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到這香味顧曉蘭更餓了。

好在,沒一會兒,餅就烙好了,糊糊也熬好了, 兩大碗稀稀的高粱面糠糊糊,一小碗玉米麵糊糊,和一個巴掌大的玉米麵薄餅。

顧曉蘭沒有拒絕玉米麵糊糊,這副小身板的腸胃太弱了。

卻把玉米餅分成了三份,不等顧爸顧媽拒絕,直接放到他們的糊糊裡。

“閨女…!”

“曉蘭…!”

顧福升,喬桂英異口同聲,又動作相同的把餅夾出來,要往她碗裡放。

顧曉蘭飛快的拿起碗放在身後,頗為嚴肅的看著顧爸顧媽。

“爸…媽…我知道你倆心疼我,但是心疼我的前提是要保證你們兩個人也得活著,你倆身體要是垮了,這副小身板靠誰去…?!”

顧福升,喬桂英夾著餅的筷子僵在那裡,顧福升率先把餅又夾了回去。

“閨女說得對…!”

說完率先吃了起來。

喬桂英也把筷子收了回去,他們兩個人都知道,顧曉蘭說的是道理,可更多的是不忍心有好東西自己吃獨食,閨女懂事啊!

顧福升,喬桂英心裡不好受,一時氣氛有些低迷。

顧曉蘭吃了餅喝了糊糊,雖然很是難以下嚥,但吃了東西也有了精神,哄自家老爸老媽。

“爸…媽…!咱們往好處想,幸虧穿到的是六零年代,忍個十多年就改革開放了,咱們還能享受現代化生活…!”

“這要是穿越到古代!尤其是古代的災荒年,那可是一點人身安全都沒有,碰到壞人土匪殺人跟剁小雞似的…!”

顧福升點頭。

“閨女說得對,管咋的不用擔心動不動就沒命!”

顧福升嘴上附和,是安慰媳婦和閨女,心裡卻有另一番認識,雖然不會動不動就沒命,可是這十多年也不好熬,天災人禍物質匱乏,要不後來咋叫十年動亂呢。

喬桂英心裡也有計較,她從小在姥爺身邊長大,可沒少聽姥爺提起六幾年怎麼怎麼艱難。

顧曉蘭也知道,其實三口人心裡都有數,未來的日子不好過,只是不想表現出來,讓親近的人擔心。

三個人吃完,剛收拾完出來,院門就被推開,進來一個乾瘦乾瘦的小老太太,腳步飛快,大襟夾襖裡鼓鼓囊囊的藏著東西。

“娘!!你咋來了…?!”

顧福升順著原身的記憶叫人。

呂老太太理都沒理他,徑自進了裡屋,從懷裡掏出來一個小面袋子,大約有五斤左右。

“這是我用老三津貼花高價在黑市上買的,讓你媳婦做成窩頭,路上方便,著急了燒點熱水就是一頓飯…!

說著把面袋子塞到顧福升懷裡,又急急忙忙往出走。

“我得回了,家裡還一大攤子事兒呢!你們也緊著些收拾,也就是這兩天就得上路!”

呂老太太絮絮叨叨交代,忙忙叨叨往出走。

顧福升拿著面袋子有些感動。

“娘…!”

可是還沒感動完,就見呂老太太鼻子動了動,指著喬桂英罵道。

“敗家媳婦,啥光景了還烙雞蛋餅?!旁邊大隊都有餓死的了,你個饞嘴婆娘還吃雞蛋餅…!?”

顧福升立馬擋在喬桂英前面解釋。

“娘!是給曉蘭烙的,她瘦的這樣,桂英怕她在路上扛不住!”

呂老太太還想說什麼,看著瘦的跟小雞崽子似的小孫女,嘴唇動了動,終究沒說出來。

伸手又在懷裡摸了摸,拿出一個油紙包開啟,裡面是幾顆變了色的飴糖,一看就是留了很長時間了。

拿出兩棵放到顧曉蘭的小雞爪子手裡。

“現在不行吃!留著路上挺不住要命的時候再吃!記住了…!”

滿是皺紋的老眼看著顧曉蘭的眼睛,等著她回答。

“記住了…!”

顧曉蘭連忙應道。

呂老太太這才滿意,轉身急匆匆的走了,嘴裡猶自絮絮叨叨。

“就這麼一個,還養的瘦的跟個雞崽子似的,扔在半路上可怎麼好…?!”

顧曉蘭拿著糖看老爸老媽,乾乾的笑。

“我這個奶奶還挺有意思的哈…!”

顧福升小心的看了自家媳婦一眼,也賠笑。

“這老太太就是脾氣不好,心不壞…!”

喬桂英看都沒看他,也懶得接他的話。

顧福升要表達的意思,喬桂英顧曉蘭都明白。

呂老太太有一個姑娘三個兒子。

姑娘顧惠蘭嫁給了鄰村的鐵匠。

三兒子顧福平在部隊,跟前只有顧福升一家和大伯顧福林一家。

大伯顧福林性格憨厚,是莊稼地裡的一把好手,沒啥說的,大伯孃劉招娣卻不是好說話的。

顧福升原身唸了幾年書,莊稼地裡的活就差點,喬桂英在孃家養的嬌,地裡的活計也頂不上去,性格也軟。

原身顧曉蘭從小體弱,沒少吃藥。

頭些年顧福升能跟著喬姥爺出去做點活,喬桂英也有一個在部隊的弟弟,加上喬姥爺的木匠手藝,日子過得不錯,常常偷偷貼補她們家,一起的日子過得還算相安無事。

這幾年四處鬧災,吃都吃不飽,哪還有人建房子,喬姥爺家的日子也不好過了,他們這房花錢的地方多掙得少,大伯孃劉招娣就嫌他們拖累,說啥要分家。

呂老太太壓著不讓分,奈何大伯孃胡攪蠻纏總鬧騰,大堂哥也到了娶媳婦的年紀,老房子實在住不開。

最後他們一家三口到底分了出來。

喬桂英和顧曉蘭一個想法,脾氣好不好的又不在一起住,偶爾見一次真挨兩句罵就當聽老太太唱歌了。

要不咋整,這會兒可不興和老太太對著幹那一套,入鄉隨俗吧。

三人進屋收拾東西蒸乾糧準備逃荒,其實真沒啥好收拾的,這個年代除了兩個鍋碗瓢盆,兩床鋪蓋,一人兩身衣服就沒啥了。

再就是顧福升做木匠的傢伙事。

看著這些東西,顧福升心裡盤算著,是做個背架子(農村用來從山上背柴火的,能背很多東西),比用扁擔挑著省勁兒!

還是把院裡那輛破板車拾掇拾掇。

圍著板車轉了一圈,顧福升搖頭,這板車全是木頭的,連軲轆都是,上路拉起來沉不說,逃荒路遠磨損大要是扔半道上可完了。

還是做背架子吧,路上壞了就地取材也方便。

正準備拿傢伙事出去,就聽見顧曉蘭叫他們,聲音還挺急。

“爸!媽!你們進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