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軍人聯盟的巨大聲望使其預測贏得議會和總統選舉。 為了防止退伍軍人聯盟掌權並取得控制權,總統候選人康斯坦丁-帕茨和約翰-萊多納決定發動政變。 1934 年 3 月 12 日下午,軍事學院和愛沙尼亞國防聯盟控制了塔林和圖姆佩亞市中心,幷包圍了退伍軍人組織的建築物。 共有 400 人被監禁。

傍晚,政府應康斯坦丁-帕茨的請求,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並任命萊多納將軍為總司令。 新總司令解散了退伍軍人組織,禁止政治集會和示威遊行。

採取所有這些措施的理由是據稱退伍軍人有奪權的暴力計劃。 另一個藉口是維特克朗斯的宣傳造成了愛沙尼亞人民的 "精神錯亂",不允許人民再被視為最高權力者。

隨後,選舉被推遲到國家緊急狀態結束後進行。退伍軍人在地方政府中的授權被取消。 與此同時,在國家官僚機構中進行了大清洗,而人民先前對退伍軍人的態度也變得具有決定性。 除了退伍軍人聯盟的成員,所有不被新領導人個人接受的人都被解僱了。 隨著議會進入暑假,所有立法權都集中到了政府手中。 為了完善立法,國家元首發布了法令。 甚至沒有要求議會批准。

沉默期開始了。 1934年秋,康斯坦丁-佩茨和約翰-萊多納開始加強權力。 首先,他們任命卡爾-艾因本德為副總理兼內政部長。

卡爾-艾因本德(1888-1942;1935 年起被稱為卡雷爾-艾恩帕魯)來自塔爾圖地區。 他是一個農民的兒子。 他畢業於塔爾圖大學法律系,曾作為軍官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獨立戰爭。 此後,他多次擔任內政部長一職,還擔任過議會議員和議會議長。 作為一名幹練的行政官員,愛因本德成為繼派茨和萊多納之後,在沉默時期確定愛沙尼亞政治方向的第三位關鍵人物。

9 月,國家緊急狀態被延長一年。 這自動推遲了總統和議會選舉。 秋季,議會在假期結束後重新召開會議,當議會敢於批評政府採取的措施時,愛因本德於 10 月 2 日取消了議會會議。 議會成員離開了他們在埃斯托尼亞不同地區的家,再也沒有被允許集會。正式來說,議會並沒有解散,只是保持了 "沉默"。

1935 年春,政黨活動被禁止。 取而代之的是祖國聯盟的成立,它成為愛沙尼亞唯一的政黨,由政府領導。 以義大利為榜樣,愛沙尼亞成立了一些公司,這些公司必須團結所有具有相同生活方式的代表,並將他們的想法和願望傳達給政府。

共成立了 16 個公司,其中包括農業顧問、醫生和教師公司,以及地主、家政工作和合作社公司。審查制度的實施意味著反對派最終被封殺。 政府批准的資訊由國家宣傳處向媒體釋出。 國家宣傳處還宣傳所謂的民族完整性,組織各種運動,如將外國名字翻譯成愛沙尼亞語(在運動之前,很多愛沙尼亞人的姓甚至名都是德國的)、美化家居、獲得國旗等等。

國家控制了不同的生活領域,如工會運動、青年組織和地方政府。 到 1935 年底,民主秩序被專制獨裁所取代。

反對派的鬥爭。 反對派的核心由前小農協會和國民中心黨的成員組成。 此外,左翼社會黨人也奉行反對政策(愛沙尼亞社會主義工人黨右翼與政府合作)。

反對派的任何生活表現都很複雜。 當局關閉了小農報紙《Maaleht》(農村日報)。 塔爾圖的反對派中心《郵報》被政府接管。 內政府試圖賄賂反對派人士,為他們提供高薪的公職。

1935 年夏,退伍軍人獲釋,反對派聚集了新的力量。 在法庭上,甚至沒有人試圖證明之前關於策劃政變的指控是真實的。退伍軍人組織的領導人因其危害公共秩序的活動而被判處緩刑。 退伍軍人組織變得非常活躍。 他們公開批評政府的非法活動,要求恢復民主制度。

為了消滅退伍軍人運動,政治警察發動了一次未遂政變。 1935 年 12 月 8 日晚,自由戰士的領導人在一次會議上被捕,據稱這次會議討論了次日武裝起義的計劃。 隨後的審判判處 133 人監禁,刑期共計 1163 年。 人們被告知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讓退伍軍人失去了聲望。

退伍軍人被消滅後,反對派的主要中心是自由知識分子聚集的塔爾圖。 政府扼殺反對派的努力並未取得完全的成果。

第三部憲法 1936 年初,康斯坦丁-佩茨宣佈,恢復正常生活的時機已經到來,這就需要制定一部新憲法。 2月舉行了全民公決,人民賦予總統組建國民議會的權利,由國民議會起草新憲法。 由於反對派抵制選舉,1937 年 2 月成立的國民議會成為了一個忠於政府的機構。 因此,1937 年 1 月 1 日批准的憲法滿足了帕茨的所有期望。

根據這部憲法,愛沙尼亞共和國的首腦是由民眾投票選出的總統,任期六年。議會分為上下兩院。 下院即國家議會(Rigivolikogu)的 80 名議員由民選產生。 上院或國務委員會的 40 名成員中,部分由公司選舉產生,部分為當然成員,部分由總統任命。

共和國政府以總理為首,由總統根據對他們的信任任命。 如果議會透過了對政府的不信任投票,總統將有兩個選擇:要麼更換政府,要麼解散議會並宣佈提前舉行選舉。

人民失去了民眾倡議的權利。 有選舉權的人的年齡限制從 20 歲提高到 22 歲。 比例選舉制被直接授權所取代。 公民權利受到限制。 儘管憲法看似民主,但卻允許專制政府繼續存在。

" 可實行的民主"。 國家議會選舉與愛沙尼亞共和國成立 20 週年慶祝活動同時舉行。 在祖國聯盟和國家宣傳處的倡議下,支援憲法人民陣線成立了。 它推舉了 80 名忠於政府的候選人,每個選區一名。 雖然反對派被分裂並被迫處於被動地位,但其候選人重新獲得了 238 000 張選票,而人民陣線只獲得了 208 000 張選票。 但由於多數選舉原則,只有 16 名反對黨候選人進入了國務委員會。

由於議會兩院和地方政府代表只推舉了一名總統候選人,因此沒有進行全民投票。 1938 年 4 月,康斯坦丁-帕茨就任愛沙尼亞共和國首任總統。 幾天後,新政府就職。 卡雷爾-恩帕盧擔任總理,約翰-萊多納擔任總司令。

作為政府首腦,卡雷爾-埃恩帕盧開始推行所謂的 "可控制的民主"。 有人試圖將議會變成一個正式的立法機構。 議會只能制定次要的法律,更重要的法律則以總統令的形式頒佈。 從專制獨裁到民主政府的轉變似乎不可能在短期內實現。

經濟 1934 年,愛沙尼亞經濟開始快速發展。 很快就達到並超過了蕭條前的水平。 這得益於有利的世界經濟形勢。

國家對經濟程序的干預是沉默時期特有的新現象。 干預的形式是透過稅收、價格和信貸政策來調節私營經濟。 為登記經濟資源、研究自然資源和實現生產流程現代化,成立了多個委員會和機構。 國家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不斷增加,國有股份公司對愛沙尼亞工業生產的貢獻率高達 25%。

工業發展尤為迅速。 工業企業數量增加,裝置改進。 產業工人的數量上升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水平,但這一次不是因為龐大的軍工廠。 愛沙尼亞即將從一個農業國變成一個工業國。

在農業方面,可耕地面積的增加、土壤改良的廣泛使用、田地施肥、牲畜數量的增加、品種改良和植物育種都表明了農業的發展。 合作社運動在農村地區持續發揮著重要作用。 從事各類機械、奶製品、馬鈴薯、雞蛋和奶牛檢驗的合作社數量不斷增加。 電力進入農村地區。

愛沙尼亞的主要外貿夥伴是英國和德國,其次是芬蘭、瑞典和拉脫維亞。 在愛沙尼亞的出口產品中,農業生產佔第一位(黃油、燻肉和雞蛋)。 其次是木材和工業產品(紡織品、紙張和頁岩油)。 主要進口商品包括工業裝置和化工產品,以及原材料(鐵、煤、石油產品和棉花)。

20 世紀 30 年代末,失業現象被消除。 人民收入增加,生活費用下降。 愛沙尼亞的生活水平超過了包括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在內的幾個南歐和東歐國家,但遠遠落後於發達工業國家。 愛沙尼亞已經完全融入了歐洲經濟空間,並在現有條件下繼續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