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遼東離中原遠隔千山萬水,如何把這些流民帶往遼東?”戲忠看著地圖問道
這個時代的交通除了馬就是兩條腿,往往跨州出行都是以月來進行計算。
大海對大家來說神秘莫測,這也就不怪戲忠的憂慮。
“請看,如果從渤海、東萊這些地方前往遼東是否更加便利,我們可以從海上走。”
“殿下,這條路恐怕行不通。”荀彧接著說道
“為何?”
“聽我叔父說,大海里風浪很大,徐州曾經有人出海,九死一生才回來。”
荀彧的擔憂很正常,大漢此時的船隻是平底船,如果在湖泊裡面行駛還行,因為水是相對靜止的,而大海完全不一樣。
劉恢點了點頭,說道:“我在宮裡書籍看到一則記載,大約三十年前,曾經有個遙遠的國度利用船隻航行來到日南郡,也就是交州最南端。
我特意翻看了記載,當時他們船隻是透過岸邊向前而來到大漢的。
由此說明,我們走海邊靠陸地地方航線是完全可以的。”
劉恢並非胡說八道,在夢裡,他記得羅馬帝國有人曾經透過這種方式進入日南郡的。
當然,皇宮裡面的書他是沒有翻看。
“嘶……,真的可以嗎?”
郭嘉撇了撇嘴,“行不行到時試一下就知道了。”
劉恢贊同的點了點頭:“郭嘉說得有道理,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秒,大妙。
殿下真乃大才。”荀彧讚歎的說道
劉恢瞬間明白過來了,自己無意中說了一句詩,他很想給自己一個嘴巴。
“殿下,這詩應該還有吧?”戲忠湊過來說道
“沒有了,我只是順便說一下,殘缺有時也是一種美。”
幾人抽搐了幾下嘴角,不是因為你是皇子,幾人已經開罵了。
“三位,你們談談自己看法。”
此時幾人在劉恢帶動下已經放開了。
荀彧說道:“殿下設想不錯,不過實行起來必然面對巨大阻力。
除了具體操作上的困難,還有就是朝廷的態度,陛下雖然認可了殿下這樣做,但是朝中大臣呢?如果沒有影響他們利益,他們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反之,他們必然會攻擊殿下。
那時,殿下的好心會成為他人攻擊的口實。”
劉恢微笑著點了點頭,“文若先生有什麼具體辦法?”
荀彧稍微思考一下,說道:“此時我們要化被動為主動。”
“何解?”
荀彧摸著嘴下稀疏的鬍鬚說道:“眼下各地流民越來越多,各地官員面臨壓力越來越大,流民代表著不安定因素,這對各地官府來說是禍害。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幫各地官員解決這個問題。
武力鎮壓肯定是不行的,想要解決這麼多流民,最好辦法就是這些流民已經離開自己管轄地盤,這樣一來,就和自己無關,也不會影響自己升官發財。
殿下可以派人先和幽州的地方官員協調。
由他們出一部分糧食把這些人送出境。”
戲忠也是贊同的點了點頭。
“妙啊,這樣一來,各地地方官員向朝廷上奏,要麼就是自己解決了流民問題,要麼就是流民離開主動前往遼東,無論前者和後者,誰也找不到殿下問題,更為關鍵是,朝裡這些人和地方官員有千絲萬縷的聯絡,無形這層保護也護住了殿下。”戲忠接過話題說道
劉恢笑了笑,“文若大才,在我看來,文若有王佐之才。”
此時荀彧還沒得到王佐之才的美譽,這是一個巨高的評價。
荀彧行禮道:“殿下過譽了。”
“殿下,文若的方案很好,只是基於一個前提,那就是錢糧問題,這是一筆巨大開支。”戲忠接著說道
“志才說得不錯,不過,我已經有所準備。
目前準備的糧食大約有10萬石,如果順利的話,三個月內能準備40萬石左右。”
幾人心裡大為吃驚,除了劉恢的前瞻性,更主要是劉恢居然能拿出這麼多錢糧。
看著幾人炙熱的目光,“不要多想,錢是乾淨錢。
我也不喜男色。”
聽著劉恢的話,幾人哈哈大笑,他們沒想到劉恢還有如此詼諧的一面。
劉恢站起來對著三人稽首行禮道:“三位都是當世大才,劉恢斗膽請三位先生前往遼東苦寒之地。”
荀彧和戲忠二人原本到洛陽來,就已經準備好了前往遼東,原因很簡單:君命大如天。
而劉恢不想強求,希望他們自願前往。
二人站起來立即回禮,“彧(忠)願意前往”。
“多謝二位先生,恢在此立誓,二位先生不負恢,恢永不負二位先生。”
聽完劉恢的話,二人頗為感動,這個時代誓言是很重的東西,那是一種生死不負的諾言。
荀彧和戲忠轉身看向郭嘉,郭嘉畢竟年幼,此時感覺手足無措。
“郭嘉也和我們前往,朝廷剛下旨,康成公(鄭玄)為遼東國太傅,伯喈公(蔡邕)為博士。
二人足以當你老師,到時你和我一起跟隨二位先生學習。”
郭嘉一臉興奮的說道:“真的嗎?”
劉恢點了點頭。
戲忠和荀彧也不解,因為二人受到黨錮影響,此時在老家不得離開,鄭玄在北海郡,蔡邕在陳留郡。
劉恢看出二人詢問的眼神,劉恢點了點頭,二人立即明白怎麼回事。
劉恢很是滿意,和聰明人打交道的確讓人愉快不少。
“預計兩個月後我們就前往遼東。
你們認為誰擔任國相合適?”
“殿下意思是遼東國相由殿下自選?”
“這是父皇的恩典。”
幾人點了點頭,互相看了一眼。
“文若出身不合適,這對今後我們要做的事情和文若都不利。”戲忠直言不諱的說道
荀彧也是贊同的點了點頭。
“那就由志才出任遼東國相,名義就是買官。
可能對志才名聲有損。”
戲忠笑著說道:“個人名聲不算什麼,只要能幫到殿下。”
劉恢繼續說道:“文若,你們有多少人一起前往?”
荀彧想了想,說道:“夫人和犬子一同前往,另外就是幾個護衛和傭人。”
“後面還有不少人前來洛陽,這些人的家眷就由文若和志才統一安頓。
我回頭讓他們給你200貫錢。”
“諾”二人行禮。
“你們三人就住在府上,要給家人寫信的話我派人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