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聽到了董默的命令之後,在場的所有人都肅然起敬,在那一瞬間都鴉雀無聲。
而就在這個時候,卻是典韋率先打破平靜。
“好——俺,俺將來也要進千秋陵。”
典韋的話音方落,龐統隨即笑著附和道:“千秋英傑,盡入此陵如何?”
也就在這個時候,龐統突然間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董默聞言之後也是一愣,隨後有些錯愕的看向龐統。
龐統隨即笑著開口說道:“大漢四百年,也不知有多少英才戰死沙場,也不知有多少抗擊胡虜的勇士埋骨他鄉。
雖然過往之人的名字已無從考證,但史書上所載的數字卻依舊曆歷在目。
主公既然決定要替為國盡忠的忠烈修陵立祠,修碑立傳,不如,也為這些過往的英靈一同辦了吧!”
聽到了他的話語之後,諸葛均也是隨即點頭附和道:“此功在千秋之事,若只銘功於主公麾下之臣子,世人或許只能稱之為董公千秋陵。
若老師銘刻華夏千年之事,既可作為後人歷史之參照,也可展露主公宏偉之胸襟。”
伴隨著他的話音落下,董默沉思了片刻,隨即向著龐統與諸葛均拜道:“寡人有所疏漏,全賴二位先生拾漏補遺。”
話音落下之時,龐統與諸葛均急忙一左一右攙扶住董默,而後由諸葛均開口說道:“此事事關重大,便由臣下來為主公辦成此事吧?”
他話音落下之時,董默又將目光看了一眼一旁的龐統,剛剛準備點頭答應之時,腦海中卻是突然間回想起了已經逝去的陳忌還有秦巖。
其他人的名單他都可以交給諸葛均去擬定,但是為國操勞而死的陳忌,以及他曾經的護衛秦巖,這兩個人的身後之名又怎麼能夠假手於人?
在經過了短暫的沉默之後,董默隨即開口說道:“這件事情寡人與你一起去辦,朝堂之事,士元你多替寡人分擔一些。”
龐統與諸葛均二人對視一眼,隨即恭敬地向著董默施了一禮。
“唯——”
第二天一早,董默便與諸葛均二人一同離開了長安城,千秋陵要囊括古今後世的忠烈之名,選址一定要足夠大,並且要有不停擴張的空間。
長安城內雖然宏偉,但是它終究是一座城,將來遲早有一天會裝不下千秋陵。
於是二人在長安城外四處尋找,最終找到了一處青山所在。
此地距離長安十五里,山勢巍峨,綠水環繞,正是董默心目中的理想所在。
在與其它高山對比之後,董默最終選擇了於此處建設千秋陵,且將此地命名“青山”。
正是取了後世“青山有幸埋忠骨”之意。
在確定了這項工程之後,董默隨即令人開始招募工匠與勞工,安排他們在青山先行平整出一片土地,然後在上面修建千秋陵。
最開始報名參與工程的工匠與勞工都很多,因為董默給出的待遇實在是豐厚。
然而當眾人得知這千秋陵是修給那些為國家做出犧牲的忠烈之時,大多數的百姓都選擇了自發前往青山幫忙。
在規劃好的一片區域之內,原本有些崎嶇的土地很快就被平整,一座宏偉的巨大陵墓被修建完成。
外面平整的土地可以用來立碑,碑文上可以記述這些英烈曾經的故事。
但是一名工匠卻是突然間開口提出:“既是千秋陵,既然是為千秋忠烈所設之陵,又怎麼能夠沒有祭祀他們的陵墓?”
於是這位工匠帶頭開始挖掘青山,誓要將這座山挖空,然後在青山內部埋下忠烈的骨灰。
而有了他帶頭之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自發的加入到了這一佇列之中。
曾經的董默非常的重視教育,他認為這些活著的少年是國家未來的希望。
只要他們茁壯成長,只要他們變得睿智開明,那麼這個國家遲早有一天會變得富強。
他修建養老院,給那些無兒無女的將士安享晚年的機會,也給那些無兒無女的鰥寡老人以活下去的希望。
之前的他把對活人能夠做的事情都做了一遍,然而等他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方才發現。
原來很多時候,人死了也有許多的事情可以為他做。
這個時候他方才發現,這個時代的人與他之前所處的那個時代的人有所不同。
前世他所處的世界重生而不重死,重生前的安樂而不顧死後的罵名。
所以有許多人為一己之私而罔顧正義,有許多人為了利益而違背自己的良知。
但是這個世界的人有所不同,雖然已經有了開始追逐利益的苗頭,但是大多數的人還是非常的愛惜自己的名聲,也非常的推崇那些名聲好的人。
對於這些為國盡忠的烈士,甚至不用董默特意去煽動,百姓們便會自發的為他們建陵,甚至願意主動放棄自己開出的報酬。
他們把為國家的忠烈建陵的事情當作一件驕傲的事情,所以他們可以摒棄自身的利益,全心全意的為這些烈士們做他們最想做的事情。
董默並沒有再製止他們,沒有再去規劃這座千秋陵到底該如何修建。
因為從百姓自發開始修建陵墓的那一刻開始,這座陵墓便已經不再是董默所立,而是大漢的百姓所立。
就算是董默,頂多只能算是修建這座陵墓的選址人和發起人之一。
何謂千秋?百姓即為千秋。
何謂千秋陵?百姓所立之陵,即為千秋陵。
社稷之重,莫過於百姓也。
千秋之宏偉,莫過於百姓也。
在這一刻,董默突然間又領悟了許多新的東西。
他放棄了自己尊貴的身份,穿上了田間老農一般的麻布衣衫。
如同其他民夫那般扛起鋤頭,一鋤又一鋤的在這青山之上挖掘陵墓。
汗水浸透了他的麻衣,鋤頭在他的手掌磨出了水泡。
而等這些水泡被磨破之後,又逐漸的化作了老繭。
身強體健的典韋也成了力夫,他將一筐又一筐的泥土從巨大的山洞之中挑了出去。
於是垂拱十八年到垂拱十九年,大漢丞相董默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