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大齊皇帝,也很難想到能與《青玉案·元夕》相媲美的上元節詞。

於是李知安的名字的第一次出現在這位至尊的眼前,並留下深深的印象。

相比於《青玉案》的驚豔,隨後看到《師說》全文,便是震驚與驚喜了!

特別是這《師說》還是在臨安城收穫成效之後才彙報入京,於是結合其帶來的真實影響,讓齊皇更加欣喜。

先前的那一絲抑鬱也隨之被取代:“哈哈哈...好!好!好啊!”

主子高興,身為奴才的袁錦自然更加高興,那猶如秋後敗菊的老臉上的笑顏,並不好看一點點。

猜不到這奏章上具體寫的是什麼,袁錦也不會張口問。

但就剛剛齊皇情不自禁的將《生查子》《青玉案》以及《師說》輕聲念出大概,可就算是這大概,也讓袁錦震驚不已。

要知道這位大太監的文采可一點不低,自然明白這詞的好,以及《師說》一文所蘊含的意義。

在聽到‘李知安’這個名字後,便知道大概是臨安城新出了一位才子,這些文章詩詞想來便是出自此人之手。

袁錦知道,已經很多年沒有能讓陛下三呼好字的詩詞文章了,所以這李知安的名字也記在了這位大太監的心頭。

“袁錦,通知下去,明日朝會,在京官員,任何人都不得缺席。”

“諾!”

袁錦心裡一驚,沒想到陛下會下這麼個指令。要知道當今陛下是出了名的‘嚴於律己,寬以待下’,平日裡除了大朝會,有些官員因故請假的有許多。

齊皇不僅不會生氣,更是會關愛有加。可以說京官們這些年過得真是非常的好。就如今日來說,朝會簡單的開完,之後更是讓官員們休沐一日。

袁錦知道必然是因為這封奏章,想來也只有這篇《師說》才會讓陛下如此吧?但袁錦的眼界畢竟是有限,也未能聽全原文,所以不明所以。

“諾!”

於是宮裡的太監們頂著大學出了皇宮,到各官員家傳遞訊息去了。

所有人都好奇咱們仁慈的皇帝陛下為何會要求所有人明日都必須上朝,於是紛紛問來傳話的內侍究竟是為何。

當然,沒有人能得到答案,唯有寥寥幾人知道是因為一封來自臨安府的加急奏章。

於是不禁猜測:難道臨安府有什麼大事發生?雪災?

帶著心裡的疑惑,終於等到了第二日的上朝時間。

許是大雪過後,天寒地凍的,還真有不少官員因此偶感風寒,平日裡自然要告假的,但今日也都只能強撐著病體來上朝來。

群臣按次序列隊,恭敬的等候上朝,不敢有絲毫議論的聲音。

“陛下駕到!”

眾臣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平身~”

“謝陛下!”

隨後袁錦便高聲說道:“有事起奏!”

當然沒有人在此刻出班,因為都知道陛下有事要說。

果然,在短暫的沉默過後,齊皇開口道:“袁錦,將臨安昨日上奏來的那封奏章,給諸位臣工們念念。”

“遵旨!”

金鑾殿內,針落可聞,袁錦的公鴨嗓隨後響起,將牧珂田所奏一字不錯唸了出來。

起初,殿內眾臣也都驚歎於這兩首詞的驚豔,只一遍便能知道這兩首詞都是傳世之作,對於詞作者也都好奇的緊。

但所有人也都知道,陛下不會因為這兩首詞就會有昨日的旨令。

果然,隨著袁錦將《師說》以及在臨安所帶來的影響一一念出來後,所有人都明白了緣由。

同時也震驚:如此輝煌鉅作,大齊文事可興矣!

大齊在當今幾代齊皇和臣子的治理下,齊國有盛世之景。

但承平日久,經濟繁榮的外表之下,亦是有諸多危機存在,其中便有國內文風的敗壞。

不知從何時起,學子們向學之心日益低落,而驕奢淫逸卻隨之滋生。

其實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積極繁榮是表象,因為真正有錢的人家只在少數,而讀書人卻絕大部分出自這些有錢人家。

窮苦家的孩子自然發奮讀書,就如曾經的李知安一般,但是又有幾個如李知安這般,能有出頭的機會?

貧富差距愈大,有錢有勢人家的孩子自出生起便不愁吃喝,甚至將來子承父業就好,也就讓人有了懶惰心理,不再覺得自己需要發奮讀書了。

而懶惰的情緒最容易感染,於是便有了如今大齊出現人才不濟的景象。

這一點,齊皇從這些年的進士文章中就能看出。

可這一現象並不是一人能改變,即使作為齊國主宰至尊的他,也對此事常感到無能為力,或者說束手無策。

而這《師說》卻著實給了他啟發!

“諸位愛卿,覺得這篇《師說》如何?”

在場都是士大夫之族,但是能立於這金鑾殿的,哪個不是飽學淵博之人,自然不會將自己列入‘不從師’的行列。

“針砭時弊,前後有據,見解獨到,堪稱美文!”

這是當朝宰相做出的評論,這十六個字也可見這位對《師說》的讚賞與喜歡。

“臣請抄錄一份,好回去給所有太學學子學習,醒悟!”

“臣認為這《師說》所說的‘恥於相師’有些偏激!”

“臣認為...”

不出齊皇意料,對這篇《師說》的評價,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現象。

但齊皇也不惱,也不點評誰對錯,只是淡淡的問道:“諸卿可知,這李知安是何人也?”

自然沒人知道李知安,於是金軟殿內再次陷入平靜。

“朕告訴諸位,這李知安並不是耄耋老儒,而是未滿雙九的少年郎!”

在這封奏章之外,牧珂田也特意寫明瞭關於李知安的一切。在知道這些之後,也讓齊皇覺得更好,因為這樣就更能讓天下學子有羞愧,才會有更多的學子能夠幡然醒悟。

臨安府如今的變化便是最好的實證。

沒有人能想到寫出如此《師說》文章的人,居然是如此年輕的少年郎。

若說只有先前的兩首詞,並不會讓在場人驚訝,無非感嘆其詞才之好。

可《師說》的意義卻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隨後,齊皇便又讓袁錦將李知安的身份資訊一點無餘的說與眾人知道。

於是李知安這個名字不再是簡在帝心,更是被大齊所有真正的有實權的‘京官’們記住。

齊皇也在所有人震驚的同時,最後說道:“今日回去,所有人都好好品一品這篇《師說》,回頭各自給朕寫一封摺子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