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季子看到張陽拿出血印,心裡“咯噔”一下。他有種不好的預感,覺得張陽要對倭國發起血脈擂臺挑戰。但是,此時張陽正在和倭國交鋒,他也不好阻攔,更不能拆張陽的臺,只能沉默不語。
時透一夫看到張陽拿出血印,非常震驚,他沒想到張陽竟然是華夏持印人。同時,他也終於明白張陽為什麼說三日之內收回割讓的十萬平方公里國土。他道:
“不錯,如果你能在血脈擂臺比試中擊敗我國選手,確實能收回被割讓的十萬平方公里國土。但是,就憑你一個只覺醒了五級血脈的人,能在血脈擂臺上贏我國選手嗎?簡直就是天大的笑話”。
時透一夫此舉,帶有很強的挑釁意味。他看張陽年輕,想要以此激怒張陽。
張陽雖然只是一個十五歲的少年,但他是二十一世紀穿越過來的人,有著兩世的記憶,不會因為時透一夫幾句話就被激怒。不過,他覺得要是能給時透一夫一種他被激怒的錯覺也並非壞事,他道:
“既然你覺得我贏不了倭國選手,我們賭一局如何?如果我贏了,倭國不僅要歸還華夏血脈擂臺賽的十萬平方公里國土,還要多將倭國佔領的西南一百多萬平方公里歸還華夏。如果我輸了,華夏剩下的國土全部併入倭國,如何?”。
倭國大使時透一夫聽後有些猶豫。如今的華夏在血脈擂臺上已經九十九連敗,再敗一次,就會開創前所未有的百連敗,失去血脈擂臺比試資格,從名義上失去國家的地位。華夏剩下的國土也會成為世界各國瓜分的物件,所以,這次血脈擂臺比試的賭注對華夏來說並沒有太大損失。但是,對倭國卻不一樣。如果倭國敗了,就得歸還一百多平方公里的領土,賭注太大。
當然,也並不是沒有一點好處,如果倭國勝了,華夏剩餘的國土面積就歸倭國,其他國家就沒辦法染指。
權衡利弊之後,時透一夫覺得可以一賭,於是,他立即將事情經過簡單彙報給倭國國主,並說明他的意見。
倭國本來就是一個喜歡賭國運的國家,而且,他們還多次在豪賭中贏了。這次也不例外,倭國國主知道事情的經過後,立即通知倭國駐華夏大使時透一夫,同意對賭。並且,倭國國主還授予時透一夫調動神風戰隊的特權和比試之後接收華夏領土的權利。
華夏外事部長蘇季子聽到張陽的話後也是嚇得不輕,但他並沒在外交會議上反對張陽,而是將此事稟報給華夏國主。國主知道後立即召集張陽、夏少康元帥、外事部長蘇季子幾人商議此事。
外事部長認為原本可以拖延到一年後的血脈擂臺比試提前到現在太過冒險,一旦張陽在血脈擂臺戰敗,後果不堪設想。然而,軍方最高統帥夏少康則認為早晚都要比試,趁著現在張陽武聖丹的出現,可以打倭國一個措手不及,是難得的戰機。
就在外事部長蘇季子和軍方最高統帥夏少康爭執不下的時候,國主卻將目光看向張陽,詢問提前挑戰倭國的意義。
張陽也不是拍腦門決定提前挑戰倭國,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才做的決定,他道“現在挑戰倭國,有幾大好處。
其一,可以給倭國一種錯覺,覺得我年輕氣盛挑戰倭國,讓倭國輕敵;
其二,挑戰成功後,可以不用再安置已經割讓的十萬平方公里國土上的華夏人;
其三,挑戰成功後,可以收回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
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可以利用這次挑戰機會,將倭國潛伏在華夏的神風特工隊一網打盡,並將其他國家潛伏在華夏的人員引出來”。
國主聽完,對張陽提出的前三點比較認可,至於張陽提出的第四點,他並不理解,詢問張陽。張陽也不隱瞞,將他早已想好的計劃說出。
在座的國主、蘇季子、夏少康三人都是絕頂聰明之人,他們聽完張陽的計劃,覺得成功的可能性很大。但是,這一切的前提都是張陽必須在血脈擂臺比試中擊敗倭國選手。國主問張陽“你有幾成把握贏下血脈擂臺比試”。
“保守估計的話,應該有十成把握吧。不過,要是能將血脈覺醒到六級,贏下血脈擂臺比試的把握應該會遠超十成”。
此言一出,在場的國主、夏少康、國主三人很無語。他們從張陽身上看到一種難以言表的自信,這種自信和其他人表現出來的不一樣,彷彿就刻在張陽骨子裡。
其實,張陽本來就是二十一世紀穿越過來的人,知道華夏全部歷史,他的自信正是來源於歷史。
不過,自信歸自信,血脈擂臺是用實力說話的地方,蘇季子擔心出現意外,提醒張陽道“根據情報,倭國有覺醒七級血脈之人,而且,此人還覺醒了倭國武聖前田慶次,你真有十成把握”。
張陽沒有直接回答蘇季子的話,而是看向一旁的夏少康元帥,他道“夏元帥也覺醒了七級血脈,而且,也能覺醒武聖關羽的意識,要不我們比試一番”。
夏少康雖然比張陽覺醒等級高了兩級,但是,他覺得對上張陽沒有一絲勝算,很可能還是會被張陽一招擊敗,他道“得了吧,即使不被你打死,也會被你氣死”。
此話一出,原本緊張的氣氛緩和不少。同時,夏少康元帥也算是認可了張陽的實力。
蘇季子原本還有些擔心,但是,他聽完夏少康元帥的話,增加了不少自信心,再聯絡到張陽種種不為人知的手段,他最終才放下心來。不再反對張陽對倭國發起血脈擂臺挑戰。
血脈擂臺挑戰之事定下來,接下來的時間,各自回去準備。
張陽臨走之時,國主叫住了他,並拿他一顆六級血脈果,然後說到“華夏存亡在此一戰,務必取勝”。
張陽雖然不知道國主花費了什麼代價才從血隱宗獲得六級血脈果,但他知道,這種代價必定很大,而他能做的就是以最好的狀態為華夏贏下這生死存亡的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