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勳貴、書生的錢好賺,但天下又有多少貴人,多少讀書人呢?此時國庫充盈,邊疆安穩,王爺何不趁此機會發展農桑?讓天下人都吃飽穿暖,重現盛唐之風?”

林禧玉在平安寫好的字帖上畫著紅圈,漫不經心地提醒道。

前朝後院,再無一人敢如這般直白地潑義順親王的冷水,饒是皇帝,也在朝堂之上誇了他兩句。

義順親王被人們追捧的發熱的頭腦瞬間冷靜下來,看林禧玉氣定神閒,忽然撫掌大笑道:“樂康所言甚是,我到底不是商賈,不應目光短淺,將此間的蠅頭小利放在心上,大國鼎盛,還在於民。”

他前陣子忙亂,很少來後院,林禧玉有了平安,也更願意自己教育平安,他倆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這樣交流過,但今日的交流,卻沒有任何阻礙。

義順心中又被那難以言喻的情感溢滿,坐在林禧玉身旁,語氣鄭重:“ 樂康實在與我心意相通,知我心中大志向。”

此時正是冬季,萬物沉寂,若想親自耕種,還得等來年。

他想了想,讓手下門客去郊外村莊尋訪農戶,記錄他們的耕種經驗。

這些整理資料的活計並不是他的專長,於是讓書樓夥計印製三份,一份交由戶部統計,一份送去林逸那,一份則由王府門客整理。

此事是義順親王親自督辦的,是以在立春前,資料就被整理出來。

等送到皇帝手上,便是一份最完善的農耕資料。

皇帝起先還不抱希望,先略略翻了幾頁,但手上的書頁越翻越慢,竟是細細檢視起來。

內閣老大臣也幾人同翻一本,天色漸沉,皇帝身邊的大太監大著膽子提醒,幾人才回過神來。

皇帝也顧念幾個老傢伙,乾脆在宮裡更衣,賜御菜。

晚膳間隙,皇帝才嘆道:“老五有心了,原先朕還想著,你會不會為銀錢所惑,左了性子,如今看來,朕是多想了。”

義順親王聞言,背後登時沁出了冷汗,險些就與這皇位擦肩而過了,連忙站起來請罪:“父皇教訓的是,兒臣也意識到國泰民安、盛世安穩,還是要讓百姓吃飽才行。

“此次兒臣只是粗淺地讓下人收集了京城周邊年事高的農人的耕種經驗,本來以為只是寥寥幾條,沒想到有那麼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兒臣從小隻學了典籍文章、帶兵打仗,這種地的學問卻是頭一回,讓父皇見笑了。”

皇帝笑道:“你有此心,已是不錯。但你也要知道,這冊子也只能京城這塊地界兒能用,若是想把它傳到南邊去,怕是諸多方法都不得用。”

一旁左懷仁也點頭:“皇上所言甚是,所謂‘橘生淮南’,若是強行推廣,怕是對生產不利。”

義順親王附和道:“左大人說得不錯,此次也只是一個實驗,小王想著,今次開春,請父皇准許劃出一片土地,用此冊上的方法耕種糧食,若是秋天收穫的產量比普通田地種植的產量大,便說明收集耕種方法提高糧產的法子可用。

“然後將收集方法、土地管理的經驗分發到各個地方,再將此項納入官員考核,但若是發現拔苗助長者,必將嚴懲,想必能在全國推廣。

“小王也知此法太過理想,但若是能同藏書閣一般,從京城周邊慢慢輻射,有朝一日,必將造福所有的大晟子民。”

他這一席話雖樸素,卻讓皇帝溼了眼眶,河清海晏、天下太平,這是多少皇帝、多少皇朝想要完成的事,如今卻有了具體實施的方法,讓他如何不激動?

他點點頭:“老五說得不錯,耕種之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朕也不能著急。如此,便依著老五的想法,先用京郊皇莊實驗,一年之後,再看成效。”

這便是把事情定下來了。

沒成想,義順親王又從袖子裡抽出一本書冊,呈給皇帝,臉上故意露出些憨笑:“父皇同意此計便好,兒臣還讓書樓畫師出了一本畫冊,內容與您方才看的一樣,不過卻是給不識字的農人所看,這樣,便是他們不識字,也不用咱們專門派人去教。”

皇帝徹底將手中筷子放下,將那略厚些的書冊翻了翻,果然上面只有零零星星的幾個表示序號的字,除此之外,一應文字全無,卻將那農具、作物的外形畫得惟妙惟肖。皇帝雖認不全上頭的圖,卻也能跟著上頭的順序看懂種植的方法。

“好,好!”皇帝更是高興,“老五這次立了大功!咱們且不要聲張,一切等今年秋日看結果。”

他這麼說,也是保護義順親王,若是此法效果不佳,也不會有人再寫那些個問罪摺子上來,就算對義順沒什麼影響,他批著也累。

皇帝都發話了,幾人便將此事牢牢地憋在肚子裡,不敢忤逆聖人的意思。

義順在宵禁前回了府,抬頭只看見如墨般濃稠的夜色,與盈盈水晶般的反省,微弱的光交相輝映後,灑在庭院中。夜風吹過,吹散了他略高的體溫。

他興致頗高,讓李興為溫了一壺酒送來,再看他在桌案上揮毫潑墨:功崇惟志,業廣惟勤。

見李興為進來,便丟下了筆,直接對了壺口暢飲起來,他喟嘆一聲,倒在床榻上,吩咐李興為:“明兒,把庫房裡的竹節崑崙佩給你林主子送去,還有,我的那柄破山劍,也一併給他送去。”

說到此處,他又搖搖晃晃地站起來,抽出一張翠竹樣式的信箋,在上頭寫道:‘欣幸脫相贈,平生一片心。’

李興為將信箋收好,第二日與兩件禮物送去林禧玉處。

他知道義順親王是給林禧玉做臉,尤其現在幾個皇子爭儲氛圍愈發激烈,七分是真的表達自己的愛重,三分則有穩定內院,不許因著小事鬧起來的意思。

果然,東西一送去,引來了後院女人的側目,饒是蘇氏、白氏,心中都酸澀起來。

但林禧玉笑著接過那柄長劍,當著眾女的面走了一招半式:“果然是柄好劍。”劍身發出的冽冽風聲讓眾女都收了聲,再不敢與林禧玉不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