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提王朝瓦解後,影響南亞三個世紀之久的穆斯林政治和文化進入到一個新的非常獨特的時代,隨之而來的另一個突厥王朝被認為提升了印度的全球聲望和形象。莫臥兒人的統治,特別是稅收制度和土地政策,被東印度公司和英國王室略作修改,一直保留到1947年。但主權國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阿富汗,對於莫臥兒帝國早期的貢獻和文化、智力和藝術領域內的成就,沒有一致性看法。正如一位美國曆史學家所看到的那樣,“蒙古人(莫臥兒)的印度從規模和資源上看,遠勝於同時代的另外兩個伊斯蘭帝國——波斯薩非王朝和土耳其的奧斯曼帝國。莫臥兒皇帝的土地和臣民只有中國明朝皇帝才可比擬。”
由於沒有長子繼承權的習慣法,莫臥兒帝國在繼承問題上也經歷了內戰和長期爭鬥,不過沒有對印度人實施任何對立性宗教政策。即使後期與旁遮普錫克族或馬拉塔聯盟之間的問題,本質上也是政治性的,而不是宗教性的。莫臥兒帝國的建立者.扎希爾一烏德丁·穆罕默德·巴布林(1483-1530),對一些耆那教的雕刻品表現出很強烈的情緒,但這主要是他自己反對裸體像,而不是心胸狹窄。
同樣,奧朗則布皇帝(1618-1707)雖然對於他自己清教徒般的生活方式滿不在乎,厭惡他父親和兄弟們的奢華,但與西班牙的宗教裁判所或同時代西半球的征服者不同,他沒有將伊斯蘭教強加給他的非穆斯林臣民。奧朗則布被許多穆斯林歷史學家理想化了的49年統治,與治下的穆斯林、印度教徒、錫克教徒以及與歐洲的競爭者發生過許多衝突,但動機都不是將南亞變成伊斯蘭王國。
他與馬拉塔人以及錫克人的戰爭,雖然雙方常常帶有宗教含義,但仍舊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關係範圍內,而非宗教戰爭。他的軍事行動得到了穩步增長的稅收支撐,與更多的帝國需求和壓力一道,給各教派印度農民帶來了負擔。最終,在虛弱懈怠的統治下,帝國土崩瓦解了。
關比兒市國的袁落是一個逐步的、緩慢的過程,是從奧朗則布死後的多種內外因素髮展而來的,雖然一些歷史學家可能把衰落的責任歸咎為這位節儉的皇帝。從同時代亞洲四個帝國(莫臥兒王朝、奧斯曼帝國、薩非王朝、清王朝)並行衰落的宏觀視野來看,我們就能看到這些重大歷史發展背後的一些全球性因素。始於“大發現時代”、並因商業和工業革命得到加強的西歐的全球化,帶來了一系列重大歷史程序,比如殖民、使無數非洲人成為奴隸和對土著居民的消滅。
機動性強、有更好的軍事和技術組織、更重要的是高效的海軍和缺乏任何聯合性對抗,這一切都幫助新的絕對主義君主們在數千英里外建立了帝國。能量充足的歐洲和擴張的沙俄重新書寫了六大洲的歷史,這是一段經常被界定為東方與西方或南方與北方之間長期不平等、不平衡的歷史時期,或更刺激地說成是“西方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