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君無戲言— 周成王
君臣那點事別樣的史記 侯秋水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周成王登基時還是個孩子,一天他和自己的弟弟叔虞在戶外玩耍,隨手撿起一片樹葉遞給弟弟叔虞說,我把唐地分封給你。叔虞接過樹葉也沒當回事,把樹葉捏吧捏吧就扔了。不料此事後來傳到史官耳朵裡,史官讓周成王選擇一個吉日正式把唐地封給叔虞,周成王回應史官說他只是在開玩笑,史官說君無戲言,既然你說了,就一定落到實處,否則以後你無論說什麼,國人也就不再相信了。於是周成王正式把唐地封給了叔虞。
誠實守信,君無戲言,一諾千金,話既出口,就要辦到,守信人立世之本。周成王遇到這樣的史官是幸運的,這個史官教給自己怎樣做君,怎樣做人,從而也得以把祖輩父輩們創立的事業進一步發揚光大。然而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興衰自然之理,國之常情,歷史繼向前推進數百年,等到春秋戰國時期周朝王室勢衰,各路諸侯明爭暗鬥,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弱者臣服,強者為霸,至於周家天子則往一邊待著去。
風水輪流轉,今日到我家。一番博弈,一番縱橫捭闔,叔虞的後人的後人晉文公走到歷史前臺,南敗強楚,東屈大齊,恣意安排諸侯,著著實實亮相燦爛了一霸。晉文公死後,晉國江山傳到孫子這一代,嫡子年幼,當政者趙盾想讓遠在國外年齡大點的皇子回來繼承王位。迎接皇子的人都派出去了,可趙盾又反悔了,原因是耐不住嫡子他娘日夜抱著年幼的孩子在自己面前哭泣哀求,說是自己拋棄他們母子,辜負了先帝。人已派出,護送皇子回國的秦國軍隊已經在路上,怎麼辦?面對困局,趙盾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安排軍隊在邊境上偷襲了秦國軍隊,把皇子拒之在國門以外。趙盾出爾反爾把嫡子扶持上位,誰知這個嫡子也就是晉靈公不是個玩意,荒唐透頂不說,還恩將仇報,想殺了趙盾,結果惹惱了趙盾自家一個兄弟,把晉靈公殺了。
趙盾出爾反爾,估計是不瞭解自己國家的起源,不瞭解自己國家的發跡史,否則作為執政大臣,國之柱石,為何會說了不算,算了不說,成為君無戲言的反面典型。晉靈公恩將仇報圖謀自己,不知道趙盾是否後悔過自己當初的決定。殺死晉靈公,趙家勢力此時在朝中如日中天,他人徒呼奈何,可等趙盾一死,敵對勢力就拿晉靈公說事,滅了趙氏一族,此可謂趙盾當初出爾反爾的代價。至於滅趙氏時,有漏網之魚,又引領趙氏復興,那則是另話。
長江後浪推前浪,趙盾死後數百年到戰國時期,世上又出了個人才張儀。張儀奉秦國之命,出使楚國,按楚國國君的本意,等張儀一到,立馬開刀問斬,原因是張儀在之前玩弄欺騙過楚國。可張儀何許人也,既然敢來,自然把一切瞭然於心。結果到了楚國,張儀憑著三寸不爛之舌,把秦楚關係天下局勢分析的條條是道,一個意思就是我張儀殺不得。看楚君還在猶豫不決,保命要緊,張儀進一步拍著胸脯說,只要放我回去,我秦國願意奉送江山六百里。楚君正在為以前被秦國奪走的土地鬱悶,聽張儀如此一說,立馬笑逐顏開,答應放張儀回去。楚國使節跟著張儀來到秦國交接張儀許諾的六百里土地,可秦國始終沒提這方面的事。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過去了,楚國使節催了又催,秦國才陰沉著臉拿出地圖把邊境六里國土割讓給楚國。楚國使節說割讓的是六百里,秦國說割讓的是六里。至此,楚國使節才發覺上了張儀的當,灰溜溜回去了。
孫子曰:兵者,詭道也。張儀可謂把說話中的詭道玩到了極致。君無戲言,一言九鼎,是要看物件的,不看物件,心無城府,有什麼說什麼,戲言的前提君就不再是君,而成了迂腐,成了榆木疙瘩。張儀因為戲言保住了性命,而當今社會不知多少人因為不會戲言不懂戲言而受騙上當,甚至丟了性命。
逢人但說七分話,不可全掏一片心,老祖宗留下的諺語是有一定道理的。說話、許諾要看人看環境看能力,事事撒謊,處處設防,十句話裡面有七句甚至九句是謊言,這樣的人誰會和你交往,誰會和你公事。人作為一個社會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不可能生活在與世隔離的荒島上,一個好漢三個幫,每個人還是需要若干個真心朋友的。
社會發展到今天,網路成為人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微信、qq、抖音、快手等等大大擴充套件了人們的交往方式,網上交友一時成為年輕人的時尚。網上交友具有一定的虛擬性,對方掛著個女人頭像,她可能是個男的;對方說他二十歲,他可能五十歲;對方說東的時候,他真正意圖可能是西。如果說和同事、親戚、同學等等目力可及的知道底細的交往可相信對方,那在虛擬的網路世界裡不知對方為何方神聖的情況下,對方說出的話相信對方三分一就可以了。無論網上對方說得再動聽,切記不要線下私自會面。至於網下私自會面,造成的慘案悲劇網上一搜一大把,這裡就不再一一列舉。
君無戲言,一言九鼎,但要看物件,看環境。我不想危害某個人,但也不想被某個人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