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X年X月X日

天幕湛藍,陽光明媚,和風習習,白雲飄飄。

蒼山腳下,洱海岸邊,崇聖寺內彩旗招展,青煙嫋嫋,古樂聲聲,歡樂陶陶,瀰漫著一派濃濃的洋洋喜氣,氛圍熱鬧而穩重,場景莊嚴而祥和。

楊蒼海老趙和董老,李雲,作為特邀嘉賓,參加在崇聖寺舉行的南詔國十三代聖主金瓶銀槨祭祀法會,早早的就來到了現場。

遙遙相隔千年,南詔古國曆代聖主的金瓶銀槨重新面世,終於解開了一個千古之謎,在社會上引起的反響和轟動,巨大而且震撼。

從那天一大早,楊蒼海等人就充分的感覺到了這種氣氛,並且一直延續到現在,持久不衰。

那天早上,天色剛剛放亮,守著金瓶銀槨坐了整整一夜的楊蒼海和老趙,才把最後的一支菸點燃,還沒有抽上兩口,就接著了李副的電話,說他們上了山,已經到了石壁之處,領導們尾在後面也上來了。

李副叫他們原地待命,等候支援,嚴密看守,萬無一失。

昨天李副就詳細詢問了行走路線,還讓楊蒼海用手機定了位置。

沒有過多久,就見山樑子上人影幢幢,李副帶著局裡的特警隊,二十幾個清一色的小夥子,荷槍實彈,全副武裝,循著楊蒼海發的手機定位找了過來。

特警隊的一幫夥子們,除了荷槍實彈全副武裝,每個人還背了一具旅行揹包,裡面鼓鼓囊囊裝了些膠帶,塑膠隔層之類的東西。李副局長說原來是打算帶些塑膠集納箱,後來一想,山路崎嶇,攀爬困難,一個人抱著,行走不方便,兩個人抬著,潛在有危險。用旅行揹包分開來裝,人在物在,安全係數高。書記和州長都反覆叮囑了,最後的一個環節,決不能發生一滴滴子的失誤和差錯,確保萬無一失。

收拾停當返程,才爬上石壁的那道坎,就見州長和一干的人在草地上等候。局長陪著州長和大家一一握手,尤其熱情的問候了董老和董學成,弄得香港老闆很有些激動和緊張。

後來幾個月的時間裡,這種氛圍一直延續,不但董老緊張,楊蒼海李雲老趙也跟著緊張,董學成緊張了一頭之後,告假回了一趟香港。

董老的緊張,主要是時間方面的,他以本地專家的身份,參與陪同和鑑定工作。

對金瓶銀槨的鑑定,得到了業界的最高重視,省裡省外的各路專家教授學者,四面八方齊聚大理,對金瓶銀槨的形制,名號,質材等等裡裡外外所涉及的問題,反反覆覆的探索判斷,分析研究,最後一致認定,這十三具金瓶銀槨,就是南詔古國十三代王的聖寢實物無疑,印證了《蠻書》記載的金瓶貯耳的一段史實。

楊蒼海老趙的緊張,則主要是精神方面的。

以破案的方式發現了銅瓶之謎,又順著線索找到了金瓶銀槨的實物,這無疑是一個極其精彩的懸疑故事,社會各屆對此的好奇,關注和熱情,一浪高過一浪。三親四戚,熟人朋友,打聽,詢問,深研淺究,不勝其煩。尤其是那些官媒自媒,網路達人,鑽頭覓縫,蜂擁而至,都想發掘些獨家新聞。

楊蒼海和老趙抬出宣傳部門的擋箭牌,仍然擋不住這些人白天晚上的紛紛侵擾。

李雲稍好一些,每天備課教學,上班下班,生活基本步入了正常的軌道。

但是她的內心深處,還是處在一種由衷的激動之中,這種激動說不上是緊張,但是可以歸類於一種亢奮。

亢奮之餘,李雲又覺得總是有一絲淡淡的落寞,纏繞於心,揮之不去。

金瓶銀槨,交與專家們鑑定,定點存放,專人保管,保衛工作極其嚴密。

但是李雲感覺與它們,已經建立了一種情感上的關聯,彷彿是親生的孩子,突然被奶媽抱走了,忍不住日思夜想,朝夕牽掛。

她雖然知道自己的這些想法有點好笑,但是心裡面總是悻悻然,惶惶然,有時候甚至魂不守舍,不可終日。

楊蒼海就笑她,說妳既然是這麼牽腸掛肚,乾脆申請調去博物館算了。聽說金瓶銀槨今後就安放在那裡,專門設定一個館室,妳去當館長,天天都可以見著。

李雲也和他玩笑,說你這個建議,等我想通了之後,可以認真考慮。

為了告慰社會各屆的關注和熱情,州里面專門研究,經層層請示報告批准,決定效法古制,用祭祀法會的形式,把金瓶銀槨“將出祭之”,以此詔告天下,彰顯歷史。

祭祀活動由政協部門牽頭,民族宗教文化公安和州博物館等有關單位抽人,專門組成了一套班子,全權負責,具體實施。

祭祀法會的地點,就定在崇聖寺裡面的阿嵯耶觀音閣之前。

崇聖寺是大理地區一座古老的寺院,東面洱海之濱,西靠點蒼山麓,位於大理古城北約一公里處。

它始建於唐開元年間,為南詔國,大理國的皇家御用寺院。寺內的三座佛塔,於蒼山應樂峰下,靠山面海,呈三角鼎立之態,遠望雄渾壯麗,卓然挺秀,俊逸不凡,是蒼洱勝景之一。

崇聖寺曾經以三塔、南詔建極大鐘、雨銅觀音像、明代三聖金像和元代高僧圓護手書的“佛都”匾五大重器聞名於世,裴聲南亞,東南亞。

史料記載崇聖寺規模曾經方圓七里,有三閣七樓九殿,房屋八百九十多間,佛像一萬一千四百尊,歷經唐宋元明,一直儲存完好。

後崇聖寺院與另外的四大重器,均毀於歷代戰火及自然災害,唯三塔存留至今。

崇聖寺內的三塔,中國南方最古老最雄偉的建築之一,位於原崇聖寺正前方。

其主塔名千尋,與南北兩個小塔等距70米,呈三足鼎立。千尋塔東面正中有青石照壁,上書“永鎮山川”四個大字,每字1.7米,筆力雄渾蒼勁,氣勢磅礴。千尋塔高69.13米,底寬9.9米,為方形密簷式空心磚塔,共16級,是中國現存座塔最高之一,與西安的大小雁塔,同為唐代的典型塔式。

三塔是1961年3月國務院第一批公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亦是大理“文獻名邦”的象徵。

三塔和崇聖寺一樣古老,寺,塔的建築美感和宗教作用,相得益彰。

古籍《金石萃編》記載,“世傳龍性敬塔而畏鵬,大理舊為龍澤,故為此鎮之。”

明朝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曾專門遊歷此地,他在《滇遊日記》中記載,“是寺在(蒼山)第十峰下,唐開元中建,名崇聖寺。前三塔鼎立……塔四旁皆高松參天,其西由山門而入,有鐘樓與三塔對勢,極雄偉。樓中有鍾,極大,徑可丈餘而厚及尺,為蒙氏(南詔建極十二年)時鑄,其聲聞可八十里,鍾震佛都。其後為正殿,殿後羅列諸碑……其後為雨銅觀音,乃立像,鑄銅而成者,高三丈餘……自後歷級上,為淨土庵等。”

……。

南詔國大理國時期,佛教盛行,號稱“妙香佛國”,崇聖寺亦為佛教活動中心,世稱“佛都”。

大理國22代國王,先後有9位不愛江山,不貪俗塵,到崇聖寺削髮為僧,出家修行。

崇聖寺所崇之“聖”,不是佛祖,也不是天王羅漢菩薩,是觀世音菩薩。

古時在大理地區,當地的老百姓對觀音菩薩的崇拜,極為盛行,虔誠,尤其是以本地的阿嵯耶觀音為甚,四季香火鼎盛。

所以今天的南詔歷代聖主金瓶銀槨的祭祀法會,就安排在裝飾一新的阿嵯耶觀音閣前的臺階之上。

阿嵯耶觀音閣,重建後的崇聖寺園林縱深之處一座仿唐高臺三重簷樓閣,閣中供奉了一尊高達12米的阿嵯耶觀音像。

觀音像男身女相,身材挺拔偉岸,相貌慈眉善目。縷縷青絲,密密秀髮,身段苗條,細腰跣足。觀音上身袒露,佩戴瓔珞,項圈,臂釧,手結“安慰攝取印”,給人以一種莊重、嫻雅的美感。

1978年,在修葺崇聖寺千尋塔頂時,發現了一批極其珍貴的文物。除了純金鑄造的阿閦佛,還有梵語稱之為毗盧遮那,意為光明普照,座為密宗金剛界五方如來之首的銀鎏金大日如來坐像,以及密宗法器銅鎏金的金剛杵等等之外,最令人驚歎的文物有兩件,一是被尊為大理保護神的“迦樓羅”,銀鎏金鑲珠的金翅鳥,佛教護法中的天龍八部。

傳說金翅鳥原來是一種很兇的大鳥,體型巨大,展翅可達336萬里,以龍為食。大鳥後皈依佛門,成為護法神。

該金翅大鵬鳥甫一出土,便成為雲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再一件文物就是一尊國寶級的“阿嵯耶”觀音佛像。

該造像純金打造,高髻雙辮,髻中藏佛,上身袒露,下身著裙,赤足,身後飾銀質長葫蘆形鏤空雕花背光。

菩薩面相恬靜,略帶笑容,身段線條優美,長裙似薄紗貼體,極具“曹衣出水”的特點和神韻。

注:(北齊曹仲達,唐吳道子,善畫佛像。曹筆法稠疊,而衣帶緊窄,猶如剛從水中出來一般。吳筆勢圓轉,而衣帶飄逸,宛若迎風飄曳之狀。後人稱,"曹衣出水,吳帶當風,",系古代人物畫中衣服褶紋的兩種不同的表現方式。

唐代又有“四家樣”之說,將曹仲達的曹家樣,張僧繇的張家樣,吳道子的吳家樣,周昉的周家樣,四家並列,奉為畫壇典範,對後世佛教繪畫及雕塑都具有重大影響。)

阿嵯耶觀音是南詔國,大理國最受尊崇敬仰的一位神祇,其造型非常獨特,獨具一格。纖細,修長,挺直的身軀,高聳精美的頭飾,髮辮及服飾,與唐宋觀音造型,藏傳觀音造型迥然不同,獨具雲南地方觀音影象的鮮明特色以及重要的藝術價值。

在我國的觀音造像中,早期多為男性菩薩,唐宋以後,逐漸為女性菩薩,性徵明顯。

而“阿嵯耶觀音”的性徵,卻很難辯視。寬大的肩,平坦的胸,大而有力的足,具男性特徵。但是纖細的腰身,佩戴耳環,手鐲,項圈等女性飾物,又像女性。造像服飾上的差別也很大,各地觀音多為披巾著袍,而“阿嵯耶觀音”,上身坦露,下身穿裙,頭戴飾有阿彌陀坐像的菩薩冠,赤足。

“阿嵯耶”的稱號,也特殊。

在中國,觀音是名號最多的菩薩,如甘露觀音,水月觀音,魚籃觀音,送子觀音等等,不下數十種稱謂。

但“阿嵯耶觀音”只有大理獨稱。

“阿嵯耶”是梵文譯音,其意一為“軌範正行,矯正弟子行為,為其軌則,師範高僧”的敬稱。二為“聖”。

崇聖寺所崇之“聖”,就是觀音,雲南大理特有的阿嵯耶觀音。

《南詔中興二年畫卷》中,阿嵯耶觀音作為“聖像”出現,被封為“建國聖源阿嵯耶觀音”。南詔第十二代國王隆舜因崇拜阿嵯耶,改國號為“嵯耶”,自稱摩訶羅嵯耶,熔真金鑄了108尊阿嵯耶觀音像。

崇聖寺三塔發現的,有可能是其中的一尊。

傳說原來大理民眾並不知曉阿嵯耶觀音,保和二年(公元825年)的時候,西域和尚菩立陀訶遊歷到此,四處打聽詢問,“吾西域蓮花生部尊阿嵯耶觀音,從蕃國行化至汝大封(白)民國,如今安在?”

民眾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觀音早就到了此地,於是紛紛尋找菩薩的聖行靈蹟,傳說他的大恩大德。

阿嵯耶觀音的故事很多,在大理傳說最廣的有兩個,一是說他智收羅剎。

大理地方民間傳說,原來蒼山洱海有一個惡魔名叫羅剎,喜歡吃人眼睛,尤其是小娃娃的,童稚常於夜間被其挖睛而食之,百姓苦不堪言,但無策以對。

阿嵯耶觀音化身成老和尚,獨坐雞邑(村名)石上唸佛,羅剎前來,欲食其睛。菩薩問他吃了多少人眼?羅剎說吃了九千九百九十九雙。菩薩說再給你吃一雙,湊個整數,立挖雙眼遞給羅剎。羅剎開始驚怔萬分,不敢接食,後因貪饞,終食之。

羅剎吃了菩薩的眼睛,不能變化自如,被鎖禁於蓮花峰巨石之中,從此不得危害百姓,天下太平。

當地人紀念菩薩,每年三月中旬舉行觀音會,又名觀音市,久之演變為“大理三月街”。

第二是說觀音菩薩化為遊方僧人和頭戴紅色蓮花冠的老人,多次在巍寶山考察並點化細奴邏和他的兒子邏盛,後統一六詔,建立了南詔國。

還有望夫雲的民間傳說,觀音菩薩大慈大悲,賜予南詔公主一個風瓶,可以吹開濤濤洱海水,看望被羅荃法師化為石騾,沉入海底的情人。

還說他暗中幫助段思平躲避追殺,又授予他神槍,寶馬,建立了大理國。

等等等等。

上世紀九十年代,重建崇聖寺的議題被提上政府議事日程,2003年8月8日,工程動工,至2005年4月22日,重建工程全部竣工。

重建的崇聖寺,集唐、宋、元、明、清歷代建築特色之精華,建築群落按主次三軸線,八臺九進十一層次規劃佈局。整個建築群落佔地600畝,建築面積20080平方米,主軸線上依次建有大鵬金翅鳥廣場、山門、護法殿、彌勒殿、十一面觀音殿、大雄寶殿、阿嵯耶觀音閣、山海大觀石牌坊、望海樓,羅漢堂、祖師殿、千佛廊等。

崇聖寺,再次成為當地重要的旅遊景點,休閒園林和宗教活動場所。

日頭漸漸偏高,崇聖寺裡裡外外的氣氛,越來越熱烈。大門外車水馬龍,寺院裡人流如潮,州內的省內的國內的來賓如雲,還有很多外國人,各路嘉賓陸續齊聚,被沿途引導前往阿嵯耶觀音閣。

在絡繹不絕的人流裡面,董學成和黑哥赫然其中,作為特邀嘉賓,特地從香港趕來,參加這場盛典。

這種場合絕對少不了的兩個人,大衛和李海更是異常活躍,頸上掛著,肩頭挎著,手上提著,十八般兵器全部都出了庫,指前打後,拍高攝低,左右逢源,大顯身手。

崇聖寺裡彩旗飄飄,鮮紅,火紅,桃紅,粉紅,紫紅……,宛若一片紅色的海洋。

有專家考證過,南詔崇火,火德尚紅,因此今天現場的顏色,基調就是一個字,紅。

阿嵯耶觀音閣前寬敞的臺階之上,四周插滿了旌旗,迎風招展。

一條案桌置於臺階的正中間,另有十二張案桌成一排於其後,每張案桌各有一領華蓋傘罩之,華蓋傘純白色絲綢織就,顯得素淨,聖潔。

案桌上亦鋪就雪白的絲綢,各置一方白色玻璃專制的匣子,長,寬,高等同。每個匣子裡各安放一銀槨,一金瓶。銀槨長方型,底部為上下出澀,中間約為束腰的須彌座,間隔以華麗而肥碩的蓮瓣,卷草等紋飾。

每具銀槨的蓋上,鐫刻有南詔某代某王的名諱,古彝文,每個玻璃匣子前均置有一標牌,註明南詔王名諱的現代漢語譯文。

匣子內每具銀槨的旁邊,各豎置一金瓶,形制大體相同,廣口,圓肚,須彌座,瓶身鐫刻蓮花纏枝紋。

經歷過千年的歲月滄桑,那些金瓶銀槨,依然在光照下折射出銀閃閃金燦燦的耀眼光芒。

臺階正中間的案桌上,擺放的是南詔開國之王細奴邏的金瓶銀槨,其後另十二張案桌,各放置其餘十二代王的金瓶銀槨。

臺階邊上的階梯口,另放置了一張桌子,桌面上的玻璃匣子裡,則放置的是三個銅瓶和三幅帛畫,旁邊一標牌,簡明扼要的敘述了銅瓶,帛畫,以及它們和金瓶銀槨的關係,一個傳奇故事。

上午九時正,祭祀法會的司儀字先生,高聲宣佈大會開始。

字先生是董老的同事,州博物館的館長,大理彝族。他的老母親是巍山啄木郎寨子的“臘羅頗”,寨內自稱“米舍巴”,外界則叫他們蒙舍人。

啄木郎人據說是南詔國蒙舍王室的後裔,早年避難隱居深山,得以留存。

大理的字姓彝族,屬於平民,但字先生同時兼有王室血統,加上又是專家學者,名望一方,在州政協民族宗教和聯絡委員會擔任付主任,因此今天這場祭祀南詔國先祖的法會,司儀的重任,非他莫屬。

字先生宣佈祭祀法會開始的話音剛落,崇聖寺內頓時鞭炮齊鳴,紅旗招展,古樂齊奏,青煙嫋嫋,誦經聲聲。

演奏古樂的一眾人,端坐於阿嵯耶觀閣臺階下的九龍浴太子噴泉一側,是專門從巍山請來的洞經樂隊。

該樂隊以演奏洞經音樂和南詔古樂為長,聲名遐邇,斐然一方。

南詔古樂,起源於大理巍山,最早的雛形,是曾經風靡一時的道場洞經音樂,後與宮廷音樂融為一體,形成了南詔古樂。

古樂韻味高雅,風格古樸,品種多樣,流派紛呈,民族色彩濃郁,是一種不同凡響的“鈞天妙樂”。其代表性曲目有《水龍吟》,《風入松》,《浪淘沙》,《柳青娘》,《鬧元宵》等等,既有宮廷音樂的精華,又保留了宗教音樂莊重典雅的風格,又具有江南絲竹古樸靈秀之風,有的還融進了民族音樂的元素,和諧優美,古韻悠悠,堪稱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

古樂奏畢,司儀宣佈獻讀祭祖祭文。

祭文由董老獻讀,亦是他精心撰寫,反覆徵求了各方意見,幾易其稿。

祭文曰:

蒼山巍巍,洱海泱泱。

源遠流長,澤被四方。

鮮花素果,鐘鼓雅樂。

遙祭吾祖,德恵永長。

先王細奴邏,

源出哀牢,受位白子。

根自巍山,祖承蒙舍。

統一六王,建國南詔。

豐功偉業,雄立一方。

歷時253年,傳位十三代。

臣服大唐,《德化碑》坦呈叛唐不得已。

縱橫吐蕃,“贊普鍾”(注)彰顯結盟之無奈。

俱往矣。

因果因緣,吾輩豈能評說。

功德功業,後人難以短長。

三迤大地,其樂陶陶。

彩雲之南,神人共襄。

根系中華,血脈一承。

越數千年,世變滄桑。

斗轉星移,國運恆昌。

鼎新圖強,再創輝煌。

仰吾祖之英靈,致兆民於阜康。

欣慰先祖,永賜吉祥。

祭禮告成,伏惟尚饗。

注:(“鍾,兄弟,意南詔為吐蕃兄弟。”。天寶十一載(752)正月,吐蕃冊封南詔為“贊普鍾南國大詔 ”,授閣邏鳳為“贊普鍾”,意為吐蕃王贊普之弟,亦號“東帝”。

閣邏鳳後人異牟尋,被吐蕃貶為日東王。)

祭文獻畢,悠揚的南詔古樂又緩緩而起,各路來賓在古樂聲中,絡繹不絕,依序上前,拜謁金瓶銀槨。

拜謁的人們在南詔國曆代聖主的金瓶銀槨前,有的磕頭,有的鞠躬,磕頭的五體投地,鞠躬的長禮不起,均是神情莊嚴,極其虔誠。

黑哥慢慢移動腳步,看得很仔細,尤其是在三個銅瓶和三幅帛畫前,駐足良久。

董學成回香港,詳詳細細的講述過銅瓶的故事,因此黑哥對於它們的印象,極其深刻。此時站在三個銅瓶面前,黑哥有一種奇怪的感覺,三個銅瓶象三隻圓睜睜的眼睛,神秘莫測,深奧無比,睥睨直視,鑽腦入心。第一眼看見它們的時候,黑哥覺得三個銅瓶高傲,冷漠,似乎並不在意周圍的一切。但是,當你隔著時空與它們凝視,就會猛然發現,其實它們也在專注,在留意,在用一隻無形的巨手,主導著某些事情發生以及發展的軌跡。

畢竟,是這三個銅瓶,開啟了一條歲月的縫隙,讓人們窺見到從歷史深處,透過來的一抹耀眼光亮。

董學成陪同著黑哥,亦步亦趨,熱情而且周到。

經歷過一番轟轟烈烈的驚魂之行,董學成的內心深處,早已經平復如水,波瀾不興。

但是他的一些想法和意識,卻在不經意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變化之大,令他自感驚訝。

以前董學成認為,自己就是一個文物販子,商人,除了幫黑哥辦事,其餘的就是支撐那間鋪面,在業內用經驗和眼光揀漏,賺點差價。在董學成的眼睛裡,某一種物品加上時間,就是文物,以前他留意物品的工藝,質材和時間,最終關注的只是它的貨幣價值,忽略其他。什麼收藏,欣賞,把玩,增值,是有錢人的事情,閒情逸趣。

對於某種文物,以及它們所蘊含的一種特殊價值,能夠把感情,鄉情,民族之情緊緊的連線起來,起到一種紐帶的作用,這是董學成以前基本上不會去思考的問題。

他看得出來,即便是黑哥這樣的“老江湖”,似乎都很有一些感觸。

那天他領路,陪黑哥專門拜訪董老,談銅瓶,談帛畫,談金瓶銀槨。講南詔國大理國,講滇西講哀牢,講彝族白族,相談甚歡,相見恨晚。尤其是董老感嘆說,南詔的歷史,已經走得很遠,是金瓶銀槨讓它重現,甦醒,復活。文物的重新於世,不僅僅是讓後人發現了一個失去的世界,也是一次精神的迴歸,這種精神,是民族的,也是人類的。

回到賓館,黑哥很有感觸,他對董學成說,媽的,吃了一輩子文物飯,都是稀裡糊塗的,現在才好象是清醒了一點。同樣的一碗飯,可以吃得卑鄙,也可以吃得高尚,關鍵是咋個吃啊,格是吶?

董學成拿不準黑哥肚子裡的道道,不好搭腔,嘿嘿笑了兩聲,搪塞了過去。

楊蒼海這段時間,則是緊張之後的繁忙,異常的繁忙。自從確定召開祭祀法會之後,金瓶銀槨保衛工作的重任,就全權賦予給了公安局,局長牽頭,李副協助,具體工作由楊蒼海負責。

國寶級的文物公開祭祀,可能就是這一次,絕無僅有。據說州里面確定不了,專人向省上請示。省裡面也不敢決定,又專門報告了北京的主管部門,傳說北京的領導沉吟了半天,要雲南保證萬無一失,才勉強點了頭。

因此這一場公開的社會活動,僅僅是金瓶銀槨的保衛工作,事情就很多。運輸路線,存放地點,展示場所,大範圍,小環境,研究計劃,制定方案,調配人員,佈置警力,反覆檢查,逐個落實,最後組織實絕。現場的每一個點,每一個位置,楊蒼海都親歷親為,一一細化,不敢有絲毫的疏忽和馬虎大意。

剛才李雲還打趣他說,活動順利開展,人瘦了一大圈,看來工作才是最好的鍛鍊,減肥不花錢。

獻讀了祭文,李雲陪著董老在阿嵯耶觀音閣內休息,她靜靜的坐在那裡,默默無語。

董老看了她一眼問道,小云,在想些哪樣?

李雲說我還在想您的祭文,寫得好,念得更好。聽起來腦子裡就冒出兩個字,歷史,活生生的千年歷史,突然的就出現在眼面前,做了一場夢似的。

董老的性格脾氣就是招惹不得,提起他的得意之作,頓時就來了興趣。

“妳覺得哪些個地方寫得好呢?”

還是中間寫歷史的那一段,“臣服大唐,《德化碑》坦呈叛唐不得已。縱橫吐蕃,“贊普鍾”彰顯結盟之無奈。”兩句話,二十八個字,把南詔與大唐,吐蕃的關係,交往,恩恩怨怨的歷史,寫活了,也寫絕了。

“馬屁”拍到了董老的心坎上,他喝喝一笑說,後面轉折的這三個字,也活了,絕了,多虧了妳啊!

祭文裡“俱往矣”這個詞,是李雲出的主意。

那天董老撰文寫到此處,知道應該轉折了,以呼應後面的“因果因緣,吾輩豈能評說。功德功業,後人難以短長。”但是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轉折方式和詞語,皺著眉頭坐在那裡苦思冥想。

恰好李雲來,見老舅愁眉苦臉,忙問究竟。

董老正想得腦殼疼,不耐煩李雲的打擾,只朝桌子上努了努嘴。

李雲把草稿拿起來吟哦一番,玩笑似的對董老說,老舅,我送您三個字,以解愁苦。

董老白了她一眼,沒有說話。

李雲拿著草稿念,“臣服大唐,《德化碑》坦呈叛唐不得已。縱橫吐蕃,“贊普鍾”彰顯結盟之無奈。”然後故意停住了嘴,瞪大眼睛看著董老。

董老被李雲瞪得魘到起了,莫名其妙的不知所以。

李雲促狹的笑笑,開口唸到,“俱往矣。因果因緣,吾輩豈能評說。功德功業,後人難以短長。”

董老聽到“俱往矣”三個字,渾身一震,抬起了屁股,又跌坐在椅子上,稍微一會兒,忙不迭的起了身,從李雲手上搶過草稿看了看,伏在桌子上刷刷刷的寫,然後把筆一丟,嘴裡叨叨的念,俱往矣!俱往矣!好。嗯,好!

剛才董老獻讀祭文的時候,特別在這三個字上拉開了語速,長聲悠悠的念,“俱__往矣!”把前後轉折的一種歷史韻味盡顯其中,聽起來意味深長。

因此李雲由衷的表揚說,您剛才這一句處理得極好,拉長了語速,把許許多多的意猶未盡,都蘊含在了裡面,讓人聽起來,頓時產生一種千古歷史的感覺,還有一種滄桑般的溫暖。

李雲說這話的意思,是突然想起了黑格爾的一句話,“歷史只是一堆灰燼,但灰燼裡面有餘溫。”

董老也由衷的感嘆,是妳這三個字用得好,畫龍點睛,景上添花,用活了,用絕了。後生可畏,後生可畏呀!

董老是認真的感嘆,但是說得李雲不好意思,忙找話來打岔。

董老和李雲正說得興起,忽聽得觀音閣外,傳進來陣陣人聲喧譁,忙移步出去探看。

崇聖寺的上空,碧天紅日,一片晴朗,高天流雲,和風拂煦。廣袤無垠的一派蔚藍之色,薄薄的,淡淡的,澄澈如洗,顯得有些晶瑩,剔透,泛著盈盈的耀眼亮光。

須臾之間,忽幾朵絢麗多姿的彩雲,從遠處飄然而至,盤垣留連,久久不去。

眾人舉首觀望彩雲,發出陣陣的喧譁和嘖嘖讚歎之聲。

彩雲之上,李巍,段二觀音,楊鵬三人如雲如風,如彩如霞,輕輕盈盈,瀟瀟灑灑,四處飄逸,八方遊蕩。

三人駐足崇聖寺上空,朝下引領企望。只見若大個崇聖寺內,彩旗飄飄,香火嫋嫋,古樂聲聲,鞭炮陣陣。人流如潮,絡繹不絕。獻花,進香,燃燭,磕頭參拜,鞠躬致禮,有條不紊,井井有序。

三人飄逸而下,至張張案桌之前,一一細看匣子裡的金瓶銀槨,只見金瓶金閃閃,銀槨銀燦燦,比舊時更加光鮮璀璨。

李巍禁不住一把老淚縱橫,嗚咽著說,先王聖寢,終見了天日,且件件安好,無一損缺,真真是佛祖庇佑,老天有眼啊!

段二觀音也深深感嘆,舊時祭祀先王,四時將出,所至者不過宗親同族,達官貴人,遠不及眼前這番陣勢,你們看,各色人等,如潮似流,拜祭謙恭,無以復加,歷代先王泉下有知,亦欣亦慰,無遺無憾了。

楊鵬飄至銅瓶帛畫之處,細細觀看了一番,招手喚李巍和段二觀音上前,三人圍看良久,感慨系之。

段二觀音拂髯輕言,如此可見我等後人子孫,均同尊遺囑,共守祖訓,千百年來,將銅瓶妥善儲存,於今終於解讀謎底,讓歷代先王的金瓶銀槨,得以重見了天日,也不枉我等一番良苦用心哇!

三人隔匣撫摸銅瓶帛畫,其心無比欣慰,都禁不住老淚婆娑,亦涕亦笑,眼睛裡就浸出來好些盈盈的淚花。

又一波人齊聚於金瓶銀槨之前,他們是從雞足山遠道而來的僧人,合掌拜祭間,誦經之聲不絕於耳。

李巍聞之仰面高聲,“臣李巍,段二觀音,楊鵬,以及後代子孫,不負王后涕血囑託,惡始善終,得保金瓶銀槨千年無恙,我等靈前覆命,告慰歷代先王,聖寢魂安。”

三人整衣束裝,恭恭敬敬大禮跪拜,良久起身,執手相視,呵呵一笑。

夙願善終,了無牽掛,三人依依不捨的互道一聲“別了!”嗖的化作一陣輕風,飄飄蕩蕩而去,忽的就沒了蹤影,消失在彩雲之間,不知所終。

完。

(雲南大理是一個古老的地域,故事很多,謎也很多。

比如,日本人尋根大理之謎。

比如,世俗而又宗教的“阿央白”之謎。

當然,最最引人入勝的,還是南詔國大理國曆代帝王的王陵之謎。

古今中外的帝王,都有自己的陵墓,生建死葬,極盡奢侈和豪華,如秦始皇,圖坦卡蒙等等等等。

但是在天寶之戰中大敗唐王朝,並與之抗衡的南詔國,金庸筆下精彩紛呈的大理國,幾十位皇帝和王爺都沒有陵墓,只有紛紛揚揚的傳說,遺留給世界一個罕見的千古之謎。

長篇通俗小說《金耳瓶之謎》,依據《蠻書.風俗篇》卷八記載的67個字句的史實,杜撰了“金瓶銀槨”被發現並找到的傳奇故事,值得一閱。

今天時值龍年除夕,小說恰巧連載收尾,正好作為禮物敬送諸君,以供佳節消磨時日

並擇一聯“龍從百丈潭中起,春自千重錦上來”,祝福諸位朋友,網站各位老師春節快樂,處處順心,事事如意。

下關風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