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士們出海,在他們歸來之前,誰也不知道外面發生什麼。

彷彿直到此時,人們才從激動和期待的情緒中走出來,更添了擔憂。

京城裡的道觀和寺廟香火更加鼎盛,連王玉燕都分別去上香……佛家、道家面面俱到,主打一個人情周全。

滯留在京城的葡萄牙傳教士想借機傳教……偉大的上帝在保佑海外開拓方面很專業,西班牙和葡萄牙就是例子。

然而並沒有人搭理他們。

因為小晏閣老說了,今年八月,葡萄牙大軍在摩洛哥一波葬送了。

摩洛哥在哪裡?

咱們不知道。

剛發生不久的事,小晏閣老如何得知?

當然是晏首輔神機妙算。

總而言之,小晏閣老言之鑿鑿,一定不會有假。

王衡甚至帶著幾個小少年找到葡萄牙人,美其名曰“欣賞喪家之犬”。

因為他們的語氣太篤定,貝利拉和範禮安終於慌了,惶惶然要回國。

晏珣沉吟片刻,大手一揮放他們走。

這些年,他留著兩個博學的葡萄牙神父,是讓他們將西方書籍翻譯成漢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價值的就學一學。

至於葡萄牙人最認真翻譯的《聖經》……丟在一旁。看這書,不如看《山海經》。

……

時間一天天過去,很快到了隆慶十三年。

去美洲的船隊依舊沒有訊息,家屬們已經習慣,除了請列祖列宗保佑,就該幹嘛幹嘛。

反正……皇帝也很淡定啊!

這一次的船隊中,有皇帝的親兒子!

風浪再大,有龍子龍孫頂在前頭。想來東海龍王跟龍子是親戚,會保佑風平浪靜。

皇帝:其實我也不是很淡定,我也在向列祖列宗祈禱。

但身為一國之君,只有讓自已的兒子做定海神針,才能堅定各方信心!

先給太子娶媳婦吧,讓翊鈞給咱家開枝散葉。

翻過年,太子就十六了,此時定親不算早。

……

又一年秋風起,京城許多姑娘在家人的陪伴下郊遊放風箏,也有呼朋引伴到專門招待女眷的戲園看戲。

晏閣老府旁邊的李宅,李素問謝絕了小姐妹的邀請,認認真真地斟酌一篇文章。

祖父今年下南洋尋找新的藥材,她在家裡也有新的活。

李家家學淵源,李時珍是名醫,長子李建中協助父親編寫《本草綱目》,同樣精通醫藥。

李建中時年三十五歲,妻子彭氏,夫妻倆感情甚篤,但沒有兒子,只有一個獨生女兒素問。

李素問在京城出生,自幼常伴祖父膝下。然而下南洋這種事,李時珍不能帶著小孫女。

“等祖父回來,我讓他大吃一驚。”李素問咬著筆頭,眨了眨眼睛。

她在給《明報》醫學版投稿。

“……我聽一位長輩提到,牛痘是牛患的一種輕度病,但也可以傳染給人。長輩說,人若傳染上牛痘,就再也不會得天花病。如果這是真的,那麼主動感染牛痘,是一種預防天花的方式。”

這個長輩,指的是隔壁的圓圓。

年紀不大,輩分不小。

而圓圓是聽晏珣說的……李素問認為訊息可靠。

這個時代,天花是一種讓人聞之色變的恐怖疾病。

“我想申請進行牛痘實驗,有以下流程……”

李素問最大的愛好,就是做醫學實驗、寫醫學報告文章。

一個偶然的機會,她聽說給《明報》投稿還能掙稿費,更熱情地投入其中。

放風箏、看戲,是普通小姑娘的喜好。

她已經脫離普通小姑娘的範疇啦~~

讓僕從將稿件送出後,她又到隔壁一個屋子煎煮黃花蒿。

《肘後備急方》說“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是治療瘧疾的藥方。

這裡的“青篙”,指的是黃花蒿,有些地方也稱“臭蒿”。

“絞汁?意思是高溫會破壞藥效?下次試試低溫。”李素問喃喃自語。

要提取出高純度、高效的治療成分,需要一代代“求蒿者”堅持不懈的努力……後世,屠呦呦團隊用了四十年時間,經過數百次失敗,才提取出青蒿素。

現在,年少的李素問也踏上“求蒿者”之路。

她沉浸在煮藥中,對院子裡的“喵喵聲”充耳不聞。

……

朱翊鈞向來重視輿論,《明報》成了他的口舌。

這一日,李贄送來一篇文章,是關於牛痘實驗的。

“我想此事非同小可,人命關天不可輕易實驗。”李贄說,“若真的要實驗,我建議重賞徵集死囚,凡是參與實驗的,可給他們家人賞一筆錢。”

“治療天花……”朱翊鈞仔細看完文章,又留意到署名,“木子?木子李,是哪一個李家?”

“是李時珍家裡人送來的。”李贄說。

“原來是他家,可是……會是誰呢?”朱翊鈞心中猜疑。

李建中沒有兒子,幾個侄子年紀都小,最大的女兒也不過十四五歲。

莫非……不可能吧?

“小小年紀的李樹本、李樹初能有這番見識?”朱翊鈞讚歎。

李贄迷之微笑……他跟作者有書信來往,知道得多一些。

李樹本、李樹初都在京城讀書,是朱翊鈞的少年團成員。

朱翊鈞知道小弟們如此能幹,又驚又喜,將這對兄弟召到皇家科學院。

“今後你們就在科學院研究藥物吧!至於牛痘實驗,由惠民藥局的大夫根據你們的建議做實驗,到時候會在《明報》公佈結果。”朱翊鈞高興地說。

李家小兄弟面面相覷:“殿下,我們不是很明白您的話。”

我們在京城是讀書的!

家父說了,咱們住在狀元府隔壁,能沾一沾晏府的文氣,好歹得中二甲進士!

朱翊鈞懷疑自已猜錯了,不動聲色地探聽情況。

李樹本猛地一拍手:“肯定是我的三叔,他是太醫,長住京城。”

……其實他懷疑大堂姐,但他不能說。

努力誤導太子殿下吧!

……

李素問又收到《明報》編輯的來信,不過這次的編輯跟以前的不一樣……字寫得更好。

這個新編輯跟她談論牛痘、鼠疫、瘧疾……都是小晏閣老反覆提到的幾種疾病。

新編輯對這幾種疾病,有超出常人的認識,給李素問不少啟發。

“十幾年來,官府一直重視滅鼠、滅蚤,曾經一發病就讓整座城十室九空的鼠疫,這些年沒有大規模爆發。因而,鼠疫最重要的是防……”

“科學院在研究青黴素、水楊酸,你有沒有做過實驗?”

李素問越看越佩服,新編輯一定是某位太醫之後!

她恨不得跟新編輯促膝長談,把對方掏空!

可惜,她是女子,還是官員家的女兒,出門不是那麼方便。

朱翊鈞看著一份份來自李家的文章,從一開始的學術交流,漸漸的說到天文地理……嘴角勾起淡淡的笑容。

他原本也以為“木子”是太醫李建方,但通了兩封信就發現不是。

對方是誰,他已經猜到了。

從這一封封信中,他勾勒出對方的模樣。

不知為何,有一種在長輩眼皮底下偷油吃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