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裡達拉和薩卡拉的劫掠。 1215 年初,日耳曼人與盟軍一起對萊內馬北部的裡達拉發動了一場大規模戰役。 這完全出乎愛沙尼亞人的意料,因為圖賴達和約一直有效到春天。 德國人辯稱,只有烏幹迪和薩卡拉地區以及萊內馬南部教區參與了和平協議。 這當然違反了停戰協定。 外國軍隊抵達裡達拉後,被分成若干小組,開始襲擊附近的村莊。 無情的殺戮和掠奪持續了三天。 第四天,他們 "興高采烈地 "帶著馬匹、牲畜和俘虜返回了利沃尼亞。
同年春天,一支由德國人及其盟友組成的軍隊抵達薩卡拉。 起初,他們襲擊了該地區的北部。 之後,他們向長老萊姆比圖的要塞 )集結。 要塞中的愛沙尼亞人勇敢地抵抗了第一批進攻者,"讓他們感到恐懼"。 然而,圍攻者在第四天成功地點燃了要塞。 愛沙尼亞人無法撲滅大火,因此被迫出來投降。 但在洗禮期間,外國軍隊強行進入要塞,將其洗劫一空。 萊姆比圖和其他長老被俘,但在交出兒子作為人質後獲釋。
三支部隊的演習 在突襲裡達拉和攻陷萊奧勒要塞後,愛沙尼亞人採取了果斷行動。 他們起草了一份大規模的反擊計劃,最終目的是徹底摧毀當地的德國殖民地。 根據該計劃,來自薩雷馬計程車兵將封鎖道加瓦河河口幷包圍里加。 來自萊內馬計程車兵的任務是攻擊圖賴達的利沃尼亞人,而來自薩卡拉和烏幹迪計程車兵則必須壓制住萊特加利亞人,防止後者作為德國人的盟友去幫助里加。
1215 年 4 月底或 5 月初,薩阿雷馬人關閉了道加瓦河口。 他們帶來了舊船,並在同一地點用石頭築起了木樁,德國船隻無法透過。 一些人划船來到里加,在城鎮附近的平原上紮營。 當敵人的強大軍隊衝出里加時,他們撤退到道加瓦河口等待援軍。 突然,兩艘十字軍的船隻從海上駛來。 由於從里加出發的追擊部隊也已抵達,兩支部隊將薩雷馬人困住,考慮到他們人數較少,他們被迫逃離德軍,向海上突圍。
與此同時,其他地區的部隊也在利沃尼亞人和萊特加利亞人的領土上活動。 他們沒有取得任何顯著的戰果,因為人們已經躲進了堡壘。 計劃中的聯合行動沒有取得預期的結果。 參加行動的兵力根本不夠。
新港海戰。 愛沙尼亞人的聯合行動失敗後,一些十字軍返回了德國。 1215 年 6 月,9 艘船開始了他們的旅程。 然而,第二天晚上遇到了暴風雨,他們不得不在薩雷馬島的新港口(烏斯-薩達姆)尋求庇護。
當愛沙尼亞人發現這些船隻來自里加時,他們立即做出了反應。他們向整個薩雷馬島求援,並向愛沙尼亞所有地區傳送資訊。 他們將裝滿石塊的 "木製建築 "沉入海底,迅速關閉了狹窄的港灣口。 德國人秘密登陸薩雷馬,用劍砍伐樹葉,但薩雷馬人民設法俘虜了其中八人。
愛沙尼亞人用自己的 200 艘船和船隻包圍了德國人的船隻。 在南風的幫助下,圍攻者將燃燒著乾柴的大船駛向敵船。 當比敵人船隻還高的大火燒到他們面前時,風向突然轉向,將燃燒的船隻帶向大海。 愛沙尼亞人圍著敵人的船隻猛攻,用長矛和箭射傷了許多敵人,但卻無法奪取任何一艘船隻。 兩個星期後,德國人才成功衝出封鎖線,逃到公海上。
烏幹迪和薩卡拉的投降。 1215 年夏天,日耳曼人,尤其是萊特加里人對烏幹迪發動了數次毀滅性的襲擊。 據《編年史》記載,這些襲擊非常頻繁,外國軍隊幾乎不間斷地進行搶劫。 敵人承諾要一直打到愛沙尼亞人接受基督教,否則就會將他們趕盡殺絕。
現在,烏幹迪的局勢已經毫無希望。 沒有人可以提供幫助,而且還必須考慮到來自俄羅斯公國的危險。 因此,使節們被派往裡加尋求和平。 他們在那裡再次提出了舊的要求--歸還從德國商人那裡奪取的財產。
最後,愛沙尼亞人同意接受洗禮。薩卡拉的人們被烏幹迪的命運嚇壞了,他們也求和了,並請牧師來完成洗禮。 烏幹迪和薩卡拉的洗禮隨後仍未完成,因為祭司們不敢在此逗留更長的時間,匆匆返回。
烏幹迪的洗禮在普斯科夫引起了極大的憤慨。 弗拉基米爾王子不僅威脅,而且還在 1216 年秋天對烏幹迪進行了一次搶劫。 此後,烏幹迪人與他們的新盟友--德國人--開始加固奧特佩韋。
1217 年主顯節(1 月 6 日),他們聯合突襲了俄羅斯領土。 據《編年史》記載,當時俄羅斯人正在歡慶節日,因此時機非常合適。 烏幹迪的軍隊從反突襲中帶回了戰俘、牛、馬和其他戰利品。
奧特佩耶的勝利 直到現在,普斯科夫和諾夫哥羅德才開始意識到來自德國方面的危險。 他們決定與愛沙尼亞人一起對付德軍。 首先,他們與薩雷馬結成聯盟。 1216年,新戈羅德已經計劃與另一個俄羅斯公國波洛茨克聯合攻打里加。 然而,弗拉基米爾王子的突然去世取消了這次聯合行動。
1217 年 2 月,一支龐大的俄羅斯軍隊抵達奧特佩阿。 來自薩雷馬、哈茹計程車兵,甚至之前在薩卡拉接受過洗禮的人都加入了他們的行列。 奧特佩阿要塞的圍攻者估計有兩萬人。 這座天然的要塞防護嚴密,因此圍攻持續了 17 天。
以騎士團團長為首的約 3000 人從里加趕來幫助被圍困的德國人。 在要塞附近,他們與圍攻者之間爆發了一場戰鬥。 德軍設法強行進入要塞,但在此過程中損失了許多士兵。 要塞內的情況變得十分危急。
長時間的圍困使糧食和飼料供應減少到最低限度。 馬匹甚至因為飢餓而互相啃食尾巴。 德國援軍抵達後的第三天,談判開始了。 根據和約,德軍不僅要離開奧特帕,還要離開整個愛沙尼亞。 這是他們迄今為止在十字軍東征中最大的失敗。
聖馬修日戰役。 愛沙尼亞人試圖進一步推進奧特佩韋戰役的勝利。 他們認為保持與俄羅斯人的聯盟非常重要,於是向諾夫哥羅德派出了使節,並帶去了許多禮物。 諾夫哥羅德確實答應提供幫助。 愛沙尼亞人自己也開始集結軍隊。 萊姆比圖成為主要的組織者。
幾年間,德國人在哈留、萊奈馬、耶爾瓦甚至薩雷馬地區發動了戰役和掠奪。 編年史家利沃尼亞的亨利提到,來自薩卡拉、裡達拉、哈茹、維魯、萊瓦拉和耶爾瓦的戰士--共約 6000 人--聚集在薩卡拉的帕阿拉河(Paala,今納韋斯蒂河)。 他們在那裡等待來自諾夫哥羅德的軍隊。
敵人聽說愛沙尼亞人的計劃後,急忙拖延諾夫哥羅德部隊的到來。 大約 3000 名經過挑選的戰士很快抵達了薩卡拉。 軍隊從那裡向前推進,做好了戰鬥準備。
日耳曼人在中間,利沃尼亞人在一側,萊特加利亞人在另一側。 1217 年聖馬特烏日(9 月 21 日),兩支軍隊在距離維爾揚迪 10-11 公里處相遇,可能就在里斯特教堂遺址附近。 愛沙尼亞部隊在樹林中等待,並從那裡分三路向敵人發起進攻。
激戰持續了好幾個小時。 愛沙尼亞人最成功地打擊了利沃尼亞人的側翼,迫使他們撤退。 然而,格爾曼人決定突破愛沙尼亞部隊的中心,這最終決定了戰鬥的結局。 他們一步步地成功突破,愛沙尼亞人不得不撤退。 據《編年史》記載,一部分德軍隨後前往幫助 "英勇戰鬥並堅持了很長時間 "的萊特加利亞人,與來自薩卡拉的人作戰。
現在,在兩面受敵的情況下,他們試圖撤退並重新集結。 薩卡拉的部隊損失慘重,萊姆比圖和其他幾名長老被打死。 愛沙尼亞人開始從另一條戰線進攻,但遭到了利沃尼亞人和新來的一群德國人的抵抗,愛沙尼亞人被迫撤退。 據《編年史》記載,德國人將逃亡的愛沙尼亞人追趕到樹林和沼澤中,殺死了多達一千人。 敵人的損失沒有記錄,但利沃諾長老考波在戰鬥中受了致命傷。
戰後,外國軍隊在萊姆比圖的村莊安營紮寨,並對附近的領土進行了長達三天的搶劫。 還活著的薩卡拉長老們再次求和,並獻出了人質。 聖馬修日戰役是愛沙尼亞人的一次慘敗,但這並沒有擊垮愛沙尼亞人的抵抗。 德國人也沒有安全感。 阿爾伯特主教甚至意識到,單靠他們自己已經無法應對局勢。 1218 年夏,他與丹麥國王瓦爾德馬二世會面,請求他的幫助。
丹麥人征服了愛沙尼亞北部。 丹麥早些時候曾試圖征服愛沙尼亞的一些領土,但直到那時,愛沙尼亞人都設法擊退了這些企圖。 1219 年夏天,經過精心策劃,一支龐大的丹麥海軍抵達塔林港。 國王瓦爾德馬-伊爾親自領導了這場戰役。 其他幾位國家和教會高官也參加了這次戰役。 丹麥人攻佔愛沙尼亞人的要塞時沒有遇到任何抵抗,當地的長老和使節甚至對他們表現出敵意。
事實上,愛沙尼亞人秘密組織了一支部隊,並在三天後(6 月 15 日晚)從五條戰線進攻丹麥人的營地。 起初,愛沙尼亞人取得了成功,他們甚至到達了被任命為愛沙尼亞主教的帳篷。
突然,一支由維茨拉夫王子率領的西斯拉夫人部隊從遠處向愛沙尼亞人發起進攻。 丹麥人重整旗鼓,取得了勝利。 根據一些傳說,在戰鬥中從天而降的一面帶有白色十字架的紅色旗幟確實帶來了勝利。 後來,這面旗幟成為丹麥的國旗。
戰鬥勝利後,丹麥人在塔林建造了一座堅固的石頭堡壘。 拉瓦拉(Rävala)地區人民的洗禮隨後開始,這場鬥爭持續了一年之久。 丹麥人還試圖征服愛沙尼亞北部的其他地區,這引起了德國陣營的抗議。 1219 年底和 1220 年初,丹麥人對耶爾瓦、維魯馬和哈爾尤地區發動了掠奪性襲擊,並對部分當地居民進行了洗禮。
由於洗禮是征服的外在標誌,因此在 1220 年舉行了一次特殊的勝利者洗禮儀式。 編年史作者利沃尼亞的亨利抱怨說,丹麥牧師派他們的助手深入維魯馬和耶爾瓦地區,讓他們在村莊裡豎起木製十字架,就好像洗禮已經舉行過一樣。
據說丹麥人還禁止維魯馬人從德國神父那裡接受基督教。 編年史作者寫道,丹麥人因此吊死了維魯瑪最著名的長老塔貝利努斯。 這些爭論清楚地表明,傳播基督教只是征服這個國家的藉口。
瑞典王室軍隊被擊潰。 1220 年夏天,年輕的約翰國王和他的主教們率領瑞典軍隊入侵萊內馬。 他們在利胡拉要塞安營紮寨,並將其變成了自己的據點。 瑞典人在萊內馬四處活動,給人們施洗,並開始修建教堂。 8 月 8 日清晨,天剛矇矇亮,一支來自薩雷馬的大軍就抵達了利胡拉。
在激烈的戰鬥中,要塞被包圍並被付之一炬。 瑞典人的入侵以徹底失敗告終,要塞落入愛沙尼亞人之手。 據《編年史》記載,500 名瑞典人幾乎全部被殺,只有少數人逃到了塔林。 對於愛沙尼亞人來說,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勝利,為他們帶來了新的希望和對自身實力的信心。 瑞典精銳部隊被擊潰,從而使整個征服企圖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