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經濟復甦,但人們已不信軍政權能保障私有財產了。使大多數智利人相信民主最能確保其權利的時機成熟了。1985年,天主教會表示支援並領導了民主運動。紅衣主教胡安·弗朗西斯科·弗雷斯諾聯合所有非共產主義政黨團體簽署了“全民爭取向民主過渡協議書”。皮諾切特先前曾對教會從事人權活動表示過不滿,這會兒又告誡紅衣主教要遠離政治。1986年9月左派恐怖主義組織“馬努埃爾·羅德里格斯愛國陣線”試圖暗殺皮諾切特,用機槍和火箭打死五名侍衛,皮諾切特本人乘裝甲車逃脫。暴力行動差點兒破壞了探求民主的程序。
1987年4月間教皇約翰一保羅二世訪問智利,和平又有了希望。210他稱智利政府為獨裁政權,要求恢復社會正義。皮諾切特不想放棄權力,但還是根據1980年憲法規定準備舉行1988年的公民投票。他的官員們制定了選民登記程式,確定了對政黨進行甄別的標準。他接著竭力使智利人相信:讓他再任總統八年,他們肯定能過上安定、富足的生活。
為了使基督教民主黨能更好地策劃反對皮諾切特再任八年總統的運動,該黨主席加夫列爾·巴爾德斯引退讓位給帕特里西奧·艾爾文。1988年初,艾爾文透過談判成立了一個稱之為“各黨一致否決聯盟”的中、左政黨聯合組織。社會黨在溫和派領袖裡卡多·拉戈斯的領導下於運動中起了很大作用。“各黨一致否決聯盟”創造性地利用電視插播廣告和社群組織搞活動,形成了一種使皮諾切特的支持者們驚訝不已的宣傳勢頭。美國和歐洲的民主組織也大力資助“否決”運動。
1988年11月,民眾用選票表達了自己的意見,讓“各黨一致否決聯盟”以54%的選票贏得了勝利,皮諾切特獲得42%的選票。
要在以前,皮諾切特可能會篡改選舉結果,亦或乾脆就拒不遵從這一結果,然而這會兒西半球大多數國家都是民主政府了。就是皮諾切特也難以抗阻這一民主大潮。而美國的政策也對軍政權極為不利。儘管如此,要讓一個軍事領袖主動終結自己的政權是罕見的,特別是像智利那樣在20世紀80年代末經濟大發展的形勢下那麼做就更不尋常了。皮諾切特可能是過於自負了,總認為反對人民團結陣線的智利會始終在投票時對他表達感激之情。他如果真是這麼想的,那就大錯特錯了。這會兒他必須進行1973年以來的首次公開選舉。
各政黨選出候選人,開始投入競選運動。由基督教民主黨、社會黨和一些左派小黨組成的“各黨一致否決聯盟”推選帕特里西奧·艾爾文為其候選人。國家復興黨和獨立民主聯盟這兩個右派政黨結盟,選定皮諾切特政府前財長埃爾南·布奇為候選人。
另一右派候選人弗朗西斯科·哈維爾·埃拉蘇里斯使保守派的選票發生分流,這在選舉尚未進行時就確保了艾爾文的勝利。“各黨一致否決聯盟”還獲得120個眾議員席位中的72席、38個參議員席位中的22席,在參、眾兩院均佔大多數。
“各黨一致否決聯盟”早在選舉前就試圖說服皮諾切特修憲了。他同意增加有關民主程式的條文,但拒絕修改有利於政黨結盟的議會選舉制度。皮諾切特還堅持要保留他的武裝部隊總司令職務直到1998年,從而拒絕了總統對軍隊的控制。
最後,皮諾切特拒絕保證在他總統任期屆滿前不再頒佈任何法令。這一民主恢復程序雖然不那麼完美,但也未妨礙帕特里西奧·艾爾文1990年3月11日舉行就職大典。他成了智利17年來的首位民選總統,面臨著恢復民主這一艱鉅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