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一隻炭筆
陌上人如玉,桃花相映紅 西瓜瓜不甜 加書籤 章節報錯
由於李知安也是由內心裡的印象加以還原的設計,所以過程中少不了塗塗改改,所以李知安先前便索性用木炭來作畫,在需要修改的地方便用粉筆進行修改。
用硬木炭作畫的手法,此時還從未有人試過,至少對宋瑜和李熠來說,是生平僅見。
而且,李知安還是運用的立體畫法,將前後左右四面都詳細的表現在圖上。
這一切都超出了二人的認知,這新奇的畫法更是讓二人稱奇不已。
宋瑜率先問道:“這是用何物所畫?”
硬木炭作畫和正常的水墨作畫有著質的區別,一眼可見。畫法雖說新奇,但是更讓李知安看重的還屬這作畫的工具。
“用木炭所畫!”
對眼前二人,李知安沒有任何隱瞞,如實的回答道。
李熠也發現這點,也被李知安的回答震驚到。
“木炭作畫?”
“沒錯,便是用的木炭。”
房裡本就有先前製作還未用完的炭筆,李知安便直接將其展示給二人看。
並解釋了這炭筆作畫的優劣點。優點便是方便廉價;劣處卻有很多,其一便是這炭筆作畫難以長久保留,很容易便被擦除,再者就是用起來太髒,還有就是目前所能製作出來的炭筆脆性太大,易折的很。
可相對於缺點來說,只廉價這一點,對天下學子來說就足矣!
為什麼讀書人這麼少?為什麼讀書人多出自世家?便是因為供養一個讀書人實在要花太多錢。
拜師要錢,買書要錢,筆墨紙更是價格不菲,卻又是必備,更是消耗品,相對於前面兩項,後者才是最大的花銷。
有了這近乎不要錢的炭筆,豈不是能在筆墨方面省下不少錢財。
“治安,你是怎麼想到用這炭筆作畫的?”
李知安略作思索,便為宋瑜解釋道:“其實很簡單,因為窮,蘇奕我們鄉下的孩子小時候都喜歡用木炭在牆上寫寫畫畫,讀書之後紙墨筆的花銷實在太大,後來我便想到用木炭替代,經過這麼多年改進,便有了如今這模樣了。”
就目前而言,李知安可沒有製作前世所用的鉛筆的能力。
但為了能好寫些,李知安根據記憶裡換芯鉛筆的樣式,對炭筆進行了改進。
選了一小節且內裡又小的竹節,選取硬木炭將一頭用小刀削成適當的大小,隨後插入塗抹了一點點漿糊的竹節之中,便有了簡易的鉛筆。
當然,這樣製成的炭筆也存在一些缺點,比如雖是用的硬木炭,但是隨著被削細之後,硬度也隨著降低,所以使用時不能過度用力。
還有便是削一根筆芯可要花費不少的功夫,非常容易就失敗了。
所以李知安也在研究如何繼續改進,因為若是能夠批次生產的話,便可以在村子裡辦一個小作坊,讓村民們加入進來,帶他們致富。
至於如何改進,他心裡也有了些眉目,只等之後慢慢實踐,畢竟今後他最多的便是時間了。
想到宋瑜和李熠都有著不凡的家世,所以在二人的親眼見證之下,李知安便用手中製作的炭筆為二人演示了炭筆的用法。
並且特意為幾人展示瞭如何改錯!
炭筆的寫字效果算不得多好,肯定比不上用毛筆寫,但只這能改錯的特點就再次證明了其所蘊含的價值。
宋瑜和李熠在看到李知安用一根白色的不知名之物,輕易便將寫錯的字擦去,隨後李知安又在原處寫上正確的字。
李熠隨後更是激動的說道:“這還能原處改正?”
李知安輕輕點頭:“雖然不能潔淨如新,但是也差不多了。”
但這一點又算得了什麼?所謂瑕不掩瑜,用在此時卻是恰好。
“不知這可能大批次的製作出?”
宋瑜家中有不少生意,家中積累的財富不知有多少,再加上家中在朝又有很強力的關係,所以真正是富貴之家。
宋瑜自幼耳濡目染,便養成不俗的商業頭腦。也只是看到現在,就想到將其商業化。
這讓李知安不由對宋瑜刮目相看,他想不到宋瑜最先想到的是這一方面。
一旁的李熠也後知後覺道:“若是能大量製作的話,不僅能給知安你帶來大量的財富,更是一件有大功德之事,怕是天下讀書人都要念你李知安的好了。”
當然,李熠所指的讀書人更多是寒門子弟,因為真正來說的話,還是用筆墨更好些,若是不缺錢的話。
但並不意味著炭筆就只會有寒門子弟來使用,原因也很簡單,此時李熠就很想要有一隻炭筆。
因為李熠看到了這炭筆的又一優點:即拿即用!
傳統的毛筆需要先研墨,然後潤筆,之後才能書寫,且一旦出錯便不能再改正。
而炭筆顯然是拿起即用,就算不慎出錯,也能當場修改,實在是方便太多。
而李熠說的話也不是為了恭維李知安,因為他所說的也確實是如此,因為就他目前來看,炭筆的製作成本應該很低。
“這炭筆製作成本很低,但是要製作成功一直耗時不短,我還在想能不能再改進改進,簡化製作過程的同時,提高製作的成功的效率。”
製作成本不能單純從原材料算,還需要考慮平均工時和成功率,也就是效率比。
宋瑜相信李知安此刻所說,也說道:“這是自然。”
宋瑜此刻也發現,越是與李知安接觸的多,越是能感覺到李知安身上似乎有著無限的可能和驚喜。
隨著接觸的越多,就能發現的越多,就更是會被李知安所吸引,想要更加深入去了解。
但宋瑜沒有發現,因為對李知安產生了好奇,所以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和對李知安的不斷了解,她對李知安產生的情愫也更多,她正在不斷的沉迷...
而對李熠來說,他不會看中這隻炭筆背後所蘊藏的利益,這對他也沒有任何益處。
他所看重的也僅僅只是李知安這個人罷了。
本是覺得與李知安有些意氣相投,很合自己的口味,所以有了相交的念頭;
而後便是讚歎於李知安驚世的才華,對李知安更加的欣賞,所以才會在今日來訪;
此時對李知安便是更加的看好,也很自豪,讚歎於自己獨到的眼光,我李熠看中的人又豈能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