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珍] 生卒年不詳,東漢時人。自幼生長荒裔,不知禮儀,後師從汝南文字學家、經學大師許慎習受經書,又跟武陵應奉學讖緯之學,被舉為荊州刺史。晚年還鄉,授徒講學,開啟了西南地區(包括今恩施州域)向學的風氣。

【向 弘] 生卒年不詳,湖北恩施人,西晉末、東晉初巴族頭人。元帝大興元年(318)至建康求拜元帝,任折衝將軍,封平鄉侯。(南齊書》卷58 記載:“晉大興三年(320)建平夷王向弘、向瓂等詣臺求拜出……元帝(司馬睿)詔,特以弘為折衝將軍,當平鄉侯,賜以朝服。”今有“晉蠻夷歸義侯”金印一枚存於武漢文物商店。

【向五子]生卒年不詳,史稱“向五子王”,施州(今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北周武帝宇文邕企圖控制峽江地區,激起當地人民大規模反抗,其中向五子屯守石墨城(今巴東),其子向寶勝屯居雙城,堅持抗週數年,後被周軍剿滅,向五子父子身死。

【李 超]生卒年不詳,字仲舉,隴西人。隋大業間(605-618)清江(今恩施市)令。《明一統志》記載他“治績懋著,為當時最,民尸祝之”。

【裴 冕] (?一769)字章甫,唐代河東(今山西境內黃河以東一帶)人。曾任右僕射,後降任施州刺史三年。杜甫有《贈裴施州冕》詩,記載與他的交往情誼。

【南承嗣]生卒年不詳,魏州頓丘(今河南清豐西南)人。唐朝將領南霽雲之子,唐德宗(780一804)時任施州刺史。文學家柳宗元稱其“服忠思孝,無替負荷”。《明一統志》有傳。

[房武]生卒年不詳,唐代河南洛陽人。由鰲屋縣令擢升施州刺史,因“有遺愛,民德之”。其後仕至興元尹。房死後,文學家韓愈為其撰有墓誌銘。

[李周]生卒年不詳,字純之,宋代馮翊人。任施州通判時,見當地少數民族不會用牛耕地,他買來耕牛,選會耕作的外地籍軍人教習當地百姓用牛耕地,耕地闢田數千畝。自此,牛耕技術在施州開始引人。

【田景遷](?一975),五代後蜀時珍州(今宣恩高羅)刺史。宋太祖乾德三年(965)歸附宋朝,開寶元年(968)因“本州連歲災診(災情嚴重)”,田請改珍州為高州,獲准。田歸宋後,酉水以北地區盡入施州。

【田行皋]生卒年不詳,湖北鶴峰人,容美土司田氏鼻祖。曾任施州刺史,持印秦、萬州諸軍事,兼御史大夫,在川東一帶墾田屯民,築隘設關,發展生產,並修建巴東與建始交界的野三河石橋。後晉開運三年(946)叛,耿彥珣將兵討之。後漢乾祐三年(950)蜀施州刺使田行皋來奔,高保融曰:“彼貳於蜀,安肯盡忠於我,執而歸之。”

[寇珹] 生卒年不詳,字次公,河南臨汝人。北宋真宗時進士,先後授蓬州軍事推官、開封府推官。時施州民眾因缺食鹽與州府發生糾紛,寇珹來施平息,提出:“請募人入米,償以鹽。”紛亂得解,致“軍食遂足,而民力紓”。

【侯延賞] 生卒年不詳,北宋施州巡檢使。真宗鹹平年間(約998-1003),因食鹽減產,朝廷停止對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供應,高州(今宣恩高羅)民眾憤而起事,朝廷欲派鄂西南兵鎮壓。侯進言:“民無他求,惟欲鹽耳。”朝廷命夔路轉運使丁謂設法解決。丁在寇珹的協助下恢復了食鹽供應,使亂事寧息。

【向 艮](?一1276),湖北恩施人,宋代施州道政鄉人。《恩施縣誌》載:“初署參軍,歷任都統。景炎年(1276)間,元兵襲州城,破之,不屈死。"與十五烈士葬於柳州城。里人曾在柳州城為其立有一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