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7年後,一批英國新貴高高在上地管理著印度,印度文職機構的年輕成員們除去徵稅外,獲得了他們對印度文化、人民和氣候等方面的初步知識。英印政府高度中央集權,從新近打磨過的地方中間人階層——部族和農村的地主們——那裡獲得了益處,而地方書記員們在下面管理著複雜的帝國機器。
印度文職機構的工作是收稅和維持治安,而印度軍則成為帝國處理與東西印度關係的一支重要力量。印度軍兵營特意建在了郊區,遠離傳統的人口集中區。軍官們都來自英國,而大部分士兵都是“自願者”,他們的晉升被限制在低階軍銜的範圍。由於從1857年起義中學到了教訓,軍隊的組織更加嚴密而警惕,採用了一套作為標誌的徽章和軍團的以及種姓的榮譽,來加強印度人對英國防衛和殖民需要的忠誠。
維多利亞時期,整個帝國頻頻發生戰爭,印度軍為幫助英國人獲得想要的結果起了關鍵作用。印度軍在19世紀70年代攫取了緬甸,後來又入侵了阿富汗,因為英國首相迪斯累裡擔心俄國向阿富汗與印度擴張。1874年,迪斯累裡敦促總督瑙思布洛克勳爵(1872—1876)對阿富汗採取進攻策略,後者竭力勸阻首相未果,辭去了職務。
新任總督萊頓勳爵(1876-1880)指責喀布林的埃米爾、已過世的多斯特·穆罕默德·汗的兒子舍爾·阿里與俄國人暗中聯絡,遂派遣了一支印度部隊穿過山區去拿下喀布林。
在1878年第二次英阿戰爭的正面攻擊下,舍爾·阿里逃往中亞,並於數月內死去。英國除在喀布林建立觀察點外,還給阿富汗強加了羞辱性的條約。
舍爾·阿里的兒子雅庫布汗成為新的埃米爾,不過他無法滿足新條約的所有苛刻要求。在這種狀況下,阿富汗人起來反抗,暗殺英國居民。印度採取了懲罰性的行動,然而歷史在阿富汗再次重演,迅捷的征服、繼之以短暫的和平,都將屈從於無限不受控制的阿富汗人民游擊隊員的勇敢攻擊。
英國對阿富汗既疑慮又小心,直到舍爾·阿里的侄子埃米爾·阿卜杜爾·拉赫曼成為新國王。拉赫曼透過一些精明的舉措,保住了國家主權,同時牽制了英國和俄國。對俄國威脅和普什圖族造反的誇張性擔憂,迫使英國政府和喀布林進行劃界談判。英印政府的外交部長亨利·莫爾蒂默爾·杜蘭爵士受派承擔這項任務。
1893年,印度阿富汗邊界著名的杜蘭線(確立了,巴貝喬爾、開伯爾、克爾蘭、瓦齊爾和莫赫曼德地區都被劃歸了英印。在這些邊界地帶,英國政治代理人透過特別的支援和奉承,爭取到了當地的首領們,組建了四個半自治的部族機構。此外,部族首領們被允許透過習慣法自己管理當地政府,他們也保護著通往邊界軍事點的道路和英國車隊。
英國還獲得了對奇特拉和吉爾吉特的控制權,前者與中國的新疆接壤。普什圖族穆斯林牧師們和有牢騷的部族首領們,時不時起來反抗英印政府。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896-1897年的特拉赫,英國採取了克里米亞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這些新獲得的地區後來並給了旁遮普省,直到1901年,寇松勳爵將印度河流域劃成獨立的邊境地區。1947年,巴基斯坦繼承了居住地和這塊部族地區,重新將之命名為西北邊省(NW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