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李明浩回來的講述,李躍清心裡有了底。

果然不如他所料,這座玉礦中的動靜與他之前在雲州黃泉洞聽到的動靜頗為相似。

可上次是在雲州,眼下的玉礦卻是在數千裡外的青州。

李躍清在李明浩走後,開始沉思:他上次聽到的聲音因為很確定是認識的人,所以跟薛瑤萱說是類似海市蜃樓的動靜;若青州這裡還是同樣的動靜,總不能再是海市蜃樓了。

一個地方發生可以說是巧合,兩個地方就有些蹊蹺了。

李躍清決定進礦洞探上一探,他現在修為已是結丹,說不定能發現些上次沒有注意到的事情。

在礦工們全部回到地面以後,李躍清誰都沒帶,隻身進了礦洞。

因為是還在挖掘的活礦,礦洞中雖昏暗卻沒有陰森之氣,李躍清停在礦工們說的聽到的動靜最大的玉礦洞穴前,靜待那奇怪動靜的來臨。

在洞穴中等了三四日,就在李躍清以為這月是不是不會再有動靜時,洞穴中傳出了噠噠的腳步聲。

神識全開的李躍清知道這不是礦洞中有人走動,而是來自那未知地方的腳步。

走路聲完畢,接下來的是鎖鏈聲,然後是數人痛苦的呻吟和孩子的呼喊,最後是男女間不可言說的動靜。

與之前不同的是他這次聽到了女子清楚的罵聲,還提及了一個人名。

那個人,李躍清雖然沒有見過,卻知道是玄清宗之人。

難道這些動靜來自玄清宗的某處囚禁之地?李躍清心想。

可玄清宗遠在永州一帶,無論距雲州還是青州都有上萬裡之遙,是什麼力量讓兩地能聽到萬里之外的動靜呢?

李躍清一邊用心記下聽到的所有聲音,還凝神觀察所在洞穴四壁是否有異常,然而直到所有動靜消失,李躍清除了記下的人名,並沒有在洞穴中發現異常。

在動靜消失後,李躍清在原地停留了兩天,還是一無所獲,不得不先行出了礦洞,他不上去,礦工們還以為礦洞深處真的有什麼,自是不敢下礦。

擔任玉礦執事的五年間,李躍清月月進礦洞,除了多得到了幾個名字,更加確定是玄清宗之人所為,其他的疑點再未得到。

期間薛瑤萱來過三次,並無需擔憂修為的兩人,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對道的感悟上。

要想突破元嬰,修為已不像之前那樣最為重要,而是重在感悟,找不到自己的路,可能會永遠困在結丹期。

薛瑤萱兼修陣法,陣法的感悟對她來說亦是道的感悟,這些年反倒是走在了李躍清之前,比李躍清更有凝聚元嬰之相。

李躍清卻一直沒找到自己的路,起初加入白骨山只不過是為了能比得過李月靜,日後找她尋仇。

可在遺落之淵中再次見到她,李躍清發現自己已對她沒什麼恨意,這其中或許有薛瑤萱的部分原因,更多的是李躍清因為白敬的期望將目標放得更遠,已不在乎早年的些許怨恨。

其次有一事,李躍清一直藏在心中沒對薛瑤萱提及。

那就是在雲州時兩人聽到的動靜中有李月靜的聲音,可能從那時起李躍清就已經放下了心中的仇恨吧。

不管怎麼說,兩人早年相處了十幾年,李躍清當做親妹妹的人,被人那樣對待,他好像做不到無動於衷。

李躍清當時見自己心中升起的不是恨意、不是快意,而是憤怒時也很是訝異,不過想到自己的性子就釋然了。

雖然不知為何李家放棄了他,李躍清在修為變得強大後,卻從來沒想過回寒池城去逼問他們,他到底是個重情之人,哪怕他們辜負了他。

李月靜之事,亦是如此。

透過結丹之時的心魔幻境,李躍清知道他應該從來都不是李家之人,所以李家和李月靜之前那麼對他倒是說的清了,那時起,在李躍清心中李家對他的撫育之恩和被刺之仇早已一筆勾銷。

在李躍清心中,他的家人除了已去世的母親外,現在只有薛瑤萱一人了。

想到薛瑤萱,李躍清在心中又開始嘆氣,自從兩人雙修後,薛瑤萱的修為進境比他快了許多,加上薛瑤萱這幾年已參悟完了祈願杖,離元嬰越來越近,而他還是毫無頭緒。

元嬰涉及對道的感悟,李躍清因為五行同修,原來在修為上的優勢,在突破元嬰時反成了劣勢。

他若是不另闢蹊徑感悟他道,就要五行同悟,比其他人突破元嬰的難度高了數倍。

李躍清亦想過從噬魂劍入手,這也是範天陽現在所走的路,不過在與範天陽交談過後,李躍清還是放棄了此路,與範天陽相比,他還是更適合五行之道。

罷了!沒道理對五行的操控瞭如指掌,對道的感悟卻趕不上雙靈根之人。

李躍清終是做了決定,他要五行同悟。

悟道,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可能見剎那花開,一朝悟道,也可能百年也沒有進展,好在李躍清並不著急。

五年玉礦的執事期滿後,李躍清有十年的自由修煉時間。

與薛瑤萱五年別離,李躍清在返回白骨山後,與其度過了半年的朝夕相對的日子,然後在薛瑤萱羨慕和不捨的目光送別下,再次離了白骨山。

遊歷,這是李躍清再次下山的目的。

這次遊歷為期兩到三年,李躍清給自己的定的目標是至少對一種道的感悟有所長進。

春賞百花秋望月,夏享涼風冬觀雪。

這等凡間四季分明的景色在白骨山上是見不到的。

本事功法可以在白骨山學,要想有所感悟還是要下山到各地看上一看。

李躍清下山之時只換了凡間的尋常衣物,並未作喬裝,已過而立之年的他由於修為進階太快卻還是年輕模樣,走在凡間路上不時有大膽的姑娘們上前搭訕。

煩不勝煩的他最後喬裝成了老者模樣,這才能安心悟道。

李躍清一步步丈量著走過的地方,觀察著見到的人和事,偶爾會出手阻止些恃強凌弱之事,更多時候是順其自然。

很多事的發生是前因得果,他輕易不貿然阻止,不然於他無益,於當事人更是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