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有緣人:您們好!我是乾坤先生,歡迎聽讀《絕學無憂》
信:信已可以成聖賢,故一心修行。
信世人皆可以成聖賢,故誨人不倦。
欲以聖人之道化天下,故明道於世。
欲以聖人之道傳後世,故著絕學成書。
道:未見道,行而不知,見而不明,為而不成;若見道,不行必知,不見不明,不為必成。故聖人常無事;常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志:心賢聖志立欲滅,機天見雲凌天通。
《絕學無憂》之道德經典揭秘
第二十章
【原典】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第二十章
【譯文】
應諾和呵斥,相距有多遠?美好和醜惡,又相差多少?人們所畏懼的,不能不畏懼。這風氣從遠古以來就是如此,好像沒有盡頭的樣子。眾人都熙熙攘攘、興高采烈,如同去參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裡登臺眺望美景。而我卻獨自淡泊寧靜,無動於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嬰兒還不會發出嘻笑聲。疲倦閒散啊,好像浪子還沒有歸宿。眾人都有所剩餘,而我卻像什麼也不足。我真是隻有一顆愚人的心啊!眾人光輝自炫,唯獨我迷迷糊糊;眾人都那麼嚴厲苛刻,唯獨我這樣淳厚寬宏。恍惚啊,像大海洶湧;恍惚啊,像飄泊無處停留。世人都精明靈巧有本領,唯獨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獨與人不同的,關鍵在於得到了“道”。
【解析】
文中的“我” 指老子本人,但又不僅僅是指他個人,而是一種有抱負、有期望的人。 “眾人”、 “俗人”指社會上層。這些人對是非、善惡、美醜的判斷,並無嚴格標準,甚至是混淆的、任意而行。他說“我” 是“愚人之心” ,這當然是正話反說。世俗之人縱情於聲色貨利,而“我” 卻甘守淡泊樸素,以求精神的昇華,而不願隨波逐流。
第二十一章
【原典】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第二十一章
【譯文】
大德的形態,是由道所決定的。“道”這個東西,沒有清楚的固定實體。它是那樣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形象。它是那樣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實物。它是那樣的深遠闇昧啊,其中卻有精質;這精質是最真實的,這精質是可以信驗的。從當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遠不能廢除,依據它,才能觀察萬物的初始。我怎麼才能知道萬事萬物開始的情況呢?是從“道”認識的。
【解析】
從本書第一章起,老子就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但這個本原“道”,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呢?對此問題,學術界的解釋不同,就出現“道” 是唯心主義的和“道” 是唯物主義這兩種觀點。本章中,老子進一步發揮第十四章關於“道” 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的觀點,明確地提出“道” 由極其微粘的物質所組成,雖然看不見,無形無象,但確實存在,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