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雄血染官渡口,只為南北十一州。

孫策身亡,將自己和父親打下的基業,交到了雌雄難辨的孫權手裡,本來說好的孫策和袁紹合夥幹曹操,結果曹操將一個大將軍的職位砸在了孫權頭上,成功瓦解了孫袁聯盟。

但是我袁哥的脾氣大家都知道,只要老兒子不犯病,幹曹阿瞞就是隨時隨地。

一聲令下,集結了冀州、青州、幽州、幷州共70萬兵馬。

一路南下,經白馬、延津,最後到了陽武。

報主公,曹操起兵七萬,前來迎戰了,迎戰殺於關渡,前軍已向我進發。

曹操以少迎多,而盡全力固守官渡,因為官渡離許昌不足二百里,一守官渡,是南北交通的咽喉,如果失掉官渡,那麼許昌就失去了屏障,至於兵力相差懸殊,因為曹操常年征戰,這7萬人皆是精兵強將。按初步估計,可以以一當十啊,至於實際情況呢,那誰知道。

袁紹聽了就想笑,曹阿瞞啊,你就七萬人馬,還不夠我下一頓餃子,妄想與我70萬大軍對壘,豈非以卵擊石啊?

傳令三軍,加速前進,一戰定決雌雄。

謀士沮授建言,那曹操連年征戰,兵精將勇,但是糧草不濟,我軍糧草充足,但是軍隊缺乏實戰經驗,與之硬拼不明智,守住陽武,穩紮穩打,耗盡其糧草,保他不戰自潰。

袁紹眼睛一瞪,沮授啊,你沮授該叫舉手投降,媽的,老子的七十萬打曹阿瞞七萬,你讓我保守,以後回河北,我還怎麼支稜,我以後沒落個以大欺小的名,誒,如此喪氣的話,亂我軍心啊,來人,拉下去斬了。

主公不辯忠言,於戰不利啊,於戰不利啊!

主公且慢。

主公。

眾將領紛紛求情啊,臨陣斬將,大忌啊,最後判了一個隨軍監押,回師再殺。

袁紹這70萬大軍浩浩蕩蕩來到了曹操陣前,左右排列著張郃、高攬、韓猛、淳于瓊等諸將,前方盾牌兵壘起了數里鋼鐵圍牆。

曹操看這架勢,是要玩持久戰吶。

袁紹可居守事,丞相卻不能如此,我軍精銳以一當十戰之,應以極戰挫去銳氣,攻其驕橫,若拖延日久,糧草不濟,事可憂矣。

聽郭嘉一席話,如吃定心丸,那就幹他,一個眼神示下。

張遼奪馬出戰。

袁紹手下張郃躍馬來迎戰,二將鬥了四五十個回合,最終,張郃敗於勾鐮刀下。

曹操見狀,配劍一揮,夏侯惇、曹洪各引3千兵馬齊衝袁紹大陣。

袁紹嘴角微揚,手中馬鞭直指前方,只見鋼鐵矩陣後方,立起無數弓手,瞬間箭雨如蝗,鋪天蓋地。

曹軍之強在於近戰,面對遠端打擊,如何抵擋。

盞茶功夫,6000人馬已然損傷過半。

袁紹看的直樂,殺賊軍,活捉曹阿瞞。

面對氣勢如虹的袁軍,失了氣勢的曹操只能敗退。

話說官渡,這官渡本身三面環水,只有中間寬約數里,長約20裡的地方,可供袁軍正面進攻,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這也是曹操選此固守的底氣所在,別說70萬,就是71萬袁軍,你也沒法發揮。

袁紹也自然知道,此地易守難攻,但是想直搗許昌,官渡必須破之。

這審配有一計,我認為可撥兵十萬守官渡,逼近曹寨築起土山,令我兵士視寨中放箭,日夜襲擾,曹操若棄此而去,我得此關隘,則許昌指日可破。

此計甚好,傳令各寨選精壯軍士,加緊修築土山,困曹操於官渡。

是,遵命。

接下來10萬精兵僅用兩日,便築起數座10米多高的塔臺,居高臨下,弓箭手24小時伺候,只要曹營中士兵露頭,袁軍弓弩手就是一頓射呀,沒事,再往曹營寨裡射點勸降書。

這一個星期下來,曹軍士氣大降。

曹老闆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無力,眼下官渡被堵,後續糧草不濟,萬一他袁紹腦袋靈光了,調個二三十萬大軍繞路攻打空虛的許昌,那可就完蛋了。

尋思不行,就撤了得了。

這謀士劉燁有一計,可破眼前窘境。

曹操剛想聞其祥……

留守許都的荀彧來了書信,他借用了當初劉邦與項羽在滎陽虎牢相持的經驗來說明,現在曹袁兩軍誰先退,誰的氣勢就會受挫,眼下咱們畫地為牢,扼住其喉,使其不能南下,久而久之,其勢必竭,勢竭必將生變,現在就是一個字,挺,只要挺住了,才有機會發現對方的漏洞,有了漏洞,才可以以少勝多呀,若不然,此次敗北,官渡易主,他日想重振堪比登天吶。

曹操看完,心中大定,死守官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