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彥晏

田彥晏,生卒年不詳,北宋真宗年間人,宋順州(今湖北宣恩縣沙道溝)刺史。

田彥晏少時好學,崇尚武功,加之武力過人,青年時即為統軍都督。其父為蠻峒首領,在年老多病之時,讓位於他,後被朝廷封為順州刺史。

田彥晏所處時期,正值朝廷施行“土不入漢”、“不允土漢互市”、“鹽不供蠻”等歧視政策,土民與漢人、地方與朝廷的矛盾衝突時有發生。他眼見“土不入漢”、“不允土漢互市”、“鹽不供蠻”的限制,使土民生產的糧食、布匹及獵獲的野獸皮肉無法買賣,州內人民缺鹽現象十分嚴重,心中極其不滿。

北宋真宗天禧年間(1018年前後),田彥晏多次帶領土民先後在夔州、益州境內搶奪食鹽,頗得土民擁護,其在土民中的威信也愈來愈高。

因為搶鹽事,朝廷多次派兵攻打田彥晏部。田為抵禦朝廷強壓,在州內建有三洞(神仙洞、楠木洞、樹子洞)、三寨(木龍寨、羊角寨、七女寨),洞洞相通,寨寨相聯,分兵把守。土兵進退自如,攻守兼顧,使朝廷多次征伐均無功而返。

乾興元年(1022),田彥晏率其侄田承恩帶兵襲擊暗利砦(今宣恩縣東門關),攻破寨柵,殺吏卒、燒官舍,奪其金銀財物。朝廷震驚,遂遣夔州刺史史方率軍攻打田彥晏、田承恩部。雙方激戰數日,田氏叔侄戰敗,退於七女寨(今宣恩、來鳳兩縣邊界)。在七女寨再度激戰,田氏叔侄在無退路的情形下,接受朝廷招降。

雙方就招降事宜在七女寨進行了長時間商討,朝廷同意“土漢互市”,並給予俸祿,供給食鹽;田彥晏承諾不再滋事。雙方並將協議事項銘刻於四方石柱上,立於二關口(今宣恩、來鳳兩縣交界處),即為史稱的“天聖石柱”。

次年,田彥晏上書朝廷,願將襲擊暗利砦時所得金銀玉帛、各樣兵器歸還,並上貢糧食2000石,以表歸附。朝廷見其誠心歸附,免其所貢,反將所貢之物賜還田彥晏所有,並派轉運使刁湛前往安撫。刁湛抵達順州(今沙道溝)後,卻被田彥晏部下所擒。田親審時,始知乃朝廷派來安撫的欽差大臣。刁與田長時暢敘,曉以朝廷羈縻之意,宣詔封田彥晏為寧遠將軍、檢校工部尚書。田甚是感激,遂與刁湛歃血為盟,結為兄弟,“自是黔中妥安”,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為感刁湛所為,至今田氏後代尚稱刁湛是田家的“大恩人”。

田彥晏受朝廷安撫後,順州地方長期處於和平安定中,他便率土民開山鑿石修石階路,便利交通;又改土為田,推廣水稻,並請朝廷委員督促互市,以物換鹽。百姓生活改善,人民安居樂業,順州地方昌盛一時。

牟茂

牟茂(1320一?),原籍公安縣,湖北利川、重慶萬州等地牟氏的始祖。

元至正二年(1342),牟茂從荊州下百里赤安反馬鄉,過荊州虎渡口,經恩施柳州城,越石板嶺,到利川都亭裡李子坳高穴口、大木槓等地謀生。

牟茂身材魁梧,武藝高強,秉性質樸,常常為人打抱不平。有一次,為李子坳附近的向家壩向氏打敗了田土司派來的數十個家丁,奪回了被搶的向氏閨女,聲震當時的清江縣都亭裡,後被向氏招為女婿。婚後,他擇居涼霧四孔洞(即今水蓮洞附近)。

至正十一年,清江縣與石柱縣接界的劍南(後改為建南)、臨溪、楓木、黃水一帶發生苗民造反,夔州府派施州衛鎮邊萬戶總管剿撫,因剿撫不力,便改派時任忠孝軍民安撫司都亭裡裡役的牟茂帶人剿撫。牟茂連連立功,被授予柳州城宣慰使之職。至正十七年,明玉珍據川蜀,佔施州,招降牟茂後又委其為劍南長官,仍管轄劍南、臨溪、黃水、楓木、石柱一帶土民。後因土、苗矛盾加深,戰亂連年不斷,牟茂復為援邊宣慰使,駐守石官峒。明洪武四年(1371),明玉珍歸順明朝,隨明玉珍歸順的牟茂,被明皇帝追封為榮祿大夫。對這次追封,利川牟氏十分看重。明朝初年,牟氏字派有“茂仲季鳳、華都德景、永正文海、世大登承”十六字。派序中,“茂”排第一,以示後代對其尊崇。清乾隆初年,利川南坪牟氏祠堂有對聯曰:“姓字於今標北楚,聲名自昔著南京”。

牟茂生有仲泰、繼興、繼旺、高風、九鳳、彰鳳、翔鳳、碧鳳、義鳳九人,嫡系孫有昌熾等,可謂家興丁旺。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牟氏在利川東城大木槓,重建牟茂陵墓,墓前豎有74塊石碑,主碑文是四川忠州舉人順慶府訓導牟學孔撰寫。其中有64塊石碑上刻有牟茂明清時代後裔66名將軍的名字和職務。利川東城大木槓牟家墳陵,實際是一個巨大的將軍碑林。

牟茂的後裔約以利川、萬州為中心,遍及全國和海內外。從明朝以來,牟氏後人中就有將軍130多人。他的十一世有山西平陽鎮都督牟海龍、十二世有山東平陽鎮將軍牟世瓊、十三世有浙江提督定海鎮將軍牟大賓、十四世有欽奉明威將軍牟登巍……國民黨94軍軍長牟亭芳、臺灣海軍中將牟秉釗,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共中央軍委師級秘書牟一奎、廣州軍區聯勤部副部長牟方本少將、重慶市警備區副軍級副司令牟大朋等,都是利川牟氏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