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帝師還說了什麼?
大唐:本帝師絕不回朝 孤帆一渡 加書籤 章節報錯
“這件事,朕準了!”
宣德側殿之內,李世民大手一揮做出了決定,既然麗質不想嫁給長孫衝,那就由著她去好了。
“帝師他還說了些什麼?”李世民雙眼閃過一抹希冀,這在他身上極少出現。
“除了公主殿下的事,帝師並沒有說其他的事。”李君羨答道。
“帝師還是不肯回朝嗎?”李世民眼中的希冀消失,又望向殿外,惆悵道:“不知要等到何時,帝師才肯原諒朕啊。”
李君羨看著髮間已有些許斑白的李世民,說道:“陛下還是要注意龍體才是,不要過分操勞,相信帝師終會回來的。”
李世民輕嘆一聲:“哎,帝師一日不回朝,朕的心結就一日得不到解除,沒了帝師的指導和輔佐,萬般難事如狂風驟雨般出現,朕如何能做到不操勞啊。”
“陛下……是否還在為大旱的事情憂心?”
“百年一遇的大旱肆虐民間,百姓飢渴睏乏,民不聊生,朕如何能不憂心,只是事到如今,滿朝文武之中竟然沒有一人能拿出有效的舉措能控制住此次大旱的蔓延。難道說,真的要放任這次的大旱肆虐下去?”
一向不苟言笑的李君羨,臉上露出了明顯的笑意,望著李世民笑而不語。
李世民察覺到李君羨的笑意,心中一動,忙抬手問道:“難道說,君羨此次回來,也帶來了解決旱災的方法?”
李君羨點點頭,道:“沒錯,此番首陽山之行,雖然沒有讓帝師回心轉意,但卻得到了解決旱災的方法。”
說完,李君羨開啟隨身攜帶的木盒,露出其中的物什。
盒子之中,有幾株完整的稻穗,還有一包錦繡香囊,香囊半開,露出其中一粒粒宛如金沙的種子。
“陛下,這幾株稻穗,便是帝師所在的首陽山上採摘下來的,與尋常的水稻有很大的不同。”
李世民拿出一株稻穗,展開之後,發現這稻穗比尋常稻穗高了一倍有餘。
“你快跟我說說,這種稻穗的產量如何?”他最關心的,就是這稻穗的產量。
“帝師說,這稻穗名為雜交水稻,產量能達到一畝十石,是尋常水稻的三倍多。”
“三倍多!”李世民嚇了一跳,再看向手中的稻穗的時候,眼神已經不一樣了。
高出三倍的產量意味著什麼,他最清楚不過了。
產量的提升,就能養活更多的人,人口多了,大唐自然也就強盛起來了。
這是真正的立國之本啊。
李君羨又補充道:“按照帝師所說,雜交水稻的抗旱能力很強,能夠在缺水環境下生存,而且,我採摘這幾株稻穗的時候,是跟隨在帝師身邊的,親眼看到了這些稻穗的生長環境。”
“快快道來,這些稻穗生長在何處?”李世民已經被充分調起興趣,注意力完全被眼前的稻穗吸引。
“這些稻穗,就種在山間,亂石貧瘠之下,只有一道小得可憐溪流,如果是尋常水稻的話,是完全無法在那樣的環境下存活的,而且……”
“而且什麼!能不能把話一次性說完!”李世民有些急眼了,主要是李君羨這樣子一點點說的樣子屬實吊人胃口。
“臣知罪。”李君羨告罪一聲,說道:“而且這雜交水稻,成熟時間相比於尋常水稻要快上許多,只需四個月的時間便可成熟。”
沉穩如李世民聽到這個訊息,也是震驚得啞口無言,看向手中的稻穗時神色變得鄭重。
這可是真正的寶物,是立國之本!
尋常稻穀,最早也有六個月才能成熟,一年也才能收成兩次,如果換成四個月的話,那一年就能收成三次。
多了一次收成,那都是貨真價實的糧食,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這才是真正的利國益民的大事。
良久,李世民將稻穗重新放回盒子,感嘆道:“帝師真乃神人也,一出手就解決了讓朕頭疼無比的旱災。”
隨後李世民想到了什麼,眼中重新浮現希冀,急忙問道:“帝師肯將這雜交水稻交給朕,這是否意味著帝師已經有了回朝的意願,只是礙於臉面才不肯這麼快回朝?”
李君羨望著陛下眼中的希冀,雖然不想打破陛下的希冀,但還是無奈搖頭道:“關於這一點,帝師倒是有言在先。”
“哦,帝師說了什麼?”
“帝師說,他拿出雜交水稻,是不忍看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與……陛下沒有任何關係,而且……”
李世民眼中閃過濃濃的失望,仰頭嘆息一聲,幽幽道:“帝師啊,朕真的知錯了,你真的不願意原諒朕嗎?”
李君羨寬慰道:“陛下不必過於憂心,帝師乃是心懷天下之人,只要二郎情真意切的對待,帝師終有一日會回來的。”
聽到這話,李世民心中的惆悵才消散一些,說道:“對了,方才你說而且,而且什麼?”
李君羨的臉上,罕見地露出一抹無奈,說道:“而且帝師拿出這稻穗種子,也並不是免費的,而是……而是要陛下用銀兩來買。”
“帝師所要銀兩是多少?”
“是……一兩。”
“朕……知道了。”
這一刻,李世民的身影變得前所未有的蕭索。
一兩銀子完全不足以購買這個雜交水稻,甚至可以說這雜交水稻乃是無價之寶,不能以銀兩來衡量。
而帝師之所以索要一兩銀子,只是為了給這件事變個性質,一旦有了銀兩,這就不是單方面的贈與,而是交易。
帝師是要用這一兩銀子告訴他,這雜交水稻並不是他示好的訊號,是真的不忍心看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一想到這,李世民心中最後一抹幻想也消失,身形之蕭瑟,宛如行將就木。
“陛下……”李君羨看的有些於心不忍,想開口寬慰一番。
李世民卻抬起手製止了李君羨的話,聲音低沉道:“你不必說了,這是朕應該付出的代價,畢竟朕……徹底寒了帝師的心。與帝師受的委屈相比,朕的這點委屈又算得了什麼,是朕……對不起帝師啊。”
“陛下能有這樣的覺悟,已經是非常開明瞭,相信日後帝師一定會明白二郎的苦心的。”
李世民點點頭,這一會的功夫他已經將心中脆弱的一面收起。
他畢竟是一國之君,不能有太多的軟弱,這也是帝師教給他的道理。
且除了面對帝師以外,他鮮少露出這樣軟弱的姿態,身為君主,他還是非常在乎名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