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先把心放正

儒家經典《大學》一書中對修身的方法有以下一段議論:“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人生的不同境界,修身是成就事業的基礎,而修身的基礎則是誠意正心。

什麼叫“正其心”?《大學》中說:“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意思是說,修身之道,首先要從心靈入手,心靈不能被情緒左右,不能有所憤恨,有所好惡,有所恐懼,因為這些情緒都會讓我們的心靈被汙染。

孔子說:“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意思是一個人如果有所憂患、有所恐懼,患得患失,就會為了得到某樣東西或者因為害怕失去某樣東西而無所不為。相反,若是一個人心裡沒有恐懼和害怕,那麼他的行為就能夠符合自己的良心。一個人如果不能“正其心”,心有恐懼,有所憂慮,就很難做到正道直行。

除此之外,“正其心”還要求人心不能有所憤恨或有所好惡。因為一旦心有所好惡,就會被好惡所左右,很難作出正確的判斷。北宋大儒程頤就說過:“常人之情,愛之則見其是,惡之則見其非。”即一個人如果喜歡什麼東西,就只看到它值得肯定的一面,不喜歡什麼東西,就只看到它不值得肯定的一面。

《韓非子》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講的就是好惡心的問題。

衛國有一個大夫叫彌子瑕。彌子瑕年輕的時候很受衛靈公寵愛,有一次,彌子瑕的母親生病了,彌子瑕情急之下駕著國君的車子趕回家去看望母親。在衛國,私自駕駛國君的車子是要被砍腿的,衛靈公知道這件事情後卻讚賞道:“彌子瑕真孝順啊,為了母親居然敢冒砍腿的風險。”還有一次,彌子瑕吃到一個很好吃的桃子,於是吃了一半,留了一半給衛靈公吃,衛靈公高興地說:“彌子瑕對我可真體貼呀!”

後來,衛靈公不再寵愛彌子瑕,想起以前的事情,說:“彌子瑕這個人,曾經私自使用我的馬車,還給我吃他吃剩的桃子,真是豈有此理!”

同樣的幾件事,衛靈公前後的評論卻大相徑庭,原因就是他心有好惡。這樣的人,往往很難修身和修德。

修身,先要從正心做起,只有摒棄恐懼和憂慮,我們才能發現自己的善心。只有摒棄了憤恨和好惡,我們才能作出最正直的判斷。