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掌控的傀儡皇帝7
快穿,救贖被當踏腳石的前生 清風不解夢中客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朝陽初升,照亮了趙國皇宮的飛簷翹角。
小太子身著明黃龍紋錦袍,腰佩鑲嵌寶玉的寶劍,步履穩健地踏入了戒備森嚴的御書房。
御書房內,書香墨韻濃郁,陳列著無數珍貴典籍和歷代帝王的御筆真跡,彰顯著趙國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底蘊。
黎白正獨自端坐於紫檀雕龍書案之後,此刻他翻閱著一本古籍,似乎並未察覺小太子的到來。
小太子輕咳一聲,恭敬地站在門檻之外,等待父親抬起頭的那一刻。
黎白聞聲,徐徐放下手中的書卷,看向門口,眼中流露出溫和而又洞悉一切的目光。
他微微頷首,示意小太子進來。
小太子走進書房,先是對黎白行了個深深的叩拜禮:“兒臣參見父皇,願父皇萬福金安。”
然後他小心翼翼地走到書案一側,謹慎地選擇了合適的話題:“父皇,近日國事繁忙,兒臣深感責任重大,故特意前來請教父皇關於治國理政之道。”
黎白滿意地點點頭,手指輕輕摩挲著書案的紋理,語氣平靜卻深邃:
“治國之道,首要在於‘以人為本’,以德施政,以法治國,以智謀國。須知,國泰民安,民心所向,才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
小太子聽著父皇的教誨,低頭銘記在心,隨即他抬起臉龐,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
“父皇教誨,兒臣謹記於心。如今趙國正值復興之際,兒臣誓將以父皇之訓導為指引,勤勉不懈,銳意進取,望早日實現趙國的偉大復興。”
黎白聽後微微一笑,他拍了拍小太子的手臂,語重心長地說:“記住,行事要光明磊落,決策需深思熟慮,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贏得天下人心,讓趙國在亂世之中屹立不倒。”
小太子再次叩首謝恩,承諾必將不負父皇厚望,帶著這份沉甸甸的責任與寄託,走出御書房,繼續踏上引領趙國重生之路。
………
當趙國攻克北宋國與東方衛國的訊息如疾風驟雨般傳遍中原大地。
西方的齊國與南方的魯國兩國朝廷立刻陷入了不同的氛圍之中,各自的君主與重臣們對此做出了迥異的反應。
在齊國的臨淄王宮中,國君齊王正在垂拱殿接受群臣稟報。
得知趙國連續擴張的訊息,齊王臉色凝重,手中把玩的玉璽輕輕敲擊著龍案,發出低沉的撞擊聲。
他微微眯起眼睛,審視著殿下的丞相與將軍們,言語之間透著深思:“趙國此舉,勢如破竹,實乃罕見的迅猛擴張。諸位以為,此番趙國的動作對我齊國有何影響?”
丞相適時進言:“啟奏大王,趙國若能穩固新領地,必將成為我齊國北境的一大威脅。
然則,趙國連番征戰,恐其國力消耗巨大,如今正是我齊國應密切關注趙國內外形勢,伺機而動之時。同時,我等應加強邊防,以防趙國野心膨脹,侵犯我齊之疆土。”
而在遙遠的南方魯國,魯王於泮宮接見了急馳而來的信使。
魯王聽到趙國的舉動,面上並無驚惶,只是憂慮神色漸濃,他緩緩站起,背對著窗外秀麗的山水。
對身旁的太傅說道:“趙國連克兩鄰,暴露出亂世愈演愈烈的態勢。我魯國雖不擅爭鋒,但也需防人之心不可無。即日起,務必加固城池,強化軍隊訓練,同時聯絡齊國,共商應對趙國霸權的良策。”
魯國的朝臣們紛紛贊同魯王的審慎態度,他們深知自身國力有限,更傾向於透過外交手段尋求庇護與平衡。
於是,魯國一邊積極籌備防守措施,一邊開始著手安排使節出訪齊國,試圖構築一道對抗潛在威脅的聯盟屏障。
兩國迅速達成共識,啟動緊急的軍事同盟談判。
齊國以其強大的海軍和精銳的步兵為倚仗,魯國則以其深厚的農耕基礎和嚴謹的治軍理念提供支援。
兩國在邊界地區密切聯動,共同調動兵馬,強化邊防,同時派遣使節往來溝通,協商聯合作戰的具體方案。
齊國與魯國的戰略家齊聚一堂,研究地圖,商討戰略部署,決定採取南北夾擊的方式遏制趙國的進一步擴張。
齊國的鐵騎將在北方牽制趙軍主力,而魯國則負責調動兵馬從南面包抄,以期在趙國疲於奔命之際,給予致命一擊。
正當齊國與魯國緊鑼密鼓地籌備聯軍,意圖遏制趙國擴張步伐之時,趙國並沒有坐以待斃。
趙國審時度勢,制定了一套反制之策。
他們先是以部分兵力佯裝向西進攻齊國,吸引齊國主力部隊集結防守,然後秘密調遣精銳騎兵南下,透過快速機動打擊魯國後方,試圖切斷齊魯兩國的聯絡,並造成恐慌。
與此同時,趙國派出使者,利用外交手段分化瓦解齊魯聯盟,一方面宣揚趙國和平共處的理念,另一方面暗中挑撥兩國矛盾,製造不和。
當齊國陷入對趙軍北線攻勢的全力抵抗時,趙國的精騎已經神速穿越魯國邊境,對魯國後方進行了一系列閃電式的襲擊。
魯國猝不及防,儘管拼力抵抗,但由於缺乏準備和資訊滯後,防線逐漸崩潰。
面對趙軍的猛烈反撲,齊魯聯軍的南北夾擊計劃未能如期實施,反而陷入了各自為戰的被動局面。
齊國雖然前線軍隊尚能堅守,但魯國由於遭受趙軍的突襲,國力大損,無法按原計劃配合齊國行動。
趙國騎兵在魯國後方的連續打擊取得了顯著效果,他們精準打擊了魯國的糧道、輜重及重要的戰略據點,使得魯國的軍事供應體系遭受重創。
趙軍所到之處,迅速控制了大片區域,不少城池在短暫圍困或勸降後相繼落入趙國手中。
趙軍將領憑藉出色的指揮能力,逐步蠶食魯國領土,穩固佔領區,並不斷向前推進,形成了對魯國都城曲阜的直接威脅。
同時,趙國在外交上的努力也見成效,齊魯兩國之間的猜疑和矛盾加劇,導致聯軍內部協調困難重重。
趙國趁機加大宣傳力度,許諾和平協議給那些願意投降的城市,進一步瓦解了齊魯聯軍的抵抗意志。
隨著魯國形勢惡化,齊國儘管仍保持一定的戰鬥力,但眼見盟友危在旦夕,且自身側翼暴露在趙軍可能的攻擊之下。
齊國君主不得不重新評估戰局,考慮是否繼續投入更多的資源來救援魯國,還是優先確保本國的安全。
在此關鍵時刻,趙國的名將們再度施展手腕,一邊揮師北上,對齊國形成壓力,一邊派特使前往齊國。
提出割地求和的誘人條件,旨在讓齊國放棄援助魯國,甚至希望迫使齊國退出戰局。
最終,在趙國的軍事與外交雙管齊下的攻勢下,魯國被迫簽訂了城下之盟,割讓了部分領土以換取停戰。
而齊國在權衡利弊後,也選擇了妥協,放棄了與趙國的正面衝突,轉而加強防禦,確保自身安全。
在趙國強大的軍事壓力和外交手腕的作用下,魯國的抵抗逐漸減弱,都城最終也被趙軍包圍。
面對即將來臨的滅頂之災,魯國君主無奈之下只得獻出國璽,舉國投降,魯國由此滅亡,其領土被納入趙國版圖,成為趙國的一個行政區劃。
齊國方面,在趙國大軍的威懾下,齊王雖有心救援魯國,但面對趙國提出的嚴苛條件以及國內動盪不安的局勢,他最終只能忍痛割捨盟友,簽署了喪權辱國的條約。
同意割讓重要城池和大片土地給趙國,換取暫時的和平。齊國自此元氣大傷,國力衰退,昔日的強國地位蕩然無存。
趙國在短短的時間內,憑藉著精密的作戰計劃與靈活的外交策略,先後擊敗併吞並了齊魯兩國,結束了三國爭霸的局面。
開始將原有的魯、齊兩國的地方制度與趙國的現行制度相結合,設立新的郡縣制或者調整原有行政單位,確保中央對地方的有效管理。
派遣趙國的官員和軍隊接手原魯、齊兩國的城市和要塞,進行駐紮和防禦體系的重建,以防止反叛或外部勢力侵擾。
推行趙國的法律與文化政策,考慮到當地的傳統與習俗,透過逐步同化或者妥協的方式,減少文化衝突,促進民眾對新政權的認同感。
農田開墾、賦稅徵收、市場規則制定等,構建全國統一的經濟秩序。
加強道路建設和驛站設定,確保資訊傳遞快速有效,同時便於物資運輸和人員往來,增強不同地域間的聯絡與交流。
實施全面的人口普查,登記戶籍,確立新的戶籍管理制度,以便更好地控制人口流動和徵發徭役。
鼓勵農耕生產和手工業發展,同時吸收魯、齊兩國計程車人階層進入趙國官僚體系,利用他們的智慧和才能服務新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