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將仍心存疑慮的氛圍中,張遼站出來說道:“曹公正在外面率軍作戰,等待他率領的援軍到達時,孫權軍很可能已經攻破了我們的城池。所以,這封信函是在告訴我們,在敵軍集結完畢之前,我們要主動去攻擊他們。我們先挫敗敵人的氣勢,以安定軍心,然後才能順利守城。勝敗之機就在這一戰,諸位還有什麼疑惑呢?”

張遼和李典兩人有著昔日的舊仇,為了避免他們因為舊仇而導致誤事,曹操在信函中示意由張遼和李典共同負責出戰,而由樂進守城。然而,曹操的信函只提及人員的分工,沒有規定具體的出城時間和進攻方向等細節措施。張遼計劃在第二天清晨率領敢死者登鋒陷陣,直衝孫權的帥旗,但他又擔心李典不願意聽從自己的計劃。

李典感慨地說:“這是國家大事,要看你張遼的計劃定得如何。我怎能因為私人恩怨而忽略公務呢?”於是,在當夜,張遼在七千人中募選敢死者,最終選出了八百名勇士。他還殺牛,剝開牛肉,將牛肉賞賜給這八百名敢死者,準備迎接明日的大戰。

這就展現了張遼的領導才能和決斷力,以及他對戰局的清醒認識。他沒有被個人恩怨左右,而是將國家大事放在首位。李典也體現出了忠誠和責任心。透過募選敢死者和賞賜牛肉的舉動,張遼展現了他對士兵的關懷和激勵,為接下來的戰鬥增加了緊張和士氣。這個將在部隊中體現出勇士的英勇和團結,為戰鬥的發展注入了懸念和動力。

第二天清晨,太陽剛剛升起,張遼身披鎧甲,手持長戟,親自率先登上戰場,直衝敵陣。在衝入東吳的營壘之前,他已經斬殺了數十名東吳士兵和兩名將領。他高聲呼喊著自己的名字,勇往直前,衝入了東吳的營壘。隨後,張遼率領著敢死隊勇往直前,奮勇衝殺,一直衝到了孫權的主帥麾旗下。

孫權大為驚慌,周圍的東吳將領們也陷入了迷茫,不知如何應對。於是,孫權匆忙逃向一座較高的山冢,而他的衛隊則持著長戟防止曹軍追擊。張遼站在山腳下大聲呼喊:“孫權,出來一決勝負!”然而,孫權不敢有所動作,東吳的將士們也陷入了困惑和無所適從的狀態。

張遼展現出了他的英勇和果敢。他親自領銜進攻,斬殺敵軍,並率領敢死隊衝破敵陣。他的威名和勇猛激發了東吳軍隊的恐懼和混亂。而孫權的逃亡和東吳將士的迷茫,則為故事增添了緊張和懸念。

張遼的英雄氣概和戰鬥力,同時也突出了他在戰場上的指揮才能。孫權的逃避和東吳軍隊的無所適從則使整個戰局變得撲朔迷離。

東吳諸將沒有做好準備,張遼突然發動攻擊,導致東吳猛將陳武不幸戰死,宋謙和徐盛也負傷後退。潘璋恰好在他們身後,騎馬衝上前,斬殺了宋謙和徐盛麾下後退計程車兵。原本正在後退的敗軍見到這一情形,紛紛回到自己的陣位上,奮力戰鬥。

儘管張遼的軍隊只有八百人,但東吳龐大的軍隊將這些敢死隊團團包圍,形成了數重防線。就在這時,賀齊殺入戰局,進入中軍,並拾起了徐盛因負傷而丟掉的長矛。

在東吳軍隊圍困張遼的軍隊數重之後,張遼採取了左右驅逐圍兵的戰術,然後直接向前進行急擊,開啟了東吳的包圍圈。在戰鬥進行到中期時,張遼率領數十人成功突出重圍。

然而,在張遼突圍後,還有餘眾幾百人被困在了東吳的包圍圈中。他們大聲呼喊著:“將軍要捨棄我們嗎?”由於人數眾多,他們的呼喊聲響徹雲霄,甚至被遠處的張遼聽到。張遼聽到餘眾的呼喊聲後,帶領著中期突圍的數十人再次殺入重圍,救援了被圍困的餘眾數百人。

最終,東吳軍隊潰敗,望風而退,不敢再與張遼軍隊對抗,被稱為“權眾破走”。

張遼的忠誠和英勇,他不忍心捨棄被困的餘眾,決定再次衝入重圍進行救援。張遼的決策和行動體現了將士間的信任和團結,同時也展示了他們的頑強意志和戰鬥力。

出戰場上的生死相搏和將士們的決心。張遼的救援行動將成為故事的高潮之一,同時也將強調團隊合作和拯救同胞的情感。整個戰鬥將以東吳軍隊潰敗和張遼軍隊的勝利結束。

東吳各兵團接到了撤軍令後,紛紛撤退,各自離開了戰場。逍遙津是南肥河上的渡口,孫權計劃從逍遙津南岸渡河撤退。此時,逍遙津北岸只剩下5支東吳部隊,包括孫權的一千餘名車下虎士,以及呂蒙、蔣欽、淩統和甘寧的私兵。張遼在城上觀察著吳軍的撤退情況,發現大部分東吳軍隊已經先行離開,只有少量精兵留在逍遙津北岸。張遼得知情況後,帶領軍隊追擊東吳軍,並分兵去破壞橋樑。

張遼率領步兵和騎兵一起出發,迅速到達逍遙津北岸。孫權見狀,心知不妙,急忙派人召回已經撤退的部隊,但那些部隊已經離開一段時間,無法及時趕回。甘寧拼命拉弓射箭,看到東吳士兵計程車氣低落,鼓手驚恐不敢再擊鼓。甘寧大聲責問鼓手為何不吹號擂鼓,甚至拔刀欲斬之,鼓手才擂鼓吹號,東吳士兵聽到後,士氣重新振奮起來。右部督淩統帶著親衛族眾三百人與曹軍展開激烈血戰,成功救出了孫權。孫權與甘寧趕往逍遙津,逃到橋邊時,發現橋已被曹軍破壞,只剩下兩邊延伸的橋板,中間有一段距離沒有橋板可走。

孫權與甘寧急急趕往逍遙津,希望能夠逃離曹軍的追擊。然而,當他們來到橋邊時,卻發現橋已被曹軍破壞得面目全非,只剩下兩邊延伸的橋板,中間的一段空無一物,無法行走。

孫權面對眼前的困境,陷入了猶豫和無奈之中。這時,身邊的官員谷利站了出來,提出了一種勇敢而獨特的解決方案。他建議孫權扛起馬鞍,讓馬向後退,然後再衝向前方,利用慣性和速度衝過那段沒有橋板的距離。同時,他自己站在後方,用鞭子抽打馬,幫助加速。

孫權雖然心存疑慮,但也明白眼下只有勇往直前的機會。他果斷地接受了谷利的建議,緊緊扛起馬鞍,令馬向後退。隨著馬的後退和谷利的鞭子抽打,速度迅猛地加快。當馬鞍與橋板的距離減小到足夠的程度時,孫權一咬牙,再次衝向前方。

時間彷彿凝固了一般,一剎那間,孫權與馬一起飛躍過了中間沒有橋板的距離。他們如同騰空的箭矢一般,飛過了南岸。孫權頓時感到一陣深深的寬慰和慶幸,同時也對谷利的智慧和勇氣充滿了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