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來得很快,轉眼就進入5月了。

這天,劉恢特意把一眾下屬找了過來。

劉恢看著坐在一起的人,心裡也是豪情萬丈。

荀彧、戲忠、賈詡、郭嘉、沮授、王越、史阿、黃忠、典韋、張郃、高順、高覽、華佗、馬鈞等人圍坐在一起。

劉恢現在想的是接下來是如何讓大家建立一種全新的意識形態。

不過,他並不著急。

“今天請大家過來,是商量一下前往遼東的事宜。

文若,你先談談準備情況。”

荀彧立即抱拳行禮,“諾”。

“按照殿下吩咐,目前在座的以及800護衛人員,家屬已經全部進入洛陽。

我們前往的遼東,進入九月就會降溫,冬天異常寒冷。

現在是該準備動身了,從洛陽前往遼東需要一月有餘。”

劉恢接過話說道:“大家工作到了遼東再安排,我們走的路有些不一樣。”

聽到這兒,也沒人感到詫異,因為這段時間從劉恢給他們講的內容,讓人太震撼了,不過,細想的確有其道理。

“我的想法是三天後動身,你們帶著大家直接前往遼東。”

“文若”

“在”

“一路上由你全權負責安排。”

“諾”。

“到了遼東,先把大家安頓下來。

文和,你和黃忠先把遼東軍隊接管過來,如遇反抗,直接斬殺。”

“諾”

此時,大家才發現,這位殿下絕對是一個殺伐果決的狠人。

田豐說道,“殿下不和我們一道前往?”

劉恢點了點頭,“我準備前往陳留圉縣和北海高密縣迎接二位先生。”

大家點了點頭,也是認為劉恢做法是對的,天地君親師,這個時代非常重視授業解惑的人。

“殿下,你帶哪些人一道?”

“我帶惡來、史阿和郭嘉,另外帶二十人前往即可。”

劉恢繼續說道,“郭嘉和我一起拜師兩位先生”。

大家看著郭嘉多了一分羨慕,不要說能拜天下大儒,就是憑劉恢和他這層關係,估計未來前途絕不會低。

郭嘉也是一臉激動,更多是能師從兩位聞名天下的學者。

在劉恢看來,郭嘉此時不到14歲,正是應該讀書的時候,讓他出力還為時過早。

“殿下,王府何時修建?”荀彧問道

“你們的意思呢?”劉恢問道

田豐說道:“按照朝廷禮制,王府應該先建,然而情況特殊,到了遼東建王府恐怕需要兩年時間才行。”

田豐沒有說建,也沒說不建。

賈詡和沮授也差不多這個意思。

“志才的意見呢?”

“殿下,短期無法完工,不如明年再建。”

劉恢笑呵呵的說道:“諸位意思我已明白,從今以後,只要遼東還有一人吃不飽穿不暖,就不要再提修建王府一事。

到了襄平,找一個能夠10人居住的院子給我居住就行了。”

聽完劉恢的話,大家肅然起敬,這裡的人,除了荀彧是世家出身,其餘都算得上寒門或者庶民,他們更加清楚底層百姓的艱辛和卑微。

“諾”大家拱手答道。

“伯平、雋義、伯升你們一路聽從漢升指揮,漢升,你多聽聽幾位先生的意見。”

“諾。”

安排好眾人,劉恢特意把華佗和馬鈞留了下來。

華佗一臉疑問的看著劉恢,好像在說,我何時答應你去遼東了?

劉恢笑嘻嘻的說道:“華神醫,你一人一年能看多少病人?”

華佗略微沉思一下,回答道:“一年大約能看2000人左右。”

劉恢點了點頭,“大漢百姓有6000萬,想要都能看病何其難?”

“我準備在遼東建一學院,名為醫學院,專門培養醫師,不過,學院差一名院長,想請華神醫擔任。”

華佗聽完內心有些嚮往,“殿下知道培養一個醫師需要多久?”

“短需要三年五年,長需要十年二十年才行。”華佗繼續說道

劉恢自然知道這些。

“醫學院我準備分科,把各種病人進行分開。

醫師不用全部學習,例如:學外傷的就專門學習外傷,正所謂術業有專攻。”

聽完劉恢的話,華佗好像開啟一扇大門一樣。

“妙妙妙,這樣一來,還能專門學習一科就行。

殿下大才,這個院長我接了。”

“哈哈,好。”

“華神醫,你給家人寫封信,我安排人去接。

順便把你好友弟子全部接來遼東。”

“殿下這是準備一網打盡啊。”

“到了遼東,每年會給你們一筆錢專門研究病情藥理的。”

“好”。華佗此時內心異常激動,這個時代醫師同樣被人看不上,被視為賤籍,比農民地位還低下。

接著劉恢拿出一本最基礎物理知識給了馬鈞,這是劉恢自己編寫的,夾雜了一些問題,比如:樹上果子成熟以後為何掉到地上而不是天上?人為何到水下時間長會死亡?河水為何往下流?

“德衡,過去路上無聊時可以好好看看,等到了襄平我們再好好溝通。”

“諾”馬鈞接過以後立馬翻閱起來。

以馬鈞的天賦和愛好,很快就會投入進去。

劉恢其實有很多想法,只不過眼下不合適。

華佗和馬鈞離開後,劉恢越發感到夢裡的真實性,因為眼前這些人,自己一個也沒聽說過,然而是真實存在的。

未來五胡亂華,漢人十不存一也是有的,想到記載五胡亂華的悲慘,連史書都不敢描述,劉恢心裡很痛。

雖然按照原來歷史,自己已經死亡了,漢朝也快滅亡了,6000萬百姓到三國鼎立時才800萬人,這也是間接造成五胡亂華的原因之一。

農業社會,人口是一個國家強大的根基,有人才會有更多賦稅,更多兵源。

此時的劉恢,不在意漢朝是否滅亡,更加在意的是百姓的艱難,他深切知道,百姓就像韭菜一樣,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迎來內亂和戰爭,根本原因有兩個:1、人口增加土地並未增加,社會矛盾加劇,尤其是土地私有化帶來大量土地被兼併,農民沒有土地還是農民嗎?加之稅收制度是為世家豪族打造的,百姓自然更加悽慘。2、社會產業單一,農業種植技術落後,此時的麥、粟等畝產量不足200斤(按照現代不足100斤,漢代一斤16兩,相當於258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