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鼓勵已婚子女將自己的農場建在父母農場附近。 在合同期內,農場工人通常可以獲得一些私人財產和牲畜供個人使用。 根據歷史悠久的 "自給自足 "傳統,獨立時期的大多數拉脫維亞農場都由農場主、直系親屬和親戚耕種,因此僱農在農場經濟中的地位並不突出。
1935 年,拉脫維亞總人口為 1 950 502 人,其中約 64% 居住在農村地區,但只有 169 844 人是僱傭農工。 當時有 237 350 個獨立農場單位,其中 83.4% 的面積在 3O 公頃或以下;法律允許的上限為 5O 公頃(124 英畝j ),示範農場或實驗農場除外。 拉脫維亞以農業為主的特點在較小的省級城鎮表現得非常明顯,因為即使是那些擁有工業的城鎮,其原材料通常也依賴於農民。
長期以來,拉脫維亞的城鎮和城市都是由商業便利的梅迪小村或部落統治者的堡壘周圍發展起來的。 在拉脫維亞的 59 座城市中,有 26 座依河而建,其中 10 座位於道加瓦河上。 所有拉脫維亞城市都有自己的歷史紋章。 在獨立時期,城市自治是普遍現象,舊農村社群傳統獨立精神的結晶構成了國家的基礎。
在拉脫維亞綿延起伏的鄉村,數以百計的卡利梅德瓦爾城堡丘陵點綴其間,追溯著拉脫維亞河流沿岸早期商業和衝突的歷史程序。 在拉脫維亞的許多城鎮中,都有條頓騎士的巨型城堡的炮彈或碎片,證明戰爭曾是拉脫維亞的災難。 拉脫維亞幾乎所有的城鎮都有這樣的廢墟,它們是波蘭-俄羅斯、波蘭-瑞典和瑞典-俄羅斯爭奪波羅的海土地和海洋統治權時給利沃尼亞帶來破壞的殘留痕跡。
在拉脫維亞的所有省份都發現了古代和中世紀晚期的遺址。 在庫爾澤梅,庫爾迪加(利沃尼亞耶穌堡)曾是庫爾澤梅部落國王的首都;皮爾特內曾是庫爾澤梅早期主教的所在地;塔爾西則為考古學家留下了部落文明的痕跡。 多貝萊、梅佐特內和特維爾特等澤姆加利安城鎮也擁有豐富的考古資料,它們都是 13 世紀強大的部落國王維斯特爾斯的據點。 多貝勒除了一座古城堡遺址外,還有一座利沃尼亞騎士團城堡遺址。 在維澤梅,有拉脫維亞傳奇英雄屠熊者拉特普萊西斯的故鄉--利爾瓦爾德。
在道加瓦河右岸,有維特塞克部落王朝(1205 年)的所在地科克內塞和 13 世紀國王維塞瓦爾德的居所耶爾西卡,現在這裡是重要的考古發掘地。 高亞河畔的西古爾達是一個古老的維京據點,後來成為里加親王主教的夏宮,其富麗堂皇的城堡及其小教堂已成為廢墟。
塞西斯或文登,是繼里加之後維澤梅最古老、最大的城市(人口 8748 人)",是一個歷經多次戰爭的頑固據點,早在 13 世紀就懸掛拉脫維亞國旗。 1577 年,守軍選擇炸燬城堡,而不是向莫斯科人投降。 採西斯以北是瓦爾米耶拉和瓦爾卡,瓦爾米耶拉在13世紀也已存在,瓦爾卡是1419年利沃尼亞議會最初召開的地方,也是1117年拉脫維亞國民議會宣佈拉脫維亞獨立的地方。 瓦爾卡中心穿過拉脫維亞-愛沙尼亞邊界,該邊界於 1920 年透過仲裁確立。
在拉特加萊,有許多古城堡和要塞的痕跡,這些古城堡和要塞沿拉脫維亞與俄羅斯的邊界已有千年歷史。 該省最大的城市道加皮爾斯(人口 45,160 人)在現代是通往俄羅斯、波蘭、立陶宛、烏克蘭和白俄的重要鐵路樞紐,曾是一個部落據點和維京奧斯特爾瓦格爾河上的繁忙車站。 拉脫維亞的許多城鎮都有羅馬天主教和格雷克東正教的紀念碑,由於歷史原因,這些宗教在這裡的信徒比在以福音路德教為主的拉脫維亞其他地區要多。
拉脫維亞的許多主要城市都將歷史古蹟的魅力與明顯的現代建築和改良相結合。庫倫港口利耶帕亞(Liepaja)是拉脫維亞的第二大城市(人口 57,098 人),因其菩提樹而得名,與早在九世紀就被提及的內陸港口尤皮爾斯或西堡的遺址緊鄰。 利帕亞曾是庫爾蘭公爵統治下的第四個港口,1854 年被英國人從俄國人手中奪取,隨後被俄國人開發為海軍基地,1004 年,俄國人的整個波羅的海艦隊從這裡駛往日本。 然而,1915 年,利帕亞落入德軍之手,證明它基本上是無法防禦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它得到了復興,擁有了海軍船塢和幹船塢以及一些當地工業,同時保留了古老的琥珀業和重要的漁業。 它與庫爾澤姆第二大無冰港、拉脫維亞第五大城市(人口 15671)和主要木材港口文茨皮爾斯之間有鐵路和公路相連。 與利帕亞一樣,文茨皮爾斯與瑞典東南部遙遙相對,相距 275 英里。
拉脫維亞第四大城市耶爾加瓦(人口34099人)位於利盧佩河(也稱阿河)畔,德國人稱其為米陶,源自拉脫維亞語米塔瓦,意為集市。 耶爾加瓦在十三世紀時就已存在,後來成為庫爾蘭公國的首府,公爵們用義大利建築來裝飾它,並試圖打造一個小型凡爾賽宮,還引進了歌劇和芭蕾舞。 兩次世界大戰都對其著名建築造成了嚴重破壞。
拉脫維亞首都里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相對沒有受到破壞,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卻遭受了巨大損失。 黑頭教堂(建於 1335 年)、市政廳(1750 年)、聖格特魯德教堂和聖彼得教堂以及其他歷史建築均被摧毀。 聖彼得教堂建於 1491 年,其 440 英尺的木製尖塔是世界上最高的,已經被燒燬並重建了好幾次。 幸運的是,條頓騎士團的古堡、聖約翰教堂和聖詹姆斯教堂(後者可追溯到 13 世紀)、總統府、議會大廈和司法宮都倖存了下來,因此里加仍然保留著哥特式建築與 20 世紀建築的融合。 在獨立後的 22 年裡,拉脫維亞人對他們摯愛的首都進行了現代化的改造,同時也保留了許多漢薩古城的古樸痕跡。 里加是波羅的海地區最溫馨的城市之一,同時也是最溫和的城市之一。
公元二世紀,距道加瓦河口 12 英里的一個定居點被編年史家稱為 Duna urbs。在中世紀早期,該遺址被一家維京工廠佔據,工廠由許多儲藏室或 rij 組成,rijd 在拉脫維亞語中是酒吧的意思。 中世紀的德國商人用較硬的 代替了較柔和的拉脫維亞語發音;但理查德-哈克魯伊在其《主要航海記》中使用了 Rie 的形式。
1207 年,里加成為利沃尼亞公國的首都,也是教皇直接管轄下的大主教區所在地。 1225 年,里加成為帝國的自由城市,隨後成為著名的漢薩城市。 17 世紀中葉,瑞典征服利沃尼亞後,里加成為瑞典最重要的城市和王國的糧倉。在沙皇統治的最後階段,這個波羅的海省份的主要港口實現了高度工業化,並透過一流的鐵路與俄羅斯腹地相連。
大里加地區(包括河兩岸的幾個郊區)佔地 210 平方公里。 人口從1700年的3.5萬增長到1939年的4萬;工業從1884年的51家(員工超過50人的工廠)增長到1937年的349家。
拉脫維亞的所有城市在獨立時期都享有自治權,里加、利卡帕亞、文茨皮爾斯和道加夫皮爾斯組成了擁有地區權利的首府。 1924 年的法律將四個省劃分為 19 個區,這些區以其名稱所代表的冰川城市為中心。 這些區又被劃分為pagasti(源自拉丁語pagus),與歷史上的農村社群相對應,這些社群是拉脫維亞在外國統治的幾個世紀中最後的獨立據點,也是現代拉脫維亞行政分權制度的基本單位。 517 個鄉鎮中每個鄉鎮的規模都隨其組成部分(私人擁有的小塊農場)的規模而變化,這些小塊農場是共和國結構所依賴的最終社會和經濟單位。
雖然拉脫維亞的一些城市在獨立期間顯示出穩定的工業發展,但農村地區的移民速度並沒有大大加快。 農村人口數字從1897年的7.63%下降到1935年的63.38%,顯示了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令人欣慰的穩定程度。 從 1800 年到 1914 年,拉脫維亞人口增長了三倍,從 72.5 萬增長到 255.2 萬。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死亡和疏散到俄羅斯中部,拉脫維亞人口在 1920 年減少到 1596931 人。
隨著難民的迴歸、生活條件的改善和自然增長率的提高,到 1939 年,人口已達到 200 萬。 這一年,在歐洲 35 個國家中,拉脫維亞的出生率排在第十五位,死亡率排在第十二位,增長率排在第十九位。 拉脫維亞人口單一,(1935 年)有 1,472,612 拉脫維亞人(佔 77%)、93479 猶太人、62,144 德國人(他們都在 1939 年離開了拉脫維亞)、48,949 波蘭人、206,499 大俄羅斯人(比 12 年的 124,764 人顯著增加,主要是由於移民)、26,867 白俄人、22,913 立陶宛人、7,014 愛沙尼亞人和 944 利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