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剛才兒臣在想一個問題,請父皇解惑。”

“胡鬧,我們正在議事。”李世民呵斥道。

“父皇,如果突厥知道大唐發生的事情會怎麼做?”

李承乾的一句話讓整個大廳瞬間安靜。

“中山郡王,何以得出如此結論?”杜如晦此時剛剛擔任吏部尚書,他聽完李承乾的話,感到一陣後怕。

李世民也一臉期待看著李承乾。

“因為我在計算時,發現息王府裡的人,除了逃往河北,還有不少人北上逃到了草原。”

李承乾一句話,就像油鍋里加入水一樣,瞬間炸鍋了。

“陛下,此事大有可能,我們還得儘早防範才行。”房玄齡站了出來,他知道,如果是真的,那就麻煩大了。

“陛下,臣願意帶兵北上,痛擊突厥賊子。”尉遲恭大聲說道。

“不錯……”

看著吵鬧的朝堂,李世民並未阻止。

“高明,此事有多大把握?”李世民一改此前態度。

“兒臣推演過,至少八成把握”。

“中山郡王,依你之見,該當如何?”長孫無忌突然站了出來。

“大戰一起,首先受累的是普通百姓,長安離草原近,還望父皇早下決斷。”李承乾躬身說道。

他並沒有回答長孫無忌的話,因為論打仗,大唐最不缺人才,李世民就是一員超級統帥,加上李靖,只要提前佈局,朝廷不會吃虧。

但是,打仗不僅僅是軍事,還牽涉政治、民生等因素,現在打還是幾年後打,各有利弊。

眾人看了李承乾一眼,如果此前大家印象中的李承乾是聰明的話,現在可以說是知進退。

“藥師,你的意見呢?”李世民問道。

此時的李靖擔任兵部尚書,原本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找過李靖,李靖選擇了中立,這個結果對於李世民來說可以接受,但是,李靖卻不這樣認為,因為李世民曾經救過他一命(李靖在隋朝當官,準備告發李淵造反,被抓獲,李淵要殺他,李世民保了他),玄武門之變後,李靖就一直在家稱病。

讓他沒想到的是,沒過幾天,李世民特意上門看他,還請他擔任兵部尚書。

“陛下,恐怕我們得立足於戰”。李靖站出來回答道

“陛下,眼下朝廷不穩,兵力分散,如果此時開戰,恐怕會危及大唐江山社稷。”杜如晦隨即說道

“克明,你這是什麼話?人家都打到家門口了,還怎麼退?”程咬金大聲嚷嚷道。

“不錯……”

李世民看著吵鬧的人群,並沒有說話。

李承乾也在觀察,此時的魏徵還遠在河北。

“高明,說說你的想法?”李世民煞有介事的看向一旁的李承乾。

眾人也想知道李承乾的答案。

“父皇,兒臣以為,戰也好,和也罷,首先得保護好百姓。

突厥如若一路南下,長安以北的百姓必然遭遇大禍。”

李承乾繼續說道,“和的前提是要讓頡利害怕,眼看一塊肥肉就在眼前,如何讓頡利害怕?

那就是我們要做好戰鬥到最後一刻的準備。”

“兒臣聽說,突利可汗和父皇有舊交,他和頡利不和,父皇為何不用上一用?

頡利可以南下,我們為何不能派遣少量精銳北上?”

李承乾的話音剛落,整個大堂寂靜一片。

李承乾心裡一陣得意,他是把原來渭水之盟的一些情節做了一定修改,意不意外?驚不驚喜?

“陛下,臣以為,中山郡王所言有理。”杜如晦第一個站出來說道。

“臣贊同。”

“臣也贊同”

……

李世民滿意的看著李承乾,如此年齡就有如此大局觀,不愧是我李世民的兒子。

就在這時,李承乾的聲音又響了起來。

“父皇,此時我們的敵人不僅僅是草原的頡利。”

“此話何意?”

“父皇,兒臣所知,燕王和息王一直交好,如果羅藝獲悉頡利南下,兒臣斷定,他一定心懷不軌。”

“你的根據是什麼?”

“父皇,眾所周知,羅藝為人性格殘暴,但是個人智謀不凡,加上武藝出眾。

此時他一定在想,自己和息王交情深厚,現在朝廷一定容不下他。

加上突厥南下,他怎麼會按捺得住?他一定會博上一博。”

李承乾的話讓在場的所有人無法反駁,因為羅藝就是這樣的人,他是隋朝的官,後來投靠大唐,並協助李世民打敗劉黑闥。

“陛下,燕王一事不得不防。”長孫無忌出列說道

李世民點了點頭,事情有輕重緩急。

“李道宗、柴紹、侯君集,你們各帶五千人即刻北上北地郡,疏散沿途百姓到附近大山之中。

等突厥大軍過了北地郡以後,你們繞道突厥後方,直接北上攻擊突厥,繞過漬口,作出攻擊突厥牙帳的態勢”。

“維”。三人隨即站了出來

“李靖、李績、秦叔寶、尉遲恭、程知節等人留守長安,等待商議下一步方略。”

“維”。

李承乾看著眼前的這一切,心潮澎湃,李世民治下,應該算得上歷代武功之盛,名將之多,沒有滅過一個國家,都不好意思自稱名將,不過,坐在皇位上那個人,更是被後世譽為六邊形皇帝。

看著眼前這一切,李承乾心中明白,大唐強盛是有不錯基礎的。

“你們還有什麼補充的?”李世民詢問著大家的態度。

“陛下,此時應該為長安大戰多做一些準備,除了必要防範各地的軍隊,抽調一些部隊回防長安,鞏衛長安。”房玄齡隨即建議道。

“陛下,此時應該下令,讓長安青壯加入到守城大軍之中。”高士廉走了出來。

此時,高士廉是朝中侍中,提到這個,就要說一說唐朝的政治制度。

唐朝採用的三省六部制,是從隋朝借鑑過來,做了一定修改。

三省主要指的是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

中書省是個決策機構,更像皇帝的謀士團。

門下省負責政令稽核,如果有問題,會打回中書省從新起草,更像一個監察機構。

尚書省對應六部,門下省稽核透過後,最後由尚書省負責執行。

三省六部制不但分了皇帝的權力,也分了宰相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