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8年十二月,秦檜以宰相身份代表宋高宗趙構跪在金使腳下,“奉表稱臣”,承認宋為金的藩屬,接受金“賜給”的河南之地,並每年貢奉銀、絹各二十五萬兩、匹,南宋與金的第一次和議達成。
宋向金稱臣,割讓河南陝西等地於金國。
1139年正月,宋高宗大赦天下,封岳飛為開府儀同三司官銜。
下詔三次,岳飛拒不受封,辭書:“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可訓兵飭士,謹備不虞;而不可論功行賞,取笑夷狄。”
此後,岳飛又提議,隨宋使至西京洛陽謁掃先帝陵墓,以趁機窺探金國虛實,宋高宗不允,並斥令:不得招收河南陝西的義軍!
岳飛怒而辭職,宋高宗不允。
綦崇禮見狀,心知報國再無門,遂於1139年二月,提出辭呈,告老還鄉。
這一年,朝中抗金的大臣幾乎都被貶出了臨安,就連李清照的鄰居都受到了牽連,日日心傷。
西湖邊上,似乎也徹底的安靜了下來。
李清照看著朝中的波詭雲漪,大概是淚水早已哭幹,漸漸的也心如止水。
悲傷與否,似乎也沒有什麼意義了。
“小閣藏春,閒窗鎖晝,畫堂無限深幽。篆香燒盡,日影下簾鉤。手種江梅更好,又何必、臨水登樓。無人到,寂寥渾似,何遜在揚州。從來知韻勝,難堪雨藉,不耐風揉。更誰家橫笛,吹動濃愁。莫恨香消雪減,須通道、掃跡情留。難言處、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
【譯文:在閣樓中好似春天一般,平常不用的窗子將白晝都隔在了外面,走在畫廊裡,發現這裡非常深幽。篆香燒盡了,日影移上簾箔了,才發現黃昏將近。我喜愛梅花,自己種的江梅長得更好看,為什麼一定要再臨水登樓賞玩風月而荒廢了時光呢。沒有人來找我談話聊天,如今在這樣的寂寥環境裡獨自面對梅花,就好像當年何遜在揚州對花彷徨。
梅花色澤美豔,它雖不像別的花那麼畏懼霜雪,但畢竟嬌弱,難以經受寒風冷雨的摧殘。又是誰吹起橫笛曲《梅花落》,吹動了我的愁緒。不要怨恨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要相信,雖然梅花蹤跡難尋而它情意長留。我很難說出我的家世,多想有一個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橫斜優美的姿影,從這姿影裡還能顯示出梅花的俊俏風流。】”
這一首《滿庭芳》,便見證了她內心的平靜。
她歷經滄桑,卻依舊孤高自傲,只是,她的詞,已經不再犀利。
可若說她是心死,可她的詞中卻又包含希望。
“老師,大宋,還有希望嗎?”韓玉父看著手中的邸報,也是心憂不已。
“有的。岳飛還在,有的!”李清照自己都有些不信了,她只盼著,岳飛不要有事,一定要收復舊山河!
碧荷走了過來,手裡捏著個信封,道:“這是這個月的第三封書信了。夫人?”
“燒了!”李清照的面色瞬間一變,隨即轉身恢復,一通奮筆疾書,不過幾個呼吸的功夫便又奔了出來,將書信扔到碧荷懷中,道,“給她送去!”
碧荷哀嘆一聲,轉身便走。
“老師?”韓玉父擔憂地喚了她一聲。
老師一向平和,可唯獨碰到秦王氏的書信,便會暴跳如雷,氣得滿臉通紅。
“我李清照,不認她秦王氏是我的表妹!”李清照一手抓住旁邊的梅花枝條,被割傷了都毫不察覺。
次年,張掞、朱弁等人收錄李清照父親的詩詞文章,併為其做序,親自上門徵求李清照的意願。
李清照見得自己的父親名揚千古,心中略安。
本以為,此後的一生必是相安無事,奈何——
1140年,金國出現政變,撕毀了和議,大軍再次壓境,連破數座城池。
岳飛等抗金良將,不得已,再次出兵。
七月,宋軍諸路戰線捷報不斷:張俊攻克亳州,王勝攻克海州,岳飛敗兀朮於郾城……
一切,都似乎朝著美好的一面發展。
岳飛上書說:“民心都願意歸順大宋朝廷,祈求朝廷加派兵馬。”
然,在這戰局對宋軍極為有利之時,宋高宗卻一反常態,向岳飛發出了第一道班師詔。
岳飛上書爭辯:“金軍屢敗,已經丟棄輜重要逃,天時地利人和皆在我軍,強弱已見,機不可失,收復中原,指日可待!望陛下恩准!”
當時的宋軍已經打到了距離汴京幾十裡地的朱仙鎮,眼見就可以收復山河了,岳飛哪裡肯放棄。
可事情就是這麼離譜,宋高宗連發十二道班師詔,責令岳飛本人回朝。
聽聞岳飛要離去,百姓們紛紛跪倒在地,請求岳飛留下,岳飛哭道:“我十年苦心,毀於一旦,不是我不救你們,是朝中奸臣當道,陛下被迷了眼啊!”
岳飛拿出十二道詔令,無奈撤軍。
哪曾想,前腳岳飛才撤,後腳,金軍再次來襲,岳飛攻下的河南等地,一夕之間,再次回到金軍手中。
岳飛班師回朝途中聽聞此事,悲憤大哭:“所得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
回朝後,岳飛心灰意冷,再次請旨辭職,宋高宗依舊——不允!
1141年正月,金軍再次來襲,二月,岳飛再次出征。
金軍深知,有岳飛在,無法攻陷南宋朝廷,遂發來國書:“殺岳飛,可議和!”
四月,岳飛、韓世忠等良將被調離軍隊。
五月,秦檜又欲借軍吏耿著之事陷害韓世忠,岳飛得知,便修書通報韓世忠,保全了韓世忠。
於是,秦檜黨羽誣衊岳飛援淮西“逗留不進”、主張“棄守山陽”,要求免除岳飛樞密副使之職。
八月,岳飛被免職。
十月,秦檜誣告岳飛謀反,岳飛因此被下獄。
面對審訊,岳飛袒露出背上舊刺“盡忠報國”四大字,主審官何鑄見此,亦為之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