豐潤的地方就行。

這對法道修士沒有半點難度,然而武道修行者小天地內基本找不到適合道種生長的地方,煉化之後,放在哪裡,就成了個天大的難題。

哪怕顧重山事先做了很多準備,以心神內觀小天地,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地方。

為此他還專門做了很多筆記。

這也是跟南嶽廟那些驚才絕豔的老祖們學來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某一些想法,某一點靈感,以及巡遊小天地所觀所想的人身肌肉、筋脈與骨骼臟腑,以及全身穴竅和氣血流動的路線。

上面甚至記錄了自修行以來,所面對的每個對手能力,特點,弱點,真元運轉方式,甚至真元氣血流動速度與術法出招間的關係,都被他一一憑記憶勾畫記錄,希望從中找出一條針對法道修士更有效,更便捷的破解之道。

當然現在他找不到,但不表示將來一定不行。

從小他爹就教過他,未雨綢繆,有備無患定無大錯。

就像他在幫人建造房屋時,總會事先勘查基礎是否牢固,哪裡下基礎,下多深,都是需要經驗和《營法造式》的結合來決定的。

經驗和成法都很重要。

南嶽廟先人筆記就像是匯聚了前人智慧的成法,而他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就是經驗。

唉,不管了,《內景圖》有云:鐵牛耕地種金錢,刻石童兒把貫串,一粒慄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煮山川……萬丈深潭應見底,甘泉湧起南山頭……還是按最初預想,放在下丹田氣海交煉池好了。

那裡也是經絡真元匯聚之地,自身三十六小洞天之一,還能找出比這裡更好的種道位置。

隨著青焰道種在掌心融化,化作一粒火種隨真氣長河快速流向下丹田洞天,青焰停留在半山半水的真元湖泊中,隨真氣流淌上下沉浮,包裹青焰的白色細絨毛不斷在真元之水中擴張收縮,與水底堅硬的山根不斷接觸,彷彿尋找可以攀附的石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