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的處境、社會和民族構成。 聖喬治日起義後,農民普遍受到懲罰,社會也普遍無法無天。 與起義前相比,封建領主現在對農民權利的重視程度大大降低。

為了確保自己的權力,更多的貴族開始在農村莊園定居。 野蠻的軍事力量越來越多地被用來懲戒不聽話的農民。

15 世紀,尤其是下半葉,國際貿易出現了新的現象,這也對舊利沃尼亞產生了影響。製造業開始在西歐發展,城市隨之興起,穀物也需要進口。 當地商人,尤其是來自荷蘭的商人,經常訪問愛沙尼亞港口,併為穀物,尤其是黑麥支付高價。

隨著貴族財富的增長,新的莊園不斷興建,舊的莊園也不斷擴大。 到 16 世紀中葉,愛沙尼亞的莊園數量已超過 500 個。

越來越多的貴族和富有的城市居民購買奢侈品和其他昂貴的產品,從而推動了海上貿易的發展。

隨著穀物銷售機會的增加,封建領主對增加穀物產量的興趣也在增加。 農民的負擔也加重了。 徭役成為租用農田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在私人莊園。 十一稅不再侷限於莊稼收成的十分之一,實際上往往高達糧食收成的四分之一。 十五世紀中葉,莊園主開始要求越來越多的地租,而不是徵收許多不太重要的小稅種。 到下個世紀初,許多私人莊園主開始只要求貨幣地租。

農民以多種方式反抗這些日益增長的要求:他們控訴莊園主,不繳納應繳的稅款,反抗莊園奴隸主,甚至到別處定居。 在邊境地區,前往俄羅斯、瑞典和芬蘭的大多是單身青年男子。 一些農民設法在城市安頓下來,因為那裡非常需要人手。 農民的離開對莊園不利,原因有二:一是勞動力的流失,二是納稅人的流失。

逃亡農民受到懲罰的記錄可追溯到十四世紀末。被追捕並送回莊園。 普遍接受的原則是 "要麼還人,要麼還債"。 這句話的意思是,莊園主如果僱傭了這些逃亡農民,要麼將其送回莊園,要麼償還未付的債務。

由於尋找有勞動能力的農民更為重要,舊利沃尼亞的封建主們開始與各國簽訂引渡逃亡農民的協議。 封建主們阻止徭役逃亡的唯一辦法就是團結一致。 已知的第一份此類協議是由塔爾圖教區簽訂的,並於 1458 年續簽。 所有逃亡的農民都將被引渡;設立了鄉村警察法庭,以查明逃亡者的身份,並將農民送回莊園。

騎士團的領地很快也採用了同樣的程式。 現在,貴族們聯合起來,將農民作為個人財產,出售、贈送、交換或遺贈。 到 16 世紀初,大多數愛沙尼亞農民都失去了基本的人身自由。 然而,所有農民的經濟和法律地位並不平等。

犁地者佔大多數。 儘管各種土地的面積實際上差別很大,從二分之一到五個犁地不等,但在計算犁地面積後還是給他們起了這個名字。 在十五世紀,一個犁地的面積被認為在 1 至 12 公頃之間。 較大的農場需要僱傭農夫和女傭。 十四世紀上半葉,隨著新土地的使用,出現了一個被稱為 "獨腳 "的農民階層。

這個群體主要由耕作者的小兒子組成--他們的父親家裡已經沒有地方容納他們了,於是他們在土地外圍的某個地方建立了自己的小農場。 例如,隨著希烏馬島的人口越來越多,這樣的農場就有了一席之地。所謂的 "獨腿人 "通常一天為莊園工作一次,也可以說是 "一條腿在莊園裡"。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農場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因此他們的會費也隨之增加。

做一個貴族要有利得多。 他們以貨幣形式繳納稅款,並從法定勞動中解放出來。 在根克拉爾,農民中的最高階層是自由民。 這些擁有特殊權利的愛沙尼亞人為數不多--他們是古代愛沙尼亞貴族的後裔,他們的農場所有權是根據分封記錄的。 自由土地所有者不需要履行普通農民的義務,但他們必須在戰時為封建騎兵服役。

聖喬治日起義後,愛沙尼亞人不再有義務作為壓迫者的盟友服兵役,但他們仍被帶去參加更大規模的軍事遠征。相反,當局加強了在城市和農村修建據點的工作,這也增加了繁重的建築和強制運輸工作。

16 世紀,舊利沃尼亞的普遍富裕也改善了農民的境況。 儘管農民仍然沒有權利,但如果他與莊園關係良好,還是可以設法獲得一些財富。 平均每塊耕地有三到五個有勞動能力的男性,還有幾匹馬、幾頭牛、幾頭奶牛和許多其他牲畜。

三田制在十三世紀和十四世紀交替之際已經開始紮根,併成為農耕的規範。 公有農田被分割成狹長的單塊土地,使耕作變得更加困難。

十五世紀和十六世紀,隨著老利沃尼亞面臨的內部和外部鬥爭減少,人口持續增長。 古代自由之戰結束時,愛沙尼亞的人口約為 100 000 人,而到了 16 世紀中葉,愛沙尼亞的人口已增至 250 000 至 280 000 人。

人口增長的部分原因是德國人和沿海瑞典人的定居。 德國人主要居住在城市。 德國人試圖以自己的農民階級擴大在這片土地上的定居,但他們的努力失敗了。 瑞典人在 13 世紀下半葉就已開始來到愛沙尼亞群島和西部及北部沿海地區。 為了制衡當地的農民,14 世紀中葉,在位的王公允許瑞典人購買他們的土地,成為土地所有者。

十五世紀中葉,俄羅斯人開始在佩普西湖北岸的阿盧塔古塞附近穩定定居。塔林最早的猶太人記錄可追溯到 1333 年;該地區最早的羅姆人記錄可追溯到六世紀上半葉。

然而,這片土地的發展和人口增長主要歸功於猶太人。愛沙尼亞人的知識生活。 被征服後,德國的影響滲透到文化的各個領域。 例如,在中世紀,大量德語詞彙被愛沙尼亞語所採用。

愛沙尼亞人的想象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基督教的影響,因為基督教在古代爭取自由的鬥爭中擊敗了他們的神靈。 當時的宗教信仰是,當神像被德國祭司摧毀時,神像上會流出鮮血,或者砍伐神樹和森林的人並不像人們以前認為的那樣會立即被擊倒。 所有這些因素都為人們接受基督教的上帝和聖人鋪平了道路,尤其是因為他們在壓迫之前的時代就已經為人們所熟悉。

由於被迫遵循天主教會的表面習俗,人們將這些習俗與他們早先的理解和信仰聯絡起來。 考慮到這些新儀式與崇拜聖人和聖物的舊觀念較為相似,情況更是如此。

人們開始期望從聖人那裡得到與他們習慣於向守護神祈求的相同型別的幫助。 人們繼續秘密地崇拜著神聖的森林、樹木、岩石、泉水和河流,並不斷向它們獻上供品,同時也開始向教堂和小禮拜堂獻上供品--蠟像、金錢等。

天主教神職人員巧妙地在當地人以前的聖地上建造了新的上帝之屋,這也是基督教和古代信仰元素混合的結果。 塔爾圖圓頂山的祭祀石很可能也被從原址略微移走,以安置新的圓頂教堂。 透過這種方式,新的宗教領袖確保了(至少從表面上看)人們更頻繁地去教堂,同時他們也設法遏制了異教崇拜。

許多教區的牧師抱怨說,人們在教堂和小禮拜堂以及附近地區繼續進行異教崇拜。在某種程度上,愛沙尼亞人繼續崇拜塔拉,在較小程度上崇拜烏庫的靈魂。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接受了天主教聖徒的崇拜,其中包括大量的異教元素。 聖人的名字保持不變,但他們的命名日卻有所改變,以符合日常瑣事和早期習俗。 除了聖喬治節,還有聖約翰節(6 月 24 日)和聖邁克爾節(9 月 29 日),前者標誌著收穫的開始,後者標誌著田間勞作的結束以及綿羊和山羊的宰殺。

在這些日子裡,人們會準備特別的食物,仔細觀察大自然,預測天氣。因適應當地習俗而最受歡迎的聖人是羊群守護神喬治(愛沙尼亞語為 Jüri)、"魚神 "彼得(Peeter)、羔羊守護神凱瑟琳(Kadi)、馴養動物尤其是豬的守護神安東尼(Tõnn)。 安東尼可能是最受歡迎的。 安東尼不是一個人的守護神,他是每個農場的守護神;每個農場都有自己專門的箱子,用來存放向 "唐恩 "進貢的物品。

14 世紀,愛沙尼亞人仍然使用古老的名字。 直到十五世紀末,他們才開始使用改編成愛沙尼亞語的基督教名字,如 Andres、Hans、Jaan、Laur、Mart、Mihkel 等。

雖然火葬在古代末期仍是主要的埋葬方式,但這種習俗在 13 世紀已普遍失傳。 儘管宗教領袖要求將死者埋葬在教堂附近,但仍有很多人埋葬在村子裡。 尊重先人的靈魂仍然是愛沙尼亞人的特點。

基督教傳入愛沙尼亞後,帶來了對天堂和地獄的信仰,以及對幸運惡魔、狼人和其他非凡邪惡力量的信仰。 在陌生人到來之前,愛沙尼亞還不知道女巫和魔鬼使者。 獵巫活動開始了。 人們的信仰中開始出現一種新的傾向,那就是更黑暗、更邪惡的元素。

愛沙尼亞人不得不適應一些他們無法理解的原則。 例如,在此之前,愛沙尼亞人從不知道有兩種對立的力量在相互鬥爭:善與惡、對與錯、惡魔與神靈。 他們花了幾百年的時間才完全習慣於這兩種極端。

天主教的宗教儀式用拉丁語進行,直到騎士團統治接近尾聲時,才要求牧師講愛沙尼亞語。 儘管做出了種種努力,但人們對基督教的瞭解仍然很少。 在 16 世紀,即這片土地正式基督教化三百年後,愛沙尼亞人仍被稱為 "新基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