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可可看他一眼,那真的是眉開眼笑,畢竟人家願意幫你忙,你不笑著對人家,難道你還哭著對人家?

俗話說的好,抬手不打笑臉人。

姜可可嬉皮笑臉道:“張哥,我就託大叫您一句張哥,我要叫您叔的話也不合適,您這看著決定,畢竟您看著太年輕了!”

如果是現代,那姜可可只要不是老到爺爺奶奶的年紀。

誰會那麼不懂事叫叔叔啊?

但是現在不一樣,你把人家叫小了,人家可能會不高興。

老張聽到姜可可這句話之後,有點得意,人都喜歡奉承話:“你這說的,哎呀,我這都不好意思了,你們小姑娘,真會說話,說吧,想問想什麼都行!”

老張現在也是看出來了姜可可跟許大寶兩個人,說話做事再老練都好,還是學生思維,被學校教的特別聽話,想必也翻不出什麼大浪來。

要問啥就告訴她們唄。

而且主要沒進入過職場的人,其實壓根問不出什麼現實問題。

就說最簡單的,學校他連五保是啥都不可能教給學生。

就在學校裡學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專業課知識啥的,學了出來不也就那樣嗎?

你要不是最頂尖的人才學出來了,其實你在職場上做的事情和你學會的事情是完全沒有任何關係的。

人在辦公室,隨便會點糊弄領導的excel就完事了。

真不需要什麼能力。

真正需要能力的銷售,壓根也不是學習得來的。

時至今日,姜可可人就覺得在所有的職業裡面,很少有那種純粹的你不需要去做銷售的職業,哪怕你是做一個最普通的文員,你在辦公室裡面幫忙都好,你都是付出了你自己的時間精力,銷售出去這一部分精力給更需要這個精力的老闆,讓他去支配你的勞動力。

人活在世界上就一個字,賣。

只要想活,你不是家裡有錢的情況下,你就必須賣。

你的時間精力肉體靈魂,什麼都好。

不賣就活不下去!

因為你本質上如果你有一個很聰明的腦子和強大的能力的話,你不需要去當員工,你自己把某一個東西瞭解到了極致,然後把它透過各種手段方式送到需要他的人手上賺取利益,這才是最簡單的賺錢方法,也是唯一的賺錢方法。

這就是銷售的定義。

人在世界上能夠免費得到金錢的機會,除了出生就有,還有透過一些性交易,權力交易獲得,不然的話就沒有其他辦法可以獲得了。

你想要透過打工獲得巨大的財富的話,除非你有不可替代的或缺性,你會的專業知識特別特別高,比如說你去做技術什麼的,你做的程式沒有人可以替代,只有你一個人可以執行,你請其他人再多人,他都只能夠維持,不能夠更新,這個情況下你才能夠獲得高的離譜的薪水,這是極少數人能用的方法。

不然你很難透過賣自己獲得那麼多錢。

或者除非你是明星,你漂亮的要死,一堆人自願購買你的東西。

還有你在公司裡面有股權的時候,這個時候你才是老闆的自己人,除此之外的話,其實你並不是什麼很重要的東西。

買你的時間,和買任何一個人的時間沒什麼區別。

普通人就是這樣,誰都可以替代。

但做銷售的不一樣。

甚至老闆的重要性都不如銷售。

銷售就是姜可可覺得一個人最需要掌握的技能,也是大多數人根本就沒有辦法有的一個技能,因為學校的教育給普通人是把他培養成為一個會工作的人,就是你只有從一到100的能力,而不是從零到一的能力。

而且學校也讓普通人的自尊心養的太高了。

很多人壓根拉不下去這個臉。

覺得自己讀了大學高人一等。

更別說去當銷售。

窮人的自尊其實很廉價,但是那是貧窮的普通人僅有的東西了,姜可可自己也窮過,也清楚在那個年紀的自尊心。

老了就知道了,自尊心不值錢。

你賣不出去某一個東西就已經很慘了,你在這個公司裡面,你唯一創造價值的就是你把你自己的時間精力賣給另外一個人,讓他透過你節約一點時間精力,他去賣錢,他去賺取這個價值,這就是很多人找工作的時候最困難的一個點。

所有的工作其實都不是不可替代的。

當然了,那些高精尖的行業除外,那些需要專業知識的除外,那普通的文員崗位,那為什麼非得要你呢?是吧?

在之前經濟好的時候,很多老闆都有膽子創業。

需要的員工也就多。

現在經濟差,要的人少了,你就很難找到願意買你時間的老闆了。

所以姜可可就覺得大家都陷入了一個誤區裡面,越是找不到工作,越覺得自己給人幹活的能力不行,還得再練,還得讀書。

有沒有一種可能,不是說你不行,而是說現在壓根不需要那麼多人幹活呢?

八十年代的教育還好,實用主義,而且教的很深,現在的教育大多都是鼓勵你學習一些深度的知識,現在的教育真的算是非常好的教育了,可在學校裡面可以輕鬆的享受到很多大師大拿對自己的教育,姜可可覺得自己真的穿越過來,相當於再造了。

頂級的大學給你的教育資源是完全不一樣的。

那些領導老師都是有很專業的知識的,因為初期的時候雖然說卷的不像後面那麼厲害,可是人家腦子裡面是有真東西的,可以教給你,你也不是機械化的去刷題,成為一個應試機器人,你也是可以有自己的思考的。

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會思考,會找到自己的謀生路。

但是你真正想要取得成功的話,肯定還是要培養自己自身的能力,自己自身的能力真的比所謂的學歷要來的重要得多,學歷只是卡你的一道關卡,可是你自己有能力的話,你才能夠真正的創造財富,你才能夠銷售出去。

不管是賣自己還是賣東西,哪怕你當乞丐。

你都得賣情緒價值給設施你的人,讓他心裡覺得自己是有成就感的!

如果是在2025年的普通大學讀書,姜可可只覺得非常可憐,每個學生都好像被困在了考試裡面,困在了學校裡面,他根本就完全不敢踏出去,他感覺離開了學校,真正自己要走入社會的時候,他完全是赤手空拳的,他什麼都沒有掌握。

未來的大學脫節實在太嚴重了,以至於姜可可覺得如果是她,有時候可能都會半夜起來罵一下社會。

很多基本的社會經驗完全欠缺,還得掛上個大學生的名頭,拿著比很多完全沒文化還要低的工資。

可能很多十幾歲、十二三歲就到社會上的人都比剛畢業的大學生強,畢竟他們摸爬滾打到了二三十歲,可能他的心比石頭還要硬,但是呢,他一定是會了解社會規則。

他們受過更多的苦,所以他們被迫長大,很多學生則是社會毒打捱少了,所以還是天真的孩子。

因為你不瞭解社會規則,你沒有辦法在這個社會賺到錢的話,你是沒有辦法生存下來的。

學生的恐懼就是在於一直在象牙塔裡面,逃避了真正的勞作,他一直都是由父母供養,他沒有真正的自己獲得金錢的能力,所以說他是恐懼進入社會的,因為他知道自己進入社會什麼都不會呀。

他甚至連上班要幹什麼都不知道,就如同現在的許大寶。

姜可可則是幹過辦公室的老油條。

自己也知道進來就是摸魚。

你走進了辦公室裡面,哪怕說你是的學生也好,你掌握了很高深的知識也好,你走到那個辦公室裡面,如果你第一次走進去,你都是慌的。

你都會覺得啊,雖然我好像已經簽了合同,我已經辦理了那個入職手續,我還是覺得怎麼感覺不太對勁,就是會有那種感覺。

但凡是需要競爭的行業。

都是壓力巨大的。

別人姜可可不敢擔保,但是她自己就基本上是這樣子的想法,就是人不能克服的一樣東西的時候本能就會恐懼,與此同時人不能去想象自己沒有見過的東西。

學生真的是已經脫離社會時間太久的一種產物了,你在學校十幾20年的時間,已經完全將你馴化成了一個應試機器,剛出社會對他們來說無異於刮骨療毒。

學校就像是大海綿,吸納了太多的水分。

一出社會,就像是走進了脫水劑裡頭,你有多少本事,是個人都看得出來。

在學校裡面,你的分數好像就是一切,你只要學習成績好,你只要能夠滿足老師家長的期待啊,所有社會上所有的能量都供給給你,家長也好啊,老師也好啊,就會表揚你,然後同學也會敬仰你。

可是你走到了社會上之後,你以前驕傲的學習能力好像突然什麼都不是了,哎,大家突然變得現實,還打量起你的家境來。

其實這也是很多人無法接受的地方。

如果你就是尊貴的城裡人,你父母的退休金五六千六七千,甚至如果到達了一兩萬,那你就是高人一等。

因為你什麼都不用幹,只要你爸爸媽媽活的長,你就會有很多很多的退休金。

最物化人類的演算法就是,如果你父母退休金達到兩萬,哪怕你啃老,什麼事情不幹,他一年也有二十四萬,十年就是兩百四十萬,二十年差不多就五百萬了。

六十歲退休來算,現在的人壽命活到八十不算很困難。

如果是女性,退休更早,活的更長,那退休金就更高了!

如果是一個普通的窮學生出社會,真的能那麼輕鬆賺到那麼多錢嗎?

很多人幹一輩子都不一定能賺兩百萬。

甚至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賺不到那麼多錢!

這也是很多人受不了出社會的原因,徹底的物化人。

好不容易有個工作,好像也不夠用……

你爸爸媽是農民,你爸爸媽媽沒有工作,你爸爸媽媽交的是新農合,你父母一個月的工資很低,一個月的退休金可能就只有一兩千塊錢,甚至只有幾百塊錢,那你突然就好像你的學習能力也什麼都不是了。

這是比起沒工作來的更打擊人的事情,也是為什麼說出社會要給自己一個好人設的機會,透露自己的貧窮,只會讓更多人打擊你。

社會一下子就好像轉化成為了另外一個評判標準體系。

普通人沒工作的時候也難受,有了工作更難受。

但是其實這個難受從出生開始就有了,只是學校用校服掩蓋了而已。

很多人是根本就適應不了社會的,所以說他走到社會上之後,他會覺得我好像突然不是最優秀的了,我好像是芸芸眾生裡面最普通的一個,哪怕我成績再好,我跟別人比起來,我的家境真的就是非常的落伍。

我就沒有什麼能力可以離開這個處境,有一部分聰明的人就會想,我是不是能夠找到一個更好的伴侶呢?

然後大家就會發現,走到社會上之後,我以前在學校裡面,只要我成績考的高分,就會有異性喜歡我,這套完全失靈了。

好像就變成了只有家裡面有錢,家裡面有勢力,家裡面怎麼樣怎麼樣,你才能夠獲得別人的青睞和愛,很多人就為完全沒有辦法適應的了,因為他完全就是這個的失敗者,很多人就沒有辦法接受這件事情。

如果是對女生來說,更為殘酷,不漂亮就已經慘到離譜了,長得醜哪怕再善良也好,工作很好對待人很好,可是也很難找到真心喜歡她們的男生,除非家庭條件好到可以彌補。

男生還算是有遮羞布,畢竟男生只要有錢,大不了多等幾年還能遇到合適的物件,女生年紀大了,就更不好找了。

現在每個人的閾值都很高,醜是比貧窮更恐怖的事情。

漂亮反而可以打破階級的存在。

畢竟有錢人找伴侶,如果漂亮,無論男女在擇偶市場都可以有個好出路。

人的一輩子,其實一出生的時候,這些就已經決定了。

所以說很多學生本科畢業之後,他還會想要考研,他覺得考研是能夠解救他的一個辦法,他能夠獲得更好的工作,可以規避一下這個在競爭中的劣勢,因為他家裡面的家境可能確實也就不如別人好。

如果他考研獲得了一個更好的工作,能夠進入高校,能夠有一份穩定的收入,他就會覺得好像自己變強了,他能夠進入一個更好的企業,好像他的評分標準又變高了一樣。

所以說很多人看到了考研帶來的成功,就一股腦的又湧進考研,然後所有人都去考研了之後呢,就會發現,哎,不對呀,為什麼考研好像學歷也不夠用了,就會想要去考博士!

考了博士之後呢,就會發現,哎,我好像已經20多歲30多歲了,我到了這個年紀,30出頭的年紀了,哪怕我獲得了一份穩定的工作,我好像在市場裡面我也屬於是比較落伍的那一派了。

我周圍的人好像都已經有了穩定的家庭,而我在考試的時候,我並沒有獲得一個穩定的物件,我又好像變成了被淘汰的那一個。

那個時候雖然說你可能經歷了九九八十難,考了一個博士生出來我的一份穩定的工作,你還是覺得我好像又被社會淘汰了。

卷贏了還好,輸了呢?

付出的沉沒成本咋辦?

如果你獲得了一份工作還好,如果你沒有透過考博這個行為獲得一份穩定的工作,很多人他其實就會覺得完蛋了,我的人生完蛋了,因為他就只會考試這一件事情,你想讓他跳出去,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即便是他自己,他不知道要怎麼跳了,他已經卡死在那個環境裡面,因為他就只會考試這一件事情,除了考試之外,他什麼都不會。

那你突然跟他說,你不要去考試了,你有別的事情可以幹,你要不要去嘗試幹一下?

很多人其實他是會覺得惶恐,沉沒成本高得離譜,還讓我別考試了???

他會覺得你在說什麼,你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嗎?

我根本就不會那些東西呀,你為什麼要跟我說這些?

他其實是很惶恐的一個情況,所以說學生這層背景,真的是一個麻痺人神經的東西,很多貧窮的小孩家裡頭,他的父母是沒有意識的。

他父母也覺得,我那一輩好像我只要考到大學,我的孩子就會有出息。

因為七八十年代甚至90年代的人,他們成長的路徑裡面,只要他們考到了一個本科以上的學歷,他們好像就會在找工作的時候佔領一個優勢,大家都會覺得大學生比較有本事,就會優先招取他們。

所以你的家長其實可能也是陷入了誤區裡面,他們覺得你只要讀了大學,你出來未來肯定就會有個穩定的工作。

所以他們就拼死拼活,非得讓你去讀這個大學,因為他們自己也知道,他們自己競爭是失敗的,他們希望他們的孩子取得成功,他們也不知道其他的路徑,他們也沒有能力。

路徑依賴是一個很典型的現象,對很多思維固化的中年人來說,他們就只有考試這條路和死路一條可以走了!

他們只知道在他們那個時間段,大學生是天之驕子,所以他們的孩子也必須是天之驕子。

他們也不知道現在是個人就能考上大學生。

真正有能力的家長,他不會說一直逼這個孩子去考試,他有出路,他的孩子就算考了本科,考了專科,考了中專,考了專升本,就算文盲,人家都能夠託舉自己的小孩。

而很多家長他是沒有這個能力,他只能夠透過不停的催促這個孩子,你自己要努力,你自己未來之後要自己給自己找出息,要找出路,不然的話,未來沒有人會幫你。

很多家長透過這種恐嚇的手段,然後讓孩子形成了一個很孤立無援的途徑,讓孩子覺得沒有任何人可以幫自己。

所以說學生就會不停的沉溺在校園裡。

因為校園就是最好的保護罩,象牙塔。

孩子也沒辦法,只能覺得我好像只要考上了研究生,我就是上岸了,我就能夠拖延幾年,然後又有幾年找工作的時間,去備考的時間,只要能暫時逃避就行。

因為他們自己出來,他們也不知道去幹什麼呀。

每個人都會本能的選擇最適合自己生存的環境,當你發現某一個人好像處在一個很糟糕的環境,你根本就看不上,你非常希望他解救出來的時候,很大可能其實這已經是他能夠選擇最好的路徑了。

因為他已經耗費了十幾年20年的時間在讀書上面,你想讓他拋棄以往的沉默成本,說,你不要幹這個了,你乾脆就去擺攤吧。

你去賣那個麵包,賣早點,賣腸粉,賣早餐,都能夠賺很多很多的錢,都比你去打工賺的多,雖然辛苦一點,至少你不用受那麼多年的寒窗苦讀了。

很多家長他們是覺得不行,如果我的孩子不能擁有一份穩定、朝九晚五的工作,那我的孩子就是廢了。

在這種觀念限制之下,好像只有考到了那一條路才是成功。

就算你賣包子,賣早點,賣的再好都好啊,所有人對你的評判標準都是你不行啊,你太累了,你不穩定啊,你不能保證永遠賺那麼多錢,哎呀,你那麼累呀,你退休之後有多少錢啊?

講那麼多屁話,那你怎麼不說有的人一起床二十多歲就猝死了呢?

人生考慮那麼多,乾脆別說了現在就去死算了!

很多人的評判標準是極度單一的。

甚至只有成為xx教授,進入高校研究所,或者成為國企員工,公務員才是正路。

誰不知道這些職業好?

可是總不能所有人都是這些職業!

很多家長他不會說理解孩子的,他們只在乎自己的面子,哪怕知道,賣早點,可能他成功的機率是百分之二十的人都能透過這個獲取一份穩定的收入,但是大家就會覺得不體面。

但是你要去考公考研,你要去透過考試來獲取一個前程的話,他可能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一,大家都會去爭取那百分之一,好像只有獲得這個一點點的成功才是成功,很多人都是這樣子。

那剩下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活了嗎?

所以說如果你是一個孩子,你真的還不如說你去看一下你自己真正想要幹什麼,你喜歡cosplay,你就去做假髮,你就去做獸頭,去做妝面,去發現自己的長處,去發現每一個生活中你自己可能賺到錢,並且你能夠打敗別人,能夠競爭過別人,能夠在市場上獲得錢的手段。

然後慢慢不斷擴充套件自己的興趣,提高自己的眼界,獲取更精度的能力都好。

你去給人家化妝,做妝娘,你去給人家做那種洛麗塔的配飾,做能夠賺取錢的任何手段,做吧唧託做什麼都好,做那種流沙盤都好,你為什麼就非得要去卷那個穩定的成功之路呢?

明知道自己也不是天選之子,還不想著做自媒體找條出路,那真是全完蛋了。

因為你明知道卷就已經是效率特別特別低的手段了,你不能夠一味的沉迷在象牙塔裡面,大學期間就是其實你很好的一個探索時間段。

你可以用那四年盡情去探索你未來出來之後,你真正能幹的手藝是什麼,你真正能賺到錢的方法是什麼,而不是說我一定要讀書,讀到讀到我有出頭之路為止。

如果真的要一直讀讀讀讀讀讀下去的話,你會發現如果你沉迷在考試裡面,一場考試成功的機率,兩三個教室才能出來一個人,那剩下的幾個教室裡的人,那他們去幹什麼呢?

你要做的事情,不是說你非要去爭做成功的這個人,而是先和自己和解!

告訴你自己,你已經很棒了,還活著就不錯了,有的人年紀輕輕就成骨灰了,你至少還是個活人呢。

當然,你有這個能力,那你就去爭!

你要是分數特別高,那就多考幾次,總能上岸,你要是分數很垃圾,那你爭個毛線?

能力不行就另找出路啊,總不能真的死路一條吧?

如果你沒有這個能力,你還要去爭的話,那你真的是頭都要大了,你不如去選擇,看能不能透過別的方式去賺到錢。

只要能夠賺到錢,能夠維持你的生活,那已經就是很棒的一件事情了,除非說你家裡面能夠毫無負擔的供給你,供養你,讓你做這個高高在上的讀書人。

人人都嘲笑范進,現在好了,大家都不如范進。

2025年,范進中舉這個事情,成功的機率真的實在是太低太低太低了,哪怕你考進去之後,你都不一定有穩定的收入,可能人家發工資才三四千……

你不如先暫緩一步,實在考不進去,實在做不成功,你就先去幹一點別的事情多好,不要再一直沉迷在考公考研裡面了。

考研熱度的下降不就是意味著這一點。

大家都已經意識到了,就算你考研成功了之後,那又怎麼樣呢?

你不還是要繼續去找工作嗎?

大家都已經意識到了,你在學校裡面所謂的學習,其實就只是幫助老師完成業績的一種手段,還有延緩你就業,讓家裡人不要那麼焦慮,讓周圍人都能接受啊,我孩子好像不是,在家裡面備考很沒出息的樣子的一種手段。

真正想要透過考研去提升自己的人又有多少呢?

那極少一部分真正想要提高自己的人才是考研真正需要的人才,而剩下的人只不過是耗費在了沉迷於我還能夠再玩幾年,我還能夠在象牙塔裡面庇護幾年的那種潛意識裡面了。

大部分人也只是為了考研出去後找個更好的工作。

大機率你就算出去了,也就那樣,甚至連你本科能進去的公司你都進不去了,理科工科還好,如果是文科生,那就祝你好運了。

當一件事情你發現競爭的成本實在是太高的時候,你不如想想你還能夠去幹一些什麼事情更容易獲得成功。

就比如說現在大家都在去做考公這件事情,那你就先去賺錢!

你先去透過各種手段都好,不擇手段也好,你就找到自己能夠謀生的手段,你去賺這個錢,賺到了錢你就是成功了,沒有賺到錢你就是沒有成功。

社會的評判標準比考試簡單的多,有錢就成功了。

有句話叫淘金地賣水,大家都想著幹這件事情賺錢,你去幹輔助這件事情的工作,那你就進入了賺錢的藍海了。

說直白點就是大家都想著挖地挖出金子,你負責賣手套,賣遮陽傘,賣水。

不管他們出沒出金子,至少你東西賣出去了。

你勤勞致富了是不是?

考試是你一定要考證第一名,你才是成功,你不僅筆試要過,面試要過,你最後還得去幹活,你最後進入工作之後,考編其實就是你真正的離開了一個需要你不停的更換工作的一個環境。

這才是很多家長眼裡的成功。

安穩,確實舒服。

兩三百人考,只有一個人能成功的舒服。

當你沒辦法保證你是分子的情況下,做分母也別太認真!

如果你是極其厭惡風險的人,那麼考編無疑是你最好的選擇。

可是你真的實在考不進去的時候,你就不要一直去做這件事情了,你考前突擊一兩個月其實就已經夠了,剩下的時間你要先去真正接觸社會,真正進入工作,真正腳踏實地的去賺錢。

不要害怕離開象牙塔,不要害怕真正去接觸實踐。

你父母都在工作,那你為什麼就你不敢去工作呢?

看不起別人從事低端行業之前,先想想你自己又在幹什麼高階工作。

天天在家裡面其實是根本就不會有錢的一個辦法,你只能夠透過浪費自己的青春,消耗自己的青春,壓抑自己的情緒而已,你啥錢也沒有,純耗著罷了。

能夠獲取一個收入,哪怕你是去校園門口一塊錢一盒火雞面,你哪怕一天賺50多好,一個月都有1500塊錢,這都能夠維持你很長一段時間的備考之路。

哪怕你就是全職,這麼備考幾個月,那都沒有關係,但是你一定要有自己的收入,這就是學生思維和社會人思維最大的區別。

如果是一個社會人的話,那麼他在社會上他沒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他是非常焦慮的,他沒有穩定的收入,他是會覺得我明天怎麼辦。

他的恐慌在於,他知道自己是拿生命換錢。

但是他現在的生命沒有僱主購買。

而學生則是壓根不明白自己的價值,其實他們並沒有自己想象中那麼值錢,相反學生是負資產,進入工作之後,還得被人帶著一段時間,才有可能適應工作。

這就是為什麼大家看到讀書人一開始吧,不瞭解的時候可能就會覺得,你讀書好厲害,可是後面慢慢了解的時候,就會覺得好像並不是我想象的那樣,哎,你所謂學到的知識,其實真正在社會競爭中是沒有任何作用的。

書讀得再好,進入工作發現沒幹過不懂怎麼做,還不如早進入社會的熟手好用,這種事情多了去了。

也許有作用吧,但是在普通的競爭中是根本起不到一個決定性的作用的,就算老闆要招人,那也是更能給他帶來利益的人,學生其實真的沒啥能力。

但是學生的好處就是服從性特別高,素質高,不會反抗,學的也快。

能力,得在實踐中鍛鍊得來,學不來。

就好像是現在的高收入直播這個行業一樣。

直播這個行業都知道錢賺了很多很多,他為什麼能賺那麼多錢?

因為他把東西賣出去了,他銷售了,他一單佣金哪怕是20%,就算只賺兩塊錢都好,他賣十幾單、20單、100單,他一天的上限是很高的,他可能賣幾千單、幾萬單,這是大主播。

小主播,那好我算你100單200單,那也有幾百塊錢了。

直播一般一場四個小時,人流量場觀基本有三萬左右,而且進來的基本都是有購買意向的人,你的專業能力就到了發揮用場的時候。

一個月算下來過萬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而且還能隨著你能力提升,粉絲變多,漸漸累積客戶。

這就是主播這個行業的最大的優勢,極致的銷售,這個行業就是能夠輻射全國,能夠精確的捕捉到真正想要買這個東西的人。

姜可可親眼見過,很多字都不會寫的女生,賣衣服愣是賣出去幾萬件。

小學文憑就能幹這事,而且賺的遠比讀書多的人強。

人家確實沒文化,可也有能力。

抖音上其實最成功的功能就是直播賣貨這個功能,因為直播賣貨是比電銷還有直接銷售更容易獲得真正意向人群的,這個東西賣出去的機率非常非常高的,所以說做主播獲得成功很難,但是是最有挑戰成就的一個。

如果你在備考的過程中,你可以不妨抽出一些時間來做這件事情,你大不了就是買這一單東西,你本來就要用的,你拿去賣,你好用就自己用,不好用的話也是自己用,你只是浪費一點時間,你還可以看看能不能取得成功。

如果你不是天才,進不去抖音演算法崗位,那還是老實點,銷售也很不錯了,有出路就不錯了!

如果你去耗費很長一段時間全職備考的話,那真的是無用之極,因為你根本就考不上,三百個人就取一個,那剩下的299個人就不工作,在家等死嗎?

一年年累積下來,應屆生裡面他只要一個,往屆生裡面要一個,那麼累積下來,第二年可能那300個人備考一個崗位,那麼就剩下598個人。

598個人又累積上新的300個人,又走了三個,也還有895個人。

越來越多的人都要考,就只有那麼幾個崗位,如果還去選這個的話,那真的是太傻了,倒還不如說去幹一些真正可能賺到錢的事情。

學生怕的並不是進入社會,而是意識到自己真的沒有能力賺錢,也沒有能力養活自己,這是最痛苦的事情。

因為沒有能力,你想要去培養能力,學生也是覺得很痛苦的一件事情。

可是大多數人,他經過了十幾年20年的學生經歷,完全沒有經過那種社會對他的拷打,他其實就覺得天然覺得我是一個天才,我很有成績,我出來就應該獲得很好的成就,但是其實出社會之後有出息真的很少的一件事情。

人最怕的就是改變,蛻變特別痛苦。

老張現在看姜可可和許大寶,其實就哪怕她們兩個說什麼都好,在他眼裡面都是文質彬彬的,在辦公室人裡面就算說的再親切又怎麼樣呢?

其實都是不咬人的狗罷了。

進入了職場的人都是爾虞我詐的,哪怕說是一個單位裡頭,其實他們從頭到腳都要比單位裡頭的人才是比的最多的一個地方,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家長拼死拼活都要讓孩子卷出頭的原因。

因為考的不好就是沒有面子。

你家的女兒考上了,我家的女兒只是一個三本,那我怎麼會有面子?

是不是?

我的女兒考上了研究生,你的女兒是本科,那我就是有面子。

這就是很多家長拼命讓孩子上輔導班的原因。

家長才是真正不能接受孩子卷失敗的人。

辦公室就是一個異化人最好、最直接、最快的途徑,因為在他們眼裡看來的話,你孩子考上了什麼,就是有出息,你就是有面子。

而且你在辦公室裡面,其實很多人都會不經意間問你的家庭情況也好,問你的家人也好,你很多事情都是完全透明的,你有成績他就會覺得你很厲害,你沒有成績,他就會覺得你不行。

如果你的孩子沒有成績,其實在他們眼裡就會覺得懷疑人生,覺得啊,可是你好像看起來還蠻厲害的,你孩子怎麼會沒有成績呢?你是不是在騙我?或者說你是不是有什麼事情隱瞞了我?

真的。

在單位裡面,坐到辦公室裡頭,其實你從頭到腳每一份價值都會被別人扒出來評判,你家是什麼背景,你是農村的,父母有沒有退休金,家裡老人有什麼生意,你有什麼產業資產。

你在縣城或者你在城市裡面有幾棟房,幾棟車,位置在什麼地方,然後市價是多少,能夠賣出去的多少,你家裡面有多少資產,幾位數,別人都會清清楚楚把他看在眼裡。

越是小地方的人,越是現實。

當然,大城市也是如此,為人處世的標準幾乎都是取決於你身上有多少資產,外人評判你的標準也很簡單。

你男人有什麼出息,你老公有什麼本事,或者你老婆在某個單位,你老婆長得多漂亮,你孩子的成績,樁樁件件,如果你在辦公室裡面,就是不可避免要對比這些東西,而且每個人都不覺得這些東西是什麼不正常的。

相反,他們是已經接受了這一套價值評判的標準。

他不會說看你善不善良,或者說什麼人品或者能力什麼的,很搞笑,這都是隻有小孩子才會在意的事情,真正的大人,其實他們根本就不會在乎這些只有童話書上在乎的東西,反而金錢資產是最直觀的辦法。

他們更看重你身上有多少價值,你能被別人利用多少,你能為別人提供什麼便利,這就導致了你成為一個有一點小小權利的人,你在別人眼裡面就是會不一樣,你父母肯定是沒有掌握這個權利的。

大多數人的父母都是普通員工,而不是老闆。

但是你父母他們在辦公室裡頭,他承擔了那麼多壓力去賺錢來養活你,所以說他就會不可避免的把這些壓力都投放到你身上,他希望看到的是什麼呢?

就是你能夠有出息,你能夠憑藉自己的本事的能力,在職場裡面獲得什麼樣的成就,或者說考公、考編、考研,你考上了,你父母就可以有一小部分權利分擔到他們身上,他們在辦公室裡面也會好受。

其實他們也有壓力,但是他們的壓力再大至少也有你這個出氣筒。

如果你有成績了,他也可以說出去名正言順的說我孩子是什麼成績,然後他們也會變相的有面子,因為你爸媽取得的成績,還有他們這輩子的成就基本上已經固定了的,他們卷不了自己的時候,就只能卷孩子了。

這也是很多父母最幸福的地方,即便他在社會是最底層,迴歸家庭之後,他天然的成為了最了不起的獵食者養活了一家人!

這是很心酸的事情,更是孩子最痛苦的事情。

很多父母與父母之間其實最大的區別就是父母本身到底有沒有能力撐起一個家,他是因為逼迫,還是因為他有這個能力組成這個家庭。

其實很多人就是時間到了,然後湊一起,他們也沒有考慮未來,也沒有考慮孩子的發展,他只是考慮了他自己被逼婚的壓力,隨便找了個差不多的人,生下來孩子罷了。

他在這個環境裡面,他能夠活下去就已經很不容易了,然後他沒有辦法再去託舉孩子了,因為他自己的能力也就是這樣子,他已經盡了他最大的努力了,不是說他不好。

而是說你們本身你這個家庭就已經是最底層的了,你還想要掙脫層,就只能夠看孩子自己的成就了,然後他孩子想要去從其他途徑奮鬥,這些家長反而又會覺得你在沒有在走正路。

可是問題是,這個正路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就只有一個人能成功,幾百個人只有一個人能成功的路子,然後他的父母就非要逼他去走這條路,然後又走不通,走不通了之後家長又來辱罵孩子,孩子又只能承擔這部分壓力。

很多備考的考生年復一年的努力,就是如此。

這些備考的考生其實心裡面是完全不健康的,非常不健康,甚至可能他取得的所有成就,在他父母眼裡看來是什麼呢?

只要你沒有考上,你就是沒有成功。

他不會用多元化的方式去打量你,不會用很多的角度去評判你,他只會用考上了,沒考上來評價你。

他們的思維非常僵化,從他們那麼多年來接受的社會經驗來看,你沒有考上,就是不成功,你哪怕取得了一點小小的成績又怎麼樣呢?

他不會覺得是成功。

因為你的成功對他來說沒有任何的收益,你賺了幾百塊、幾千塊,你有自己穩定的收入,在他眼裡看來可能只是你應該做的事情。

很多父母都是這樣子,除了養活孩子,給口飯吃,只會給孩子無盡的壓力。

可是他自己本身有什麼樣的成就嗎?

他也沒有什麼樣的成就,但是他還是要逼迫你,因為不逼迫你的話,他就得去逼迫他自己了,他有什麼本事,他有什麼樣的能力?

他什麼都沒有啊,他就是已經在社會里面最底層了。

但是回到家,他們還是皇帝一般的存在。

很多父母就是已經沒有辦法了,在晉升社會是裡面已經失敗的無可透頂了,他是他們那個群體裡面最底層,所以說他只能夠透過辱罵你這一個手段釋放自己的壓力,然後對你的評判標準就是達到別人的評判標準。

達到所有其他辦公室裡面有人託舉的孩子一樣的成就,他們才會覺得我心滿意足,我哪怕沒有投入給你任何的資源,沒有給你任何的幫助也好,但是你必須要成功,你必須要讓我有面子!

不然的話,我養你那麼多年幹嘛呢?

越是底層的父母,其實本質越是相似。

低投入,高回報,是他們對孩子唯一的要求,孩子就是他們的基因彩票,理財產品,他們並不想付出任何東西,只想要獲得成功。

孩子也只能被迫卷。

孩子要是天資聰穎也好,至少能卷出頭。

但,所有人,都能天資聰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