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一日,晴天,偏東風,中,稍熱。
維摩詰是古印度一個大富豪,家中良田數千頃,錢財不計其數。其莊園尤其豪華,亭臺樓閣,長廊水榭,自然不必說。其中的主建築是主人一家的住宅,乃一座五層高樓,底樓為客廳和門衛婢僕的住處,二樓是主人夫妻和子女的住處,三、四、五樓,每一層都住著維摩詰的兩個姨太太及其子女。
維摩詰一家,錦衣玉食,俊僕美婢如雲,把他們服侍得妥妥貼貼。世俗生活的豪華奢靡,他們都盡情享受。
維摩詰的七位妻妾,環肥燕瘦,嬌痴蠻巧,各極其妙,都美若天仙,才藝出眾,她們和維摩詰之間,感情深厚,纏綿悱惻,如膠似漆。
維摩詰的第六位姨太太阿蠻,喜歡出門社交。她外出,轎子、車子一概不坐,馬也不騎,驢也不乘,就喜歡騎腳踏車。阿蠻長得嬌小玲瓏,但偏叫維摩詰給她買了一輛高大結實的重型腳踏車,因為她外出必購物,購物不到三千元,絕不會罷手。
這輛腳踏車,是她的最愛,擔心放在別的地方會被偷、被搶、被損壞、被使用、被汙染。她每一次社交、購物完畢,滿載而歸,騎車回家,剛進入莊園,就會“維摩詰”、“維摩詰”地大喊大叫。維摩詰聽見了,如聖旨到了,不管他正在幹什麼,他都會立即停止,然後帶了婢僕,匆匆跑出來迎接。婢僕的任務是從六姨太車上搬下她買的貨物,並且將這些貨物,送到六樓她住的房間。維摩詰呢,先和六姨太擁抱、接吻,然後親自將這腳踏車仔細擦洗一遍,再親自扛起那輛重型腳踏車,把它扛到六樓六姨太居室隔壁的房間,那是她的儲藏室。這腳踏車少說也有五十斤重,扛到六樓,殊非易事。
到這裡,事情還沒有完。阿蠻社交或者購物回來,已經累了,要休息,維摩詰必須讓她靠在自己的肩膀上,坐在沙發上,讓她慢慢入睡。待她睡著了,維摩詰輕輕地把她抱到床上,給她蓋上被子或者被單,再把她交給婢女,他這才完事下樓。
維摩詰的妻子和其他的姨太太,看見六姨太如此,羨慕是很自然的,她們爭相仿效,出門回來,剛進莊園,就“維摩詰”、“維摩詰”地嚷開了,有的還為了顯示親熱,“摩詰”、“摩詰”地大叫,甚至“小維”、“小維”也會叫出來。毫無例外,維摩詰總是放下手頭的事情,趕快奔出去,按照對待阿蠻的程式,一個不缺,不折不扣地完成,且熱情不減。
對維摩詰來說,這些事情,儘管費工夫,儘管累,但是,他樂在其中。他對這七位夫人,都情意綿綿。他對他們的愛,正如無私的蒼天對天下萬物普降的甘露一樣,絕對沒有偏頗。
不過,維摩詰一向心向風雅,熱愛學問,對佛學尤其有濃厚的興趣,往往研究到半夜三更,且從中獲益匪淺。久而久之,他對佛教是變得如此地嚮往,有時竟然生出了出家的念頭,但很快就被他自己否定了,他實在捨不得離開這樣的富貴生活,更加捨不得離開他的嬌妻美妾。
可是,不久,出家的念頭又冒了出來,又被他否定了。他無法想象自己離開現在的富貴、離開那些嬌妻美妾之後的生活。可是,很快,出家的念頭,竟然又冒出來了,但還是被他否定了,因為,他一想到妻妾們因為他出家而痛不欲生的樣子,就於心不忍了。可是,出家的念頭,在他腦海中出現的頻率,竟然越來越高。
他研究佛教理論,有了很多心得,就寫出來,派人送給佛祖,請佛祖看。佛祖看了,也給他回信,對他的見解,常常讚揚或表示認同,還對他研究佛教予以鼓勵。這樣,維摩詰研究佛教,勁頭更加大了。研究越是深入,他出家修佛的念頭就越是強烈地冒出來。
終於,維摩詰親自去見佛祖,向他當面表達了出家修佛的意向。可是,佛祖很明確地告訴他:他不適合出家,因為他的意志還很不堅定,太貪戀奢華的生活,愛慾尤其強烈,即使出家,也難以堅持,何必多一番折騰。他聽了,很痛苦。
但是,儘管出家的想法被佛祖否定了,他還是堅持研究佛教,越研究,越是覺得佛教的理論,是世間的真理,非常佩服佛祖的智慧。
維摩詰住處附近,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佛寺,叫淨土寺。一看名字,人們就可以知道,這是修習佛教淨土宗的佛寺。淨土宗的修行方法,非常簡單,就是念“阿彌陀佛”而已,顯然和維摩詰的修佛路子不同。這佛寺規模不大,也不算有名。主持法號紅蓮,人們也看不出他對佛教有什麼精深的研究,只知道他對佛教的信仰非常堅定。
維摩詰也很想實踐淨土宗的修佛方法,以便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瞭解佛教,何況,他深深地知道,只從書本上研究佛教,沒有宗教實踐,對研究佛教,也有不利的方面。
於是。一天,他來到淨土寺,找到紅蓮和尚,提出想參加紅蓮和尚組織的紅蓮社的唸佛法會。
紅蓮和尚聽罷維摩詰的話,問道:“我們紅蓮社唸佛會,施主您如果不來加入,我們肯定不會有任何責怪的意思,但是,如果施主來加入了,那麼,就只能遵守我們的所有規定,沒有通融的餘地。如果你一會兒來,一會兒又不來了,那是不被允許的。”
維摩詰道:“我明白,如果來參加了,相關的規定,我肯定遵守,全部遵守。”
紅蓮和尚道:“每個月初一、初二、初三,整整三天,每天卯時開始,到戌時結束,除了上午一餐、中午一餐在本寺香積廚用餐之外,都要在本寺佛堂唸佛,施主能堅持得了嗎?”
維摩詰道:“我能夠堅持的。”
紅蓮和尚道:“初一日來唸佛前,您必須齋戒七天七夜。在齋戒期間,您只能獨居一室,靜坐思維,想象佛教中關於淨土的記載,還有佛教中的種種故事等等,不能做其他的事情,如音樂、書畫、博弈等等的事情,一概不能做。一日兩餐,每餐一飯一素菜,可以由一個男性給您送到您的居室。此外,您不能見到任何女性,也不能想念她們。這些,您能夠做到嗎?”
維摩詰思考片刻,無奈地回答:“我老實說,不能。”
紅蓮和尚道:“施主誠實可嘉,但是,我遺憾地告訴您,您還是不要來參加我們紅蓮社的唸佛會為好,我們也不會接納您的,請您諒解。”
維摩詰道:“我完全明白,完全理解!”隨即告辭。
回到家裡,維摩詰非常沮喪,但是,又無可奈何,據說,他賦詩一首,雲:
“燕語呢喃鶯又鳴,人生難斷是深情。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維摩詰在痛苦中,繼續認真研讀佛經。有一天,他讀某部佛經,讀到這樣的故事:兩個修道士,在交流得道經過。
甲說,某日,他在某條河邊,看到很多女子在那裡洗衣服。其中不少女子,一條手臂上,戴了不止一個手鐲。隨著她們洗衣服的時候手臂的運動,手鐲之間撞擊,發出聲音。這些聲音匯合起來,竟然成了美妙的音樂!可是,一會兒,這些女子洗完衣服,都離開了,當然,那音樂,也就停止了,且永遠不可能重複了。他由此悟得:世俗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很多很多種因緣偶然湊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只要其中的某一種因緣發生了變化,那麼,這種事物,也就不復存在了。這就是“無常”的道理。
乙說,他看了荷花池中的荷花從盛開到凋零的過程,就悟得了“無常”的道理,思維過程,也和甲一樣。
這兩個故事,非常簡單,維摩詰熟得幾乎不能再熟了。可是,經典就是經典,他讀了這兩個故事,竟然有了了不起的發現!
他想,用這樣的思維方式,來看待自己的富貴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不也可以悟得這樣的道理嗎?他又經過更加深入、完整的思考,終於得出了一個新的理論:人們從富貴生活中,也可以悟得佛道、堅定對佛道的信仰、有效地修習佛道。就這些方面而言,富貴生活和清苦的生活,乃至苦行生活,都沒有什麼不同。其關鍵之處是,修佛道者能夠不迷失於富貴生活,必須勇猛精進地修習佛道。生活清苦甚至苦行的佛道修習者,如果對這樣的生活心生厭倦,甚至謀求擺脫這樣的處境,或者不能勇猛精進地修習,也是不可能取得進步的。
此後,維摩詰在朋友圈中,就宣揚他這種新理論。佛的弟子們知道了,頗為不以為然,做了充分的準備,等待機會,想推翻維摩詰的理論。
某日,維摩詰發朋友圈,說他病了,但不是很重,也不是傳染病。除了午睡的時間比平時長一刻鐘之外,飲食起居,一切如常。
佛的弟子文殊菩薩等知道了,就借探病慰問之名,前來和維摩詰論佛法,駁倒維摩詰的那個新理論。雙方辯論的結果是,文殊菩薩等師兄弟敗下陣來,維摩詰完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